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防治运动性疲劳
2016-10-21张琳
【摘 要】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过程中常见的症状,如何促进疲劳的恢复,保障运动员身体健康、提高身体机能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中医药疗法中的中药、推拿对于运动性疲劳的防治较为常用,而针灸对其防治却运用的相对较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针灸缓解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理及疗效进行阐述,分析总结得出针灸疗法具有独特优势。
【关键词】针刺疗法;艾灸疗法;运动性疲劳
现如今,随着世界范围运动竞技水平的快速提升,运动员的竞争日益激烈,训练量及比赛强度大大增加,从而导致了运动性疲劳的频繁发生。如何预防及消除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成绩,保障运动员身体健康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恢复运动性疲劳的常用方法如下:⑴调整训练安排,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⑵合理运用整理活动;⑶温水浴及氧疗法;⑷按摩;⑸音乐;⑹心理疏导;⑺营养物质补充法;⑻中医药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常见疗法,部分学者通过大量实验研究表明针灸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有特殊疗效。
一、理论基础
(一)中医理论基础
基于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葛廷云[1]等人对运动性疲劳的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归纳为以下几方面:⑴脏腑功能失调;⑵气血失常、津液不足;⑶痰湿瘀血;⑷四时邪气的影响。《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谓“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运动性疲劳为烦劳(体劳)过度而至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俱损而成虚劳,属于中医“虚劳”的范畴。在生理上,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才能得以滋养;肾为先天之本,是生命的本元;肝主筋,《素问?六节藏象论》称肝为“罢极之本”,意为肢体关节运动的能量来源有赖于肝血的濡养,故肝脾肾对虚劳的发生、发展、预后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治疗虚劳应以补益为基本原则,《素问·三部九侯论》所云:“虚則补之。”故治疗应以健脾、补肝、益肾为基本原则[2]。
(二)现代研究基础
运动性疲劳是一种在运动过程中常见的生理现象,根据超量恢复学说,运动产生疲劳后积极地消除疲劳、适当的休息可以促进机体修复、提升运动能力。如果疲劳后得不到充足的休息而继续进一步运动则会损伤机体。依据疲劳发生部位分为中枢性疲劳和外周性疲劳。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建立了许多学说,最具代表性的包括“衰竭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堵塞学说”、“保护性抑制学说”、“突变理论”、“自由基损伤学说”等[2]。
二、针灸防治运动性疲劳的机理
2.1增加肌肉组织的能源供应
2.2维持内环境稳态
2.3减少体内代谢产物的堆积
2.4提高机体免疫调节能力
2.5提高机体自由基清除率与抗氧化能力[3]
三、针刺疗法
针刺治疗运动性疲劳时应根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个体体质差异及运动后疲劳程度选取穴位,多取强壮穴、背俞穴、下合穴及某些特效穴。取穴特点是标本兼治、局部整体兼顾、辨证配穴,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以足三里、关元、肾俞、气海、内关的选用频率最高[4]。还应根据运动专项的特点选取特效穴,如委中、承山、环跳、昆仑、阳陵泉等。针刺对于机体的调节呈双向作用,可使机体恢复平衡状态。
李虹霖对慢性运动性疲劳大鼠进行头穴透刺(双侧百会透太阳)和传统针刺(针刺双侧足三里、关元、肾俞),结果显示头穴组较传统针刺组能更好地改善运动后大鼠的生化指标,可提高血红蛋白(Hb)水平,降低尿素氮(BUN)、全血乳酸(LA)、肌酸激酶水平(CK)。陈进等通过对运动三周后出现肾气不足证的专业男性运动员进行头针和体针相配伍的治疗,结果示睾酮(T)、雌二醇(E2)值上升,失眠、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等症状有良好改善。
四、艾灸疗法
灸法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艾绒为主要施灸材料,烧灼、熏熨人体的一定部位或腧穴激发经络及神经系统功能,调整机体各组织、系统的失衡状态。灸法将火的温热及艾绒的药效通过经络的传导达到调和气血、温经散寒、扶阳固脱的功效。艾灸的操作方法常采用艾条灸中的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穴为选择频率最高的穴位,其次是关元、神阙、肾俞、命门,偶见涌泉、三阴交、内关、郄门等,故足三里、关元当为首选强壮要穴。
陶胜国采用无创痛艾灸,对运动后大学生运动员灸其足三里、关元、脾俞、命门等穴,测得心率、闪光融合率、皮肤两点辨别阈、血乳酸等指标均有较好改善。刘晨光等艾灸运动员气海、百会,观测到运动后心率、疲劳主观感觉评分、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等均有良好的改善。
针灸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且针加灸的作用优于单纯的针或灸的治疗。
五、总结
综上所述,针灸可以通过多形式多途径防治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能力,使机体恢复平衡、达到最佳状态,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也得到充分证实。因此,对运动性疲劳的防治在常用方法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针刺、灸法及针与灸相结合的方法。
作者简介:张琳(1991-),女,宁夏省银川人,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2014级研究生,运动医学专业
参考文献:
[1]葛廷云,刘丽萍.中医针灸在防治运动性疲劳中的作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03:85-88.
[2]许慧倩,张宏如,顾一煌. 艾灸防治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14,02:169-173.
[3]陈思娜,齐家玉,彭锐,段超.针灸缓解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04:122-123.
[4]户丽,张红林,图娅,卢峻.近5年针灸推拿消除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