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培养幼儿同情行为的策略

2016-10-21周飞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幼儿策略

【摘 要】“学会关心”是全球教育的重要课题,培养幼儿的同情行为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早期道德教育的关键。而幼儿同情行为的培养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长期的协作。本文提出了在幼儿教育当中培养幼儿同情行为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对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有实际指导的意义。

【关键词】幼儿;同情行为;策略

同情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产生共鸣及其行动的关心、赞成、支持的情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助人为乐”、“伸张正义”的动机和行为。[1]因此同情在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抑制攻击行为,也可以产生更多的亲社会和利他行为。霍夫曼认为,同情是人的自然本能,2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同情,但同情行为需要后天慢慢习得。李幼穗认为4~5岁是幼儿同情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2]李江雪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学前期的幼儿在同情观念和同情行为发展不协调,同情行为的发展滞后同情观念的生成。[3]因此,在幼儿期培养幼儿的同情心非常有必要,父母的教育方式、教师的引导、同伴的影响以及社会媒介的传播都会影响幼儿同情行为的形成,所以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培养策略。

一、教授幼儿有关同情的知识,丰富幼儿的认知结构

幼儿同情心的形成离不开相关同情心知识的获得,是同情情感和同情行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幼儿同情心的认识结构是处于连续不断的双向建构中,是主(幼体)客(知识)不断构建的过程。[4]幼儿最初的同情行为可能出于模仿或受他人指使,在幼儿认知结构中并没有赋予任何意义,当这种行为得到成人肯定及赞扬时,这种行为会在其他场合重复出现。而这种行为遭到成人或同伴呵斥和否定时,幼儿就会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当时的情景,在行为做出改变时可能会出现顺应行为,或是出现抵触或逆反心理。所以,成人应及时教给幼儿相应的同情心的知识,引导他们在模仿同情行为之前就具有相应的同情知识来支撑,以便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同情心,逐渐从他律走向自律。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还可以让幼儿关注小朋友摔倒或流泪等不幸的事件,教授幼儿有关同情的知识,帮组幼儿产生积极的同情行为,还可以运用电视视频的方式如看到听到地震灾区的情景会觉得小朋友的生活很可怜等事件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让幼儿明确如何表达对他人的同情。

二、通过有效的方式丰富幼儿的同情感经验

1.激发幼儿内在的善性,让幼儿学会爱别人

卢梭认为人生来具有善性,有良心,能自爱和爱别人,正是由于这种自然的情感,能够使幼儿设身处地与不幸的人产生共鸣。因此,培养同情行为的首要策略就是激发幼儿善良的情感,这种善良的情感表现为自爱心和怜悯心,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人际关系的生成,幼儿会从爱自己逐渐扩展到爱自己亲近的人及其他人。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幼儿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难以与同伴相处,对别人的困难、不幸视而不见,漠不关心。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和家长应以境换情的激发幼儿善良的情感,通过成人的感染使幼儿学会爱别人。

2.了解关怀幼儿,因材施教

了解是实施教育的前提。在日常活动中,教师注意观察每位幼儿,客观地评价他们,找出薄弱环节,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5]人本主义罗杰斯认为移情性理解是教师应具有的道德素质,就是要求教师从幼儿的角度观察事物,站在幼儿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洞悉幼儿的心灵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幼儿着想,对幼儿表达出的想法、观念、情感做出及时的积极反馈,使幼儿体验到教师正在倾听他们的心声,在关心他们,理解他们。从罗杰斯的移情性理解可以看出,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应该从幼儿的需求出发,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有针对的因人而异的激发幼儿的同情情感。

3.情感追忆和情感换位

胡金生认为3~5岁幼儿的同情理解由于仍然带有明显的自我中心性,面对他人的痛苦时,他们更容易回忆起自己类似的不幸,平行的苦痛体验占优势,由于这种体验带有自我中心性,可能导致亲社会动机和自我防卫的动机的降低,抑制同情观念和同情行为的产生。[6]因此在运用情感追忆丰富幼儿的同情情感时,还应帮助幼儿情感换位去除自我中心化,使幼儿能够把“自我”与“外界分开”,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别人,体验他人的喜怒哀乐。成人可以让幼儿相互间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使幼儿知道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情绪情感。

三、帮助幼儿生成同情行为

1.言教和身教相结合,树立同情行为的榜样

处于学前期的幼儿具有很强的观察模仿能力,所以家长和教师的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行为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的行为。相关调查研究也显示,幼儿同情行为出现的频率与其父母同情行为的频率呈现正相关。[7]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非常强调观察学习的作用,幼儿在观察成人的过程中获得新行为。比如在日常活动中,见到别人有困难,成人应主动的伸出援助之手,以身作則,使幼儿最终学会如何关心和同情他人,做一个有爱心,乐于助人的人。因幼儿的理解能力薄弱,在树立榜样的同时应结合语言的运用,注意言教和身教相结合。如《小朋友生病了》活动中,在活动课上,教师利用语言向幼儿传达当别人在困境中要有同情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表达如何关心别人,活动之后抓住时机在实际情景中开展《小朋友生病了》,以便言教能够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得到内化。因此成人可通过日常活动中的小事用行动来感化幼儿,培养幼儿的同情行为。

2.帮助幼儿选择榜样行为

处于幼儿期的幼儿观察模仿能力很强,在德国幼教界里普遍认为幼儿是个“小观察家”,加之幼儿的认知结构的不健全,很难对行为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时需要成人的介入帮助幼儿选择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同情行为榜样。由于年龄相仿、能力相当,幼儿更喜爱模仿幼儿同伴的行为。这时,成人应善于从幼儿同伴中找到具体的榜样让幼儿学习,向幼儿直接展示什么是同情心,什么是同情行为以及同情行为的社会效益。例如在看到其他同伴帮助老人过马路、关心照顾年幼的幼儿时,成人应向幼儿肯定此行为并鼓励幼儿向他人学习。

对于电视媒介里的行为,幼儿也很愿意去模仿。成人应多陪孩子观看,并对电视动画片里的行为加以讲解,告诉幼儿哪些行为是同情行为,值得模仿学习,哪些是必须摒弃的行为,必须制止。文学作品是幼儿的精神粮食,对待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幼儿会更喜欢。因此成人应利用幼儿喜欢的人物的感染力量,创造时机教授幼儿表达同情心的技巧。

3.通过角色扮演,深化幼儿的同情行为

卢梭认为行为实践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方式,通过行为实践使幼儿所获得的同情心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自觉的同情行为品质。在幼儿期,幼儿的行为实践常于角色扮演的方式出现,角色游戏的本质在于扮演某个角色,通过角色游戏,幼儿可以在短时间内接触多种角色,体验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脱离自我这一个体。[8]学前期的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常常有拟人的情感,比如踩到小草会疼,因此成人应先培养幼儿爱自热的情感,进而达到爱父母爱周围人的情感。如小朋友摔倒了怎么办?小朋友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办?通过以上情景的思考和演示,培养幼儿的同情行为。

4.强化巩固,塑造幼儿的同情行为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要控制人的行为,就要设法强化行为。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控制能力比较差,仅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或直接要求表现同情行为是不够的,因此成人应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强化幼儿的同情行为。如在日常生活中,当幼儿表现出同情行为时,成人应给与肯定、赞扬和鼓励,如果幼儿的同情行为重复出现,成人应不厌其烦的给与肯定,使幼儿一时的、暂时的和个别的同情行为转化为长期的内在的自觉地品质,积极强化幼儿的同情行为。当幼儿表现出欺负弱小、嘲笑残疾人等非同情行为时,成人应采取消极强化的方式如不高兴的态度、冷淡的表情等去暗示幼儿去自觉的抵制非同情行为。需要说明的是,消极强化并不等于惩罚,也不意味这对惩罚的否定,而是依据问题的性质加以采用。

5.教授幼儿如何表达同情行为的技巧

行为方式是表达同情心的桥梁,恰到好处的行为方式,能使良好的动机如愿以偿不妥当的方式,会导致事与愿违的后果。[9]如幼儿之间分享玩具,对于不喜欢分享的幼儿,如果强制分享,就会产生抢玩具的现象,如果幼儿不了解情况,有的幼兒就会出于同情的立场,帮助弱小的幼儿争强玩具。对于此现象,成人应鼓励幼儿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后果,若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就被别人抢走了怎么办,想想怎么做才会帮到别人,应该怎么说怎么做,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同情情感。此外,培养幼儿的同情行为培不能忽视正确为方式的引导,如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不客气)及考虑别人的需要贯穿其中。如见到比自己年龄小的幼儿摔到了,应该怎么做,怎么说安慰的话。从而帮助幼儿学会正确的表达同情情感,培养幼儿的同情行为。

总之,幼儿同情行为的培养需要家庭(家长)、幼儿园(教师)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合力作用于幼儿,加之幼儿自身的认知和情感的合理构建方能使幼儿的同情心发挥最大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同情行为在家庭里、在社会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若家庭里没有同情行为,那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家庭就不成为家庭;若社会里没有同情行为,尔虞我诈,人人自利,社会也不成社会了。”[10]同情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同情行为的培养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他们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与行为习惯,同时一个具有同情心的人才能给他人带来关心和友爱,快乐和成功,长大后才能成为合格的公民。因此,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对幼儿一生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金生.儿童同情的发展与促进[M].安徽出版社,2011.

[2]李幼穗.儿童同情心发展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38–42.

[3]李江雪、申荷永、廖凤林.学前儿童同情心发展状况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0,1:37-42.

[4]路晨.幼儿同情心的产生机制及培养策略[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6):21–23.

[5]朱旭.浅谈幼儿同情心的培养[J].新课程(中旬),2011(11):163–164.

[6]胡金生.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

[7]林思佳.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同情心的方法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3):236.

[8]赵丽君.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同情心的策略[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3):55–57.

[9]熊英.论幼儿同情行为的培养[J].家教世界,2012(24):39.

[10]贺慧君.培养幼儿同情心的方法[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Z2):72.

作者简介:

周飞(1989~),女,汉族,山东济宁金乡人,教育硕士,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幼儿策略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我的手机在哪?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