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课堂导入
2016-10-21朱腊生
朱腊生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到:“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錘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于漪老师的话形象地说明了导入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在我们初中的语文课堂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导入对于一节课的巨大作用。初中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期,初中的三年也正是学生知识涉猎面急剧扩展的时期。随着学生兴趣的逐步广泛,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会有着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想要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并且对接下来的课产生期待的心理,那么导入课文的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导入得好,便可以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让课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导入语的设计方面,我觉得趣味性和简洁性较为重要。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因此,在我们设计导入环节时,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让他们从导入中感受到兴趣,激发他们活跃的思维和表达的欲望,让他们对新的课程产生期盼。
之所以强调简洁性,是因为导入的目的是引出新课。对于一节课而言,后面的课程内容才是这节课的主体。所以,导入环节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般在3-5分钟为好。把握好这3-5分钟,充分发挥这3-5分钟的作用,这才是设置导入环节的目的,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如果时间太长了,内容过多了,就会占用后面课程的时间,不能突出主体课程的重要性,使得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教学的重点、难点也不能做到落实与突破。
在导入的方法上,纵观别人的经验总结,对于导入的方法介绍有很多种,但结合平时的具体上课实际来看,其中大多是看似绚烂而实用不强。我个人觉得比较有效而且实用的方法主要有:创设情境法、以旧带新法和巧设悬念法。
一、创设情境法
创设情境法是教者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特点,利用一定的手段,比如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在学习新的内容前制造出一种符合教学所需要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仿佛置身在特定的情境当中的一种导入方式。
这种导入方法的好处是让学生“未进其文,先动其情”。老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做到巧妙恰当、真切感人,要能触及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在还没有进入课程内容前,就已经进入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么我们创设情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现在的教学手段的进步,也为这种导入方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当然,我们也应该好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例如,我们在讲邹韬奋先生的文章《我的母亲》时,老师可以在课前把阎维文的歌曲《母亲》播放给学生听:“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啊,不管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动人的旋律富含深情,极具感染力,可以很容易地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联想起自己的母亲和母亲对自己关爱的点点滴滴,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创设情境法运用得好,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情感的真切共鸣中获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也让我们的课程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当然,创设情境时一方面要注意精巧恰当。情境是为接下来这节课所创设的,所以必须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也要切合所教学生的实际。不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使得情境和教学内容不相切合,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情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最终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因此,老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个层次,合适地加以引导,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景导入的作用。
二、以旧带新法
以旧带新法是指教师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复习提问旧知识为手段,在旧知识里面带出新课内容的线索,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顺理成章地进入新知识领域,并产生强烈求知欲,去探求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式。
这种方法是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强化,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联系、发展、深化,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的内容。这样既可以对之前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而又自然地引出新的内容,让学生的知识形成连接,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也使得课堂得到自然地过渡。
一般来说,新知识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与延伸,学生是从旧知识中起步迈向新知识的掌握。老师是站在已知的基础之上,立足新旧知识的固有联系,来导入新课。这样的好处是,既温故了旧的知识,又为新的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让学生觉得新知识并不是很难,从而在心理上降低了难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例如,我们老师在讲《孔乙己》第二课时时,可以这样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三要素,我想问下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学生回答:“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老师可以接着说:“上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分析剩下来的一个要素——人物”。这样,就可以很自然的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也很清晰地导入到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
用这样的方法,很轻松地回顾了之前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不至于忘记,也很简单的把学生的思维从旧知识引导到所要学习的新的知识中来,使导入简短、恰当、自然。
三、巧设悬念法
悬念式导入法,是指老师在上课开始时,有意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思考而不得其解时对新课产生一种急切期盼的心理,从而进入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状态的一种导入方式。
这种导入方式主要是通过设疑、制造悬念,创设问题,利用人固有的好奇心理,在很短的时间内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吸引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进而导入到新的学习内容中去。
当然,采用这种导入方法,也要注意:①老师所设置的悬念应该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切合,最好是初中学生所感兴趣的话题。如果设置的悬念脱离学生实际,或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产生预想的效果。②老师所设置的悬念还要和所教学的内容相联系。因为无论哪种导入方法都是为了引出下面的新的教学内容,如果不能很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那么无论多么精彩的导入都是无效的。所以,我们老师在是指悬念时,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把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的悬念导入才是有效的。切不可为了设置悬念而设置悬念,故弄玄虚而没有效果。
例如一位语文老师在上《明天不封阳台》时导入:“同学们,我们现在很多同学都住小区,现在请你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只鸽子飞到了你家,你会怎么对待它呢?”这样一问,学生便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得出各种各样的答案。这时老师可以接着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今天不封阳台》看一看文中的主人公是怎样做的。”這样学生便又急切地想要通过阅读课文来知道主人公是怎样做的了。从而很好的导入到了课文中去。
悬念式导入主要在能设置出扣人心弦的问题,让学生急切地想要想要知道答案。悬念的设置要做到“精”“新”“奇”,能击中学生的兴奋点,激起学生思考与解答的愿望。
当然,课堂导入也不能一味追求新、奇,也需要注意一些原则。
(1)针对性。导入的内容要能针对教学内容,要能和教学内容有紧密的联系。而且还要能针对所教学生的年龄、心理以及知识、能力水平,甚至他们的兴趣爱好等情况来设计导语。
(2)启发性。导语应简明扼要,不能过于复杂。同时导语是为了更好地引出下面的教学内容,所以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通过导语激起对新知识的学习期盼,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3)递进性。课堂导入要以已学知识为基础,温故知新,使导语的内容与课文的重点紧密结合,层层递进,因为复习旧知识并不是本节课的目的,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才是目的。
总之,一节好课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课前的导入的好坏往往能直接影响下面的课堂教学。因此,我们老师就有必要在课堂导入上精心设置,创设合情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能成为一节优秀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