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
2016-10-21柯玉萍
【摘 要】移动互联网技术深度改变了高校教育的软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理论创新、提高队伍素质、构建互助平台、教育方法多元、强化网络媒介教育等方面的创新,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近年来,随着3G与4G技术的日益推广普及,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为载体,以移动通信技术为依托的移动互联网日趋完善,人类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在高校,网络已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拇指族”与“低头族”随处可见。面对这样的时代转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主动积极有为,以创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澎湃的原动力,才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一、理论创新:契合时代
随着移动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不断深入,它必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多的新课题及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尽快适应移动互联网社会的新境遇,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新状况,就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丰富内涵,抓住核心要义,落实与加强思政理论课建设的重点任务,不断开展理论研究,进行理论创新,发展新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必须加强理论研究,以理论创新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题,才能拥有主动权,富有前瞻性,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方法,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够在网络时代的新环境中,引领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队伍跟进:提升素质
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高校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意识,克服“本领恐慌”,培育一支既精通思想政治工作,又具有网络新媒体技术,建立一支多层次、全方位及立体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一是强化培养教师的网络技术与信息素养。构建“岗前、专题、职业化”立体化的培训体系,采用“教学、交流、科研”三位一体的培训方法,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其综合素质。思政教师应积极主动学习主流网络文化,探寻网络文化、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精髓,通过各类网络新媒体有效开展网络教育。二是提升思政教师舆情监控能力。面对数量众多、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备见微知著的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及时感知的学生思想动态与校园舆情,控制不良信息的蔓延,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平台构建:有效互动
高校应悉心打造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交流沟通平台。一是构建一个手机版的校园网络公共交流平台。充分运用微博、微信、飞信等平台开展学生工作,这个网站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价值导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来源,以生动的案例及富含时代色彩语言为载体,以形成学校特色文化为建设目标,吸引学生主动浏览学习。二是整合资源,推动校园各种媒体的融合。通过运用新技术,制作集人文性、知识性及思想性为一体的创意类新产品,做到校内互联网产品的有效供给,优质资源的校园网络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共享,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增强校园网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及针对性,提高其对校园网络的使用黏度;三是做好对班级QQ群、微信公众账户的管理与运营。当前高校,每个班级都建有QQ群与微信公众号,这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心对心、键对键”交流沟通,实现了答疑释惑的即时性。同时,高校要加强对网上不良言论的引导与管控,清除网络空间的雾霾,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生态,形成共治融合新格局,主动占领网络舆论的新阵地。
四、方法多元:提升效果
多元的教育方法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它促进了学校已有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平台的有机耦合,达到了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与社会资源开发的有机交融。一是大力推进“网络+课堂”的教学方法,拓展思政教育的新渠道。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同大学生直接交流,颠覆传统的知识性教学,积极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助推教师逐步转化到研究性、引导性教学上来。高校通过网络与课堂教学的深度结合,推动了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从学理上剖析中国现象与中国问题,做到了讲新、讲全、讲深,坚定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推动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真信、真学、真懂、真用,把思政理论课打造为大学生真心喜爱、毕生难忘、终身受益的好课程。二是抓好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主题演讲、主题班会及参加社会实践等奏响主旋律、筑牢主阵地、建强主力军。充分抓住重要纪念日、重大节庆日等节点,在校园微信公众号、QQ群及校园门户网站开展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去主动感悟,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工厂农村中去亲身体验。联结线上与线下的实践活动,积极推动互联网+文明志愿者工作的展开,把晦涩的道理转化为易接受的“微产品”,以时尚的模式传递主流价值观,以自身实践教育身边人,彰显榜样人物的引领作用。
五、媒介教育:传递正能量
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新技术演进日新月异,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发达的互联网环境中,因此,应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使他们懂得“为何用网”与“如何正确用网”。一是开设专门媒介素養课程。各高校可依据自身状况编写媒介素养教育的学习读本,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编入教学计划,设置相关必修课或选修课。二是推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高校要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当做大学生常态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条重要举措,强化网络伦理德育的建构及教育,推动二者的有机结合,凸显以法治理念为要义的教育规制,提高鉴别力与政治敏感性,做到他律与自律的有机交融。三是构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评价机制。高校可以把媒介素养教育划入学校教学指标与考评体系内,把网络媒介素养、网络诚信、网络伦理等作为参考项列入大学生能力评判指标体系之内,结合学业成绩开展综合性评估,推动大学生的网络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邓猛.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J].人民论坛,2015(23).
[2]杨维东.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13-4-16.
作者简介:
柯玉萍(1984.9~),女,甘肃武威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