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课前预习的策略
2016-10-21樊立卓
樊立卓
在农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将近20年了。在这20年中,我深刻的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学生的“预习”这一环工作。预习是学生能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筋,自己理解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而提高自学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程标准》提出: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能够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足以看出预习的重要性。
一、课前预习充分,听课事半功倍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及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做基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知识的结构中薄弱的环节,并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先课前预习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如鱼得水,发挥自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点就通。这样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节省了时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预习兴趣,享受学习快乐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怎样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投身于预习之中,并且乐在其中呢?我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贴近农村孩子的生活、情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如课前预习时,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题、习题,让他们多形式的接触,不仅预习了课文,还锻炼了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善于以自己的激情与智慧去煽风点火,有必有时更可火上浇油,以此调动学生内在所有好奇心与积极性参与到预习中,让学生信心十足,动力强劲。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切记用命令的口吻,生硬的口气强加给学生,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与抵触。如在布置课文《穷人》的朗读时,A老师面无表情地说:“今天回家预习《穷人》一文,老规矩:至少读三遍,读熟为止,明天早上,老师抽查,希望大家用心好好的读。”B老师则从充满感情地问大家:“同学们还记得小珊迪吗?诚实善良却又可怜的小珊迪曾深深的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个比珊迪更可怜的俄国阿姨桑娜,相信,她的遭遇同样能触动你的心灵深处。曾经有一位同学在读这篇课文时,读着读着竟然哽咽了,引的全班同学的眼圈都红了,老师不知道我们班上有没有这样感情丰富的朗读大王?”稍顿了顿,老师提高了声音说,“今天放学后就请大家试着读一读,感受感受,明天来校后,请把你最拿手的一段读给大家欣赏,咱们比一比,到底班上谁能荣获朗读大王的称号,好吗?”如此两位老师激发学生预习愿望的效果,应是高下立见吧!
三、预习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自主进行预习的过程中会对许多问题进行思索,如若遇到不懂或难懂的问题,他会进一步地进行探索,这在无形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很有好处,在针对学生以前从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时,发散思维无疑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解答问题,而这种切实可行的思维模式恰恰可以通过预习—解答这种形式加以锻炼,所以说预习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预习的过程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绝不是轻轻松松地把课文看一遍就大功告成了,这里所说的预习,是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之上全面地理解课文,深入地探究课文所讲的主旨,了解作者的内心,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图。而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要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记录下来,等到第二天老师讲课的过程中进行比对,如若与老师一致那么解读就很透彻,如若不一致,那么也可以各抒己见,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向老师说出来,然后课堂讨论哪一种结论更为稳妥。经过这么一番认真的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想问题的方式,还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整合理解的能力,所以说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预习可以使讲课内容更加丰富
学生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疑问,假如每个人有一个疑问,那么大家汇聚起来积少成多,课文就会被分析得很透彻,学生也可以全面地了解课文,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无疑会使讲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学生也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好的。
六、规范预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交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课前“预习”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那么高年级学生如何预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通读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正确,然后利用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当“一字多意”“一词多意”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的这个字词应当选哪一种。
第二,搜集资料。①关于作者。预习时可以利用手边的资料,网络工具对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有个了解。这可以比较好地帮助同学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②关于背景。如:《金色的鱼钩》、《负荆请罪》、《詹天佑》、《草船借箭》等感受经典,只有搜集并查阅相关的数据、文字资料,才会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有一个了解,才会在课堂上更易理解老师的讲授。
第三,理清脉络。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知识已有一定积淀,读了课文后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一些思考:①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②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③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哪几段?④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段意的概括根据文章的写法有这样几种:⑤摘抄法。相关段落如果在写法上采用的是“段首概括”法、“总——分——总”“总——分”“分——总”的方式,就可以采用这种概括方式。①取主舍次法。一段中有几层意思,对最重要的一层作为概括段落大意的重点。②综合法。就是围绕文章的中心进行概括。③合并法。
第四,做好批注。學习语文主要是品读。品读在预习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品读含义深刻的,优美的句子或段落,从中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向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把自己欣赏的字、词、句,哪怕是一个标点的使用,都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这样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长期坚持下去,探索能力会逐步提高。
第五,做好读书笔记。先看清楚要预习的内容,看不懂的写到笔记本上,或者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合上书,把记得的东西回想一下,思考不懂的,写下记得的重点。课后,拿出预习笔记,查看原来不懂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预习”这一环节抓好了,预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愿广大同仁们,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持之以恒,定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定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新课改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