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矛盾成为精彩的源泉

2016-10-21龚海芝

课外语文·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学生思维感情矛盾

龚海芝

【摘要】“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课堂教学中找准切入点,巧妙提问,可以改变平庸沉闷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从而在创造性的智力碰撞中,活跃气氛,促进思考,启迪智能,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矛盾;学生思维;感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孔子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不愤不悱,不启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自,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可见,注重提问的艺术与技巧早已古来有之。

在精益求精的教学过程中亦同样如此,一堂课的精彩与平庸,往往就取决于其学生能不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矛盾充斥着每一个角落,它就像一个隐身的孩子,我们只有把它找出来并紧紧地抓住它来提问,才能让它发光发热,照耀每一个渴求知识的心灵。

从表象上看,有些教学内容之间似乎“自相矛盾”,其实正是其精妙之所在,教师在可创设“矛盾”的地方进行提问,以引起学生们对知识的探究兴趣。虽然在矛盾处及时的提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我认为我们教师在矛盾处提问时,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一、聚焦矛盾,发散学生思维

“矛盾”是思维的催化剂。在课文细节处设计矛盾问题,形成一种认知冲突,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丰子恺《白鹅》一课时,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在这段话中,“一样”这个词重复出现了三次,我以此为“矛盾点”,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这几句话中,‘一样这个词语出现了三次,但我们常常说用词不要重复,一个文学大师是不是在这里出现了用词重复的错误?”学生一时陷入沉思,于是我又引导性地说道:“去掉‘一样我们读读看,看看是否会更舒服一些?”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比较性朗读,最后大家得出结论:应该加上“一样”二字,同时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当然,这肯定不是重复的,丰子恺作为一个文学大师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他这样重复使用一个词语,自然有他的用意,但学生由于知识量的限制,却并不了解这里的用意,因此我以此作为矛盾点,提出了问题。学生马上就产生了知识冲突,经过仔细阅读,分析比较,最终发现丰子恺先生连续重复使用“一样”这个词,主要是起强调的作用,强调“鹅就是吃这三样特别简单的东西下饭,但它还是三眼一板,一丝不苟,所以常常使我们发笑。”

一个简简单单的词语,在创设的“矛盾提问”下,学生有了意会,品出了文章的深意,他们的思维也在这种冲突中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浅薄走向深刻。

二、重点攻关,扫除知识障碍

一堂课要想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求老师能够想办法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尤其是学生的认知难点教给学生。只有帮助学生解决掉那些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知识点或者问题,我们老师才能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鸟的天堂》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在教学中,我抓住句中“逼近”一词问道:“我们平常讲距离越来越近时,都习惯用‘靠近或‘接近,这里却用了‘逼近,这是不是不合常规呢?是否用错了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产生了争论,有的说:“‘逼近含有紧迫、速度快的意思。但作者文章中说的是‘渐渐地,丝毫没有快的意思。”有的学生说:“据我了解,只有人们感到压力时,采用‘逼近,而作者是去‘鸟的天堂,所以根本谈不上‘逼近。”这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逼近一词用的非常准确,因为榕树正是茂盛的时期,枝干多而密,以至于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显得非常的高大,相对于小船上的人来说,大榕树有一种气势逼人的感觉。”听到這里,我忍不住赞道:“有道理,能联系上下文来思考,看来你已经掌握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通过比较,学生发现“逼近”一词不但没有用错,而且比“接近”和“靠近”更形象、准确,更富有人情味,读起来更有味道。

又如在《鸟的天堂》一文结尾“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教学时,我没有舍得让这一内容流于空白,问道:“前一分句说是眼睛‘骗了自己,后一分句又自个儿承认的确是鸟的天堂,这是否有些矛盾呢?”矛盾冲突的设置,顿时扣响了学生思维的大门,他们联系前后课文内容,分析讨论,不难得出:其实并不矛盾,反而是作者有意在此开一笔,用以表达自己对大榕树的深情热恋。

只要我们老师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设置矛盾,提出问题,就能引发学生产生对知识的认知冲突,就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大胆发言的积极性。在争论问题时,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进行着思想的碰撞,用争论说服自己,说服大家,历经这样的感悟过程,学生的记忆将会更加深刻。

三、让矛盾成为感情的升华点

还有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焦急”是着急,“耐心”是不着急,在这里,我们教师可以抓住剧中矛盾处提出问题:“焦急而又耐心”岂不是自相矛盾了吗?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通过讨论从中体会老奶奶想快一点见到总理灵车,又无论多久都要等到总理灵车到来的矛盾心情,这样总理的伟大形象也就深深地扎根于学生心中。

其实,教学中诸如此类的“瑕疵”现象并不少见,但需要我们在作者的“矛盾冲突”中巧设提问,引发思考,激活学生思维。细细体味作者的苦心孤诣,感受其“道是无晴却有晴”之妙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它不仅是奇思涌现的艺术,还是语言魅力的展现。“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课堂教学中找准切入点,巧妙提问,可以改变平庸沉闷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从而在创造性的智力碰撞中,活跃气氛,促进思考,启迪智能,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学生思维感情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贯注方法引导 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设计:从学生的思维起点出发
数学教学怎样运行“教”的过程
感情强烈的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