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2016-10-21王义蕊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人的发展主体的角度探讨其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的当代价值。重温马克思劳动观与人民主体性的关系,对于贯彻“四个全面”重要思想和实现伟大“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劳动观;人的发展主体;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是在批判继承黑格尔、费尔巴哈劳动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來的黑格尔意识到了劳动的本质,并看到了劳动的积极作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这一理论贡献进行了肯定,但是黑格尔把劳动仅仅局限于抽象的精神劳动,且并未认识到劳动的消极作用。马克思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视域中的劳动观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讲道,“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①而人所具有的实践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把实践当作“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 马克思摒弃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从而转向“现实的人”。马克思恩格斯视域中的劳动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创造人

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是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劳动创造语言,促使人的意识产生。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语言产生以后,和劳动一起推动了人的脑髓和听觉、触觉等其他器官的完善和发展。人作为社会化的动物,人在劳动中不断发展智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劳动促使人的意识的产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类学会充分利用和改造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开始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支配自己的行动。

(二)劳动促进人的发展

劳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843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引出了劳动异化,并分析了劳动异化的具体表现。劳动异化使人成为手段和工具,消除异化才能获得人的解放和发展。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共产党人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逐步实现共产党人的联合体,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扬弃异化劳动,劳动和劳动者获得解放,实现自由劳动,才能实现共同体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劳动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途径。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其享受主体,人类创造的财富满足生存需要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闲暇劳动与人的发展

现代社会中不同形式的劳动促进人的发展,使人幸福。根据劳动时间的自由程度可以把现代劳动“必要劳动”和“闲暇劳动”。

马克思曾设想过“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且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②充分表达了他对自由发展生活的憧憬,“必须有能够进行精神创造和精神享受的时间。”③这是马克思向往自由支配时间的明确表达,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借鉴意义。 正如马克思在《反杜林论》中所说,把劳动从一种负担转化为一种快乐,闲暇劳动正是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自己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机会。

二、马克思劳动观对实现人的发展主体的当代价值

(一)尊重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全社会要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践行“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秉承劳动光荣的优良传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要树立劳动关荣的思想,依靠诚实劳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二)尊重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劳动托起“中国梦”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 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激发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首创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

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就把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作为奋斗的目标。作为劳动群众中的一份子,我们应该自觉把个人理想、人生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把每个人的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在一起,用自觉行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必须获得劳动和劳动者的解放。而获得劳动者的解放就必须实现自由劳动,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今天,即劳动者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满足自身需求,获得自身的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专门强调了减少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必要性,提倡保障劳动者休息和休假的权利。习近平在2015年“五一”前夕,指出要完善就业政策,增加劳动报酬,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实现劳动和劳动者的解放,让更多劳动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人在劳动的过程中既创造了财富,又为自身发展提供了条件。尊重劳动和劳动者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人民解放,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尊重劳动,不断实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实现人民主体。

作者简介:王义蕊(1989.10-),女,汉族,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注释: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67页.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③[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233页.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
让长征精神照亮“新长征”征程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