当建构游戏遭遇玩具匮乏的教学思考
2016-10-21黄婉晶
黄婉晶
【摘 要】建构游戏,是幼儿通过与建构材料的互动,获得多种建构经验,使之大胆想象,积极创造,在玩中收获快乐。但是在帮扶片区民办幼儿园开展的建构游戏中发现,幼儿建构经验薄弱,玩不起来或不爱玩的显现明显,建构作品常呈现“单个化”现象,更别提能形成完整的主题场景,也难谈幼儿能养成合作交往等能力。其根源在于民办园的建构玩具匮乏,无法满足幼儿的搭建需求。因此,颇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关键词】建构游戏;玩具匮乏;帮扶
建构游戏,在幼儿园深受孩子们喜欢。幼儿在了解周围建筑物体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建构玩具,运用多种建构技能,根据意愿,反映自己生活经验相关的事物、场景等。随着建构经验的不断丰富,促发幼儿大胆想象,积极创造,交流协商、合作互助,不断构建新的饱满的主题作品。幼儿往往会随之需要更多的建构材料,不断丰富作品的场景,发展空间布局能力等。因此,玩具种类多、数量充足是建构游戏开展的基础。
建构游戏总带给幼儿愉悦的感受和经验,但并非所有的幼儿都能享有这份快乐。当建构游戏遭遇玩具匮乏时,教师和幼儿应该如何面对?这来自片区建构游戏帮扶中的困惑,便引发了我如下的一些思考:
一、现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由于片区的民办幼儿园幼儿玩具经费投入不足,教师和幼儿都面临开展建构游戏的尴尬境遇。民办园的老师反映:由于玩具品种少、数量少,建构主题游戏无法顺利的开展,幼儿搭建的作品常呈现“单个化”现象,更难谈幼儿能养成分工搭建,合作交往等能力。幼儿在建构主题作品时最终效果显得零散。当建构游戏遭遇玩具匮乏,没有充足的物质保障,就没有幼儿享受快乐建构的经验积累。
二、思考——解铃还需系铃人
当建构游戏遭遇玩具匮乏时……
能否寻找规格相同的其他的替代材料,同样帮助幼儿发展铺平、延长、垒高、组合等的建构技能?
能否大胆是否能利用上午的美工区,让它成为下午建构游戏的“材料作坊”,通过美工作品补充建构游戏中的辅助材料,从而有望生成饱满的游戏场景?
能否在作品饱满的基础上注重突显出层次感,整体感?
三、措施——做解铃的有心人
1.有针对性地搜集物品,解决玩具品种少的问题
幼儿学习初步合作共同创造丰富、富有生活气息的游戏场景。那么通过师幼讨论,明确生成搭建的建构主题,老师对所需的玩具材料是“心中有数”。因此教师需要带动幼儿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搜集、归类废旧物品,通过替代物品,发展相应的建构技能。
(1)利用纸盒等材料,引导幼儿开展平铺、延长、垒高的尝试,解决积木胶粒等建构材料不足的问题。家长、幼儿一起搜集各种盒子,箱子。如:抽纸盒、牙膏盒、香皂盒。又如:牛奶箱、酸奶箱。搜集的废旧物品要注意清洁,选择规格相同的归类。在运用时,根据盒子的承受力,适当填充。还可以在外观上通过颜色进行包装处理。选用以上的小型盒子,利用子母扣或摁扣等简易制作成相互能牢固连接的物品。
(2)利用各种水管材料,引导幼儿开展连接、组装的尝试,进一步丰富不同的材料品种。当管状胶粒不足,可以搜集、筛选口径大小不同的PVC管,选择管口口径相互能刚好拼接的PVC管和弯管(三通管,两通管)。还可以适当利用软水管等。
(3)搜集规格相同的厚宽型的大透明胶,通过胶枪连接,外形类似炮弹胶粒。
因此,有针对性,有目的地搜集数量充足的,规格相同、相似的物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某种玩具不足、玩不起来的遗憾以及建构经验的缺失。这就需要老师在玩具匮乏的背景下,做个“有心人”,要关注、思考周围哪些特定的物品能成为建构玩具的替代物。
2.结合美工区巧制辅助材料,解决辅助材料少的问题
通过和上午班老师商量,让美工区不但成为区域活动的一角,而且能成为服务于建构游戏的工作坊,幼儿在材料的引导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共同制作游戏材料。
(1)制作花圃、小树、草坪等常见的辅助材料,投放于游戏中。比如,在搭建《小柳社区》时,幼儿建议要很多的花圃。因此,在美工区里,幼儿开展《小花铺》的活动。整理规格相同的矮纸杯(干净),软泡沫纸等,动手制作。鼓励幼儿将其应用于游戏中,按意愿摆放,排列或组合,游戏中的花圃多姿多彩。
(2)将收集废旧材料,简单制作的小手工活动,转变为系统的具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的活动,形成“材料收集站” ,进一步引导幼儿发现哪些废旧成品或者半成品,可以投放于游戏的使用。比如:各种成品篮筐,倒过来扣在楼房上,联排的“屋顶”出现了。又如:鹅卵石,直接拼摆就铺出公园的小路,显得如此真实。再如:邀请家长,利用周末,通过“家庭活动”将原本的牛奶箱(半成品)变成各种“马路上的车”(成品)。
这样,让上午美工区活动与下午游戏相融合,让幼儿投入美工区,为建构游戏提供源源不断的材料,让建构游戏做到“取之幼儿,服务于幼儿”。
3.在物质保障的基础上注重游戏情境的丰富,突显作品的整体美
(1)每一次玩建构游戏,教师都有意识地进行作品拍照。这样,幼儿可以一起欣赏主题作品的整体美。鼓励幼儿多从整体上欣赏“主题作品中还缺少什么?”
(2)思考游戏中的作品情境,突显“整体感”。在《朵拉花园》中,作品花朵一朵一朵摆放,显得零散,孤单,呈现不出成片“花海”的样子,在整体看来,花园也并不突显。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到“有的花铺是一层层开起来的”“还有各种造型”,那么如何能让零散的点状效果,变成有造型的立体的块状效果?通过交流,幼儿想制作草坪背景,花园围栏等。于是,他们利用泡沫等材料,切割、涂刷草坪背景;师幼互助制作有层叠感的花架,投放在游戏中。幼儿惊叹:通过辅助背景衬托,花园里花呈现出立体感,层次感。
看来,可以通过和幼儿交流,一起商量怎样从一朵花构建一片花圃,让零星的单个的作品,通过“一片草坪”的背景衬托,突显作品的饱满、美观。这样的思考可以举一反三,运用到一排路灯、一排栏杆等方面,突显作品的整体感。
四、感悟——从“心”走出困境
通过一个学期的帮扶,经历探索和实践,我让自己“身临其境”,选用相对有限的玩具胶粒和幼儿一起遭遇“玩具匮乏”,一起思考、推进主题游戏《朵拉小镇》。其中幼儿分别通过亲子手工制作、美工区活动等方式,帮助主题游戏制作并不断丰富游戏材料。通过设计布局,在玩具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民办园老师欣喜于《朵拉小镇》所呈现出的饱满生动、层次分明的整体印象。
建构游戏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当遭遇玩具缺乏的情况,我们需要变通处理。在等待玩具添置充足前,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关注身边的材料,巧思、妙制材料,为幼儿提供可替代的玩具,尝试拼搭、垒高、组合等游戏方法;通过尝试融合上午的区域活动,为下午的游戏提供游戏材料,从而有目的地收集废旧物品——美工制作——衬托建构游戏的场景,形成循环活动。借助辅助材料,呈现丰富、饱满的游戏主题风貌。
对于民办园老师来说,当他们面临建构游戏中的现实困难,至少不再无奈、无助;不用消极地等待,而是会主动地从“心”转变境遇。
参考文献:
[1]林菁.幼儿园创造性游戏指导与实施[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2]翟理紅.学前儿童游戏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