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之我见
2016-10-21刘莎
刘莎
【摘 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与否直接关乎新课改的成败。问题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问题教学设计过程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使学生养成创新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设计;教学目标;兴趣;启发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究思考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的课堂热热闹闹,看起来老师用心,学生开心,但细细品味,其实这些课堂内容肤浅,效率低下。问题的根本在于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没有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把握,缺乏对教材的独到感悟和深刻理解。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如何才能开设真正高效的课堂,成了我们教师应思考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课题,结合我个人的课堂教学经验,我认为,抓好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与运用,不失为一个解决课堂问题的有效方法。但如何才能抓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与运用呢?
一、教学目标问题化
人类的任何认知都是从疑问开始的,教学目标问题化符合认知规律,特别是学生的心理规律。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备课之时,一定要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思考自己的教学目标应如何设定?本节课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只有有问题存在,我们才会找方法解决。同样,教师在思考后,设定教学目标,在课堂展示教学目标后,让学生进行思考:我如何才能实现本节课的目标?这样,学生学习才能有目的性和方向,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
二、问题设计要有兴趣性、启发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问题设计时,我们要紧扣文本内容,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如在教学《一厘米》这一课时,在导入上我是这样做的,我在班上找了两个身高差距为一厘米的同学,在他们比了身高这后,我就提出问题:他们两个的差距只有短短的一厘米,这对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听了这后,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得出结论,这一厘米没有任何影响。紧接着我又提出了下一个问题:这对我们并无影响的一厘米,但在文中的小朋友及他的母亲来说,却关系重大,这是什么原因呢?听了这一问题,学生兴趣大增,他们快速打开课本,都想在第一时间找到答案。这样的激趣导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加积极和主动地学习。当然,我们对问题的设计,不但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要注意有启发性。因此,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识记上,我们还应让他们能在学习中有所思考。如在教学《小巷深处》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问题:文中的“我”对母亲的情感态度是怎么样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看到这一问题,学生除了在课文中能找到答案外,也会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是虚荣心和自己的无知才让“我”发生变化,但情感的回归也说明“我”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那么在我们身上可能也有类似的情况,我们应如何做?这就会对学生情感有所触动。所以,在问题设计时,我们要关注问题设计的启发性,因为语文课堂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持续发展。
三、问题设计要生活化、实际化和梯度化
任何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将来发展服务的,学生归根结底是社会化的人。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不能脱离实际,脱离现实生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问题设计还应生活化、实际化。如在教学《马说》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韩愈在不得志的情况下写下了千古美文,在今天,我们同样可能遇到像他这样的不得志的情况。对于此,你会如何做呢?这一问题就需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回答,不仅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一个有才能的人在我们当今社会应如何去奋斗,如何去生存。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还是以后生活的方法和技能。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层次不一样,我们不可能只设计一些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能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我们应面对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应设计不同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和回答,也就是说,问题的设计还应梯度化。基础性问题可根据教材内容的多少设置,要求各组同时完成,分别检查。理解性、探究性问题因为针对的是中上等学生,所以不宜太多。比如,一篇文章中的作者介绍,课文字词的过关,课文的阅读可以是由全体学生完成,而人物的分析、写作方法的探究。我们在问题设计时应循序渐进,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答案,这样,优等学生有了表现的空间,中下等学生也能自己解决问题。
四、问题设计要抓住关键、切中要害
上课教什么?怎么教?怎么问?我们一定要把大量精力用在课前构思和布局上,切忌似是而非,不痛不痒。
如在教学《忆读书》一课时,有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冰心老人都读了些什么书?你读过这些书吗?你能介绍一下吗?这一问题表面上看上去并没有多大问题,但这样的问题却没有抓住关键,因为它对课文的分析并没有帮助。如果我们改一下:冰心老人都读了些什么书?你读过其中的一本吗?请你谈谈你读过以后的感受?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并且能真正感悟到读书带来的好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只有抓住關键、切中要害,才能让问题有效。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改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有紧扣教材,贴近学生,融入生活地进行问题的设计,将问题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掌握课堂提问这一门艺术,才就能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新的光彩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