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村公共设施布局优化研究
2016-10-21石莺熊兴军
石莺 熊兴军
摘要:借助ARCGIS软件,探索农村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以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为标准,确定公共服务中心的布局,形成“社区——村庄——乡镇”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提高村民对乡村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和满意度。
Abstract: With the help of ArcGIS softwar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xisting rural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s taken as the atart point, the service radius of the rural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s taken as the standard to determined the layout of the public service center, form the three public service facility system of "community, village, township" and improve the rural public facilities utiliz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villagers.
关键词: 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社区;村庄;乡镇
Key words: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service radius;community;village;township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9-0257-03
0 引言
云南是中国西部欠发达省份之一,长期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缓慢,云南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村村落分散,以简单的村庄合并来配置公共建筑,其对应的服务能力大打折扣。本文拟从云南实际情况和农民的需求出发,找出符合农村特色的公共建筑配置方式。
本文研究的公共建筑主要指以公益性为目的的建筑,具体包括:行政管理用地(村委会);教育机构用地(小学、中学等);文体科技用地(文化站/馆);医疗保健用地(卫生院/室);集贸设施用地。
1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调研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调研主要包括现状公共设施服务能力和使用满意程度及村民对公共设施的需求两方面。以云南省沾益县菱角乡公共服务设施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踏勘、访谈和问卷进行,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8份,问卷回收率89%。结果显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中,满意程度相对较高的是教育机构,约20.79%,满意程度最低的是文体机构,仅5.62%。大部分乡村没有配置文体机构,或者文体机构闲置。其余几类公共设施满意度也不高,相对较高的文教设施满意程度也仅20%左右。多数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在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其他村落使用不便,因此满意程度相对较低;不同类别的公共设施主管部门不同,缺乏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使得公共服务设施很难发挥整体作用。
我们探求从公共建筑服务半径考虑,通过合理规划,创造适于乡村现状、满足农民需求的公共设施中心,通过公共建筑的有效服务确定公共建筑的类型配置,率先形成一些基础设施配套、功能相对完善的乡村社区,吸引周围村民主动靠近。故公共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是当前乡村公共设施配置的重点。通过公共设施服务半径调查,以满足30%及以上人群的需求作为中距离公共设施配套,配套距离1.5km;不足以满足30%人群需求的作为远距离配套,配套距离3km,满足60%以上人群的需求作为近距离配套,按照服务半径500m配套相应公共服务设施。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住区居住组团、居住小区和居住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类似,也存在社区、村庄和乡镇三个级别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其中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是满足乡村治安、教育、医疗及贸易的一般设施,属于基层村配置的一般项目,服务半径500m,主要包括一般行政管理机构、幼儿园、体育场、医疗卫生院及集贸市场等。村庄级公共服务设施是在基层村配置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的重要项目,服务半径1500m,主要包括小学、文化室、涉农信息服务站及养(敬)老院等。乡镇级公共服务设施是提升乡村生活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服务半径3000m,主要包括中学、成人教育培训中心、计生站。
2 沾益县菱角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2.1 菱角乡基本情况
菱角乡地处云南省沾益县西北部,下辖水冲村、刘家庄村、赤章村、聂子洞村、旧屋鲁村、卜嘎村、小卡郎、黎山村、白沙坡村、稻堆村、菱角村、块所村、棚云村共计13个村委会,包括115个自然村、11068户、43648人,小学(含教学点)45所,中学3所,卫生所15所。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有行政管理類的村委会、教育类的小学和中学及医疗类的卫生所和部分社会服务设施的集贸市场,公共服务设施匮乏。
2.2 菱角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
2.2.1 菱角乡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
菱角乡公共服务设施以现状小学数量最多,依托小学,500m为半径进行缓冲区分析,得出幼儿园500m服务半径的示意(如图1)。
通过ARCGIS的叠加分析功能,将公共中心500m服务半径与乡村建设用地进行叠加分析,能够被有效服务半径覆盖的建设用地仅391.38公顷左右,只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9.6%。由此可见,以现状小学为中心的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空间分布不够合理。
每一公共服务中心需达到服务门槛需求,即每一公共服务设施所覆盖的建设用地面积不低于18100m2。水冲村的打磨山小学、棚云村的横大路小学和土山小学服务面积均小于18100m2,故不予考虑在此形成社区级公共服务中心。
借助ARCGIS软件工具,在保留42所现状小学形成的社区级公共设施的基础上,将新增44个,形成86个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如图2)。增加后菱角乡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建设用地为678.04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5.89%,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菱角乡社区级公共设施的服务能力。
2.2.2 菱角乡村庄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
村庄级公共设施中的小学指全日制完小,不包括乡村教学点。现状中已经建设的45所小学(含教学点)中,完小建制的仅12所(如图3)。黎山村、小卡郎村和卜嘎村完小因经济发展和交通联系,距离较近,若依托其配建村庄级公共设施中心,会产生较大的面积叠加,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故将这三所完小有效缓冲面积与当前建设用地进行叠加分析,服务面积最大的黎山村完小可以作为村庄级公共中心,而卜嘎完小和小卡郎完小只做社区级公共中心考虑。
高一层次的公共中心应以低一层次的公共中心为依托,并且包含低层次的公共中心的服务功能,故村庄级公共中心在社区级公共中心中进行选择,方式如下:
①因村庄级公共设施的有效服务面积为1500m,为了不重复配套建设,首先去除服务范围1500m之内的社区级公共设施点54个。余下的32个社区级公共中心都将成为村庄级公共中心的备选。
②对32个社区级公共中心进行半径1500m的缓冲区分析,将其服务范围与建设用地的规模进行叠加分析,测算每一公共中心服务面积,将扩大服务半径的村庄级中心与社区级中心进行对比,发现水井坪小学、黄土沟小学、增加的第5号公共中心、增加的第14号公共中心的有效服务面积与社区服务面积一致,面积不增大代表本中心外围无其他建设用地,因而不需要提升公共中心的等级,取消这4个。
③对余下28个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进行排序,优先选择能够获得较大公共服务面积的作为村庄公共中心。为减少公共资源的投入,去除与选定的村庄公共中心具有交叉的,将其保留为社区公共中心。
现状完小10个村庄级公共中心的基础上,新引入17个村庄级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共形成27个村庄级公共服务中心(如图4),能够有效服务村庄建设用地526.4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66.75%。
2.2.3 菱角乡乡镇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
在村庄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基础上,予以完善形成乡镇级公共服务中心。首先保留乡政府所在地菱角村的菱角示范小学作为乡镇级公共中心。其余乡镇级公共中心在剩下的26個村庄级公共中心中进行选择,方式如下:
①首先去除在已定乡镇级公共中心——菱角示范小学服务半径3000m之内的村庄级公共中心5个(稻堆小学、黑泥沟小学和块所村的块所小学、外支路小学和洗卡邑小学)。
②将余下的21个备选的村庄级公共中心进行3000m缓冲区叠加分析,测算每一公共中心服务面积,将扩大服务半径的乡镇级中心与村庄级中心进行对比并排序,优先选择能够获得较大有效服务面积的作为乡镇级公共中心,去除与选定的乡镇级公共中心具有交叉的,将其保留为村庄级公共中心。
经过排序和筛选,27个村庄级公共中心中的7个可升级形成乡镇级公共中心(如图5),服务面积532.2公顷,将能有效服务约789.4公顷的村庄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67.4%。乡镇级公共中心作为乡村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备和提升,覆盖了建设区域的一半以上,能够较好的完成公共服务功能。
2.3 菱角乡“社区——村庄——乡镇”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菱角乡社区级公共服务中心以小学为基础进行布局,并按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增补,共形成86个,13个行政村均有分布;村庄级公共服务中心以全日制完小为基础并进行相应增补,形成27个,分别分布在12个行政村;乡镇级公共服务中心7个,覆盖了整体建设区域的一半以上。
3 结论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按照行政村进行布局,按照人口规模划分的“中心村——基层村”模式进行配置,但由于农村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等原因,国家虽每年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但村民满意度和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仍然偏低。
本文探索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和农村村庄分布、现状规模出发,以乡村公共建筑、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和服务能力为标准,确定公共服务中心的布局,完善公共建筑及其配套设施,形成“社区——村庄——乡镇”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提高村民对乡村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和满意度,希望以此为契机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农村公共建筑布局之路。
参考文献:
[1]罗震东,韦江绿,张京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特征分析——基于常州市的调查[J].城市发展研究,2010(12):36-42.
[2]王敏.武汉城乡统筹背景下农业生态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J].建筑设计管理,2010(5):58-60.
[3]熊兴军,明月,熊飞.云南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调查研究——以沾益县为例[J].社会学,2014(11):6-9.
[4]熊兴军,韩丽,明月.基于公共设施布局的贫困地区乡村社区布点研究——以云南省沾益县菱角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5):31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