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傣族景颇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对比研究

2016-10-21段聪丽邓树梅

价值工程 2016年9期
关键词:傣族大学生

段聪丽 邓树梅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数据分析方式对德宏傣族景颇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情况进行详实的比较和分析,发现德宏地区傣族景颇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存在较大差异,且傣族的焦虑感要远远高于景颇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语言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差异、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文化认同感差异及民族性格差异。

Abstract: This study has investigated the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 by taking quantitative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statistical methods in Dehong Teachers' College. It found that the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is different between Dai and Jingpo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the former one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 latter on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other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sense of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identity and national character are main reasons.

关键词:傣族;景頗族;大学生;语言学习焦虑

Key words: Dai minority;Jingpo minority;college students;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9-0229-03

0 引言

外语学习焦虑是影响外语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语学习焦虑因其在外语学习与外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日益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主要从性格焦虑、状态焦虑及情境焦虑三个角度对语言学习焦虑进行深入研究。1986年,语言学家Howitz给外语学习焦虑下的定义是:“外语课堂学习中由独特的语言学习过程引起的自我感知、对外语学习的看法、学习外语的感觉和学习行为等特殊的心理活动。”他还通过一系列测试制定出外语课堂学习焦虑量表,被广泛用于外语课堂焦虑测试。MacIntyre(1989)等认为语言焦虑对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及语言输出具有消极作用。Phillips(1992)认为,外语学习焦虑不仅影响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成绩,更影响到外语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态度。黄纪针(2009)提到一系列实证研究表明语言学习焦虑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语言学习焦虑对外语学习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随着焦虑对外语学习的负面影响已基本被证实,焦虑的成因与应对焦虑对策日益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国内大部分语言学习焦虑研究主要集中在汉族学生上,对少数民族特殊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加以研究的却少之甚少,对不同少数民族语言学习焦虑进行对比研究的项目几乎呈空白状态。本文通过对傣族、景颇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调查和数据分析,对比两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学习焦虑情况,旨在发掘民族语言学习焦虑差异的原因,为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英语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参考价值。

1 调查研究

1.1 调查对象及工具

本文以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1、12、13级非英语专业傣族和景颇族学生为研究对象,总人数239人,其中傣族为113人,景颇族126人。采用调查问卷、访谈和随堂听课方法,问卷调查采用Horwitz等人于1986年编制的《外语课堂学习焦虑量表》(FLCAS)为调查表。共发放问卷239份,全部收回。对25名傣族学生,30名景颇族学生及2名英语教师分别做了访谈。旨在发掘傣族景颇族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语言学习焦虑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Horwitz焦虑量表(FLAS)有33个问题,被试者从5个备选答案(“非常符合”、“符合”、“不确定”、“不符合”、“非常不符合”)中任选其一,分值以此为5分、4分、3分、2分、1分,每个学生的焦虑分值等于33个问题分值的总和,分值越高代表学生焦虑程度越高。该量表的理论极端值是33分和165分。

1.2 数据分析

实验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调查所得数据将采用SPSS 22统计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2 调查结果与讨论

2.1 傣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程度高于景颇族大学生

独立样本检验(表1)显示Levene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是F=0.023,显著性水平p=Sig.=0.880>0.05,未达显著水平,说明方差齐性条件成立,使用第一行的t检验结果,t=-5.093作为t检验的结果数据。根据第一行的t检验结果可知,Sig.(双侧),P=0.000<0.005,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傣族大学生焦虑平均值与景颇族差异已达显著(t=-5.093,P=0.000<0.005),同一地区傣族景颇族英语学习焦虑与民族类别存在显著差异。

2.2 33个项目焦虑度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

独立样本t检验(表2)显示Levene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是F=0.311,显著性水平p=Sig.=0.579>0.05,未达显著水平,说明方差齐性条件成立,使用第一行的t检验结果,t=3.383作为t检验的结果数据。根据第一行的t检验结果可知,Sig.(双侧),P=0.001<0.005.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傣族大学生焦虑度均值与景颇族焦虑度均值差异已达显著(t=-3.383,P=0.001<0.005),同一地区傣族景颇族英语学习焦虑度均值与民族类别存在显著差异。

2.3 傣族大学生焦虑指数均值、焦虑均值、最小值大于景颇族

根据表3可知,将傣族景颇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情况从焦虑平均值、焦虑指数均值、最大值及最小值四个方面分别进行对比,结果分别如下:115.5664(傣族)>106.4127(景颇族);3.5127(傣族)>3.2246(景颇族);151.00(傣族)=151.00(景颇族);82.00(傣族)>50.00(景颇族),根据Horwitz焦虑量表统计规则累计分数越高表明焦虑度越高,由此傣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程度普遍高于景颇族大学生。

2.4 傣族景颇族焦虑指数平均值较高六项对比

由表 4可知,傣族前六项焦虑指数平均高于景颇族。傣族、景颇族焦虑指数最高项目均为项目编号为10的项目,考试焦虑其焦虑表现最明显的一项。从焦虑类型看,傣族、景颇族学生焦虑指数较高项目中三项为交际焦虑,可见课堂交际行为最容易引起傣族景颇族语言焦虑情绪。其余两项属于负评价焦虑,负评价行为是导致傣族、景颇族焦虑情感的另一因素。

3 调查结果的原因分析

结果显示:德宏傣族及景颇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呈现较高状态,且傣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高于景颇大学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虽然复杂多样,但以下三个差异——民族母语与英语的差异、目的语文化认同差异、民族性格差异却是实质因素。通过对三个差异进行详实分析,探索是否有必要对傣族景颇族两个民族的外语实行分层教学。

3.1 民族母语与英语的差异

复杂的语言环境是导致民族学生语言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傣族景颇族学生首先接触的是其母语(傣语、景颇语、载瓦语)、其次是汉语、英语成为其习得过程中的第三语言。科恩(1995)提到,在第二语言及第三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思维对二语或三语学习认知过程产生较大影响。虽然英语与傣语在结构上同属SVO语序,但英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与傣语有很大差别,这使傣族学生在认知、理解及运用英语时难度加大,情绪紧张,焦虑增大;英语发音中辅音较之于元音相对复杂,且辅音数量明显多于元音的数量,而傣语恰好与英语相反,傣语中辅音数目较少,元音韵母多而复杂。因此傣族学生在学习英语辅音时难度较大,发音也相对困难。

景颇语在结构类型上述SOV语序,与英语SVO语序有所差别。景颇文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23个字母ABCDEFGHIJKLMNOPRSTUWYZ,与英语字母构成几乎一致。此外,景颇语与英语在发音特点上有一定的形似性,景颇语中塞音、塞擦音声母较多,而塞音、塞擦音在英语发音中有所体现,景颇语中也具有双唇音、舌根音。再次,二者都具有形态型语言的特征,景颇语及英语中存在通过附加词缀及变音的手法表达语法意义的现象。因此景颇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可能找到与母语具有相通的地方。

3.2 目的语文化认同差异

Schumann(1978:34)认为,“二语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一个人本身的文化与第二文化适应程度决定了他习得第二语言的成败”。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接受程度、认同程度影响着他\她对目的语的学习态度、动机和最终的学习效果。宗教信仰不同导致两个民族对英语文化认同感大相径庭。20世纪初国外传教士到达中缅边境开始对景颇族进行传教,传教中以景颇语及英语为交流语言,在他们创建的教会学校中,课程设置以英文和景颇文为主课,辅以缅文和圣经学习等课程。随着基督教及天主教传入景颇山寨后,西方文化慢慢深入到景颇族的生活当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景颇族对英语文化的认同。

德宏傣族大多信仰佛教,相对于景颇族而言傣族在英语文化认同方面相对较弱。王艳在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与英语文化>>通过问卷调查及统计发现不同民族对英语语言文化的认同程度有着显著性的差异,她还发现相对于其他少数民族而言,傣族大学生对英语文化认同度相对较低。

3.3 民族性格差异

性格是导致外语学习成败的重要原因。Strong(1983)对以往调查总结后发现,外向型的性格在语言交际中占有明显的优势。Naiman等人(1978)通过实验证明,具有外向型性格特征的学生在口语技能学习中表现优异。外向型性格的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交流中比内向型性格的学习者更具优势,因而外向型学生更适合语言学习。

傣族与景颇族在性格上差异较大。傣族临水而居,长期生活在坝子地区,美好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铸就了傣族这种如“水”的民族气质和文化性格,傣族学生在外语课堂中行为比较安静、不爱交际、担心老师提问等倾向,久而久之导致傣族学生心里自卑、甚至不敢开口说英语。访谈中70%的傣族学生提及担心课堂提问、害怕用英语交流、大部分傣族学生不敢与外国人交谈。

景颇族热情好客、骁勇威猛、活泼外向,铸就了景颇族如“刚”的民族气质与文化特性。几乎每个景颇村寨都备有乐队,歌舞是景颇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民族舞蹈铿锵有力,无处不显示出景颇民族的激情与豪放。景颇这种性格特征体现在语言学习课堂上较为明显,景颇族学生相对活泼、自信。两个民族在性格上的差异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其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

4 調查结果对教学的启示

虽然各少数民族的母语与英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但相比之下,景颇语(载瓦语)文字在字母构成及发音方面与英语具有更多的相似性。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的景颇族学生对目的语(英语)的文化认同感高于信奉佛教的傣族学生。景颇族活泼外向强如刚的性格特征在课堂交际方面优越于傣族温柔恬静如水的性格特征。

由此得出下列启示:对同一地区的不同少数民族的英语教育应实行分层教学,无论小学、初中、高中将傣族景颇族学生分开设置班级,利于提高外语教学;教师或学习者可以将民族母语与英语从语音、词汇、语法、句法、文化等方面进行对比,增大母语对目的语的正迁移作用。根据民族特征创设适合其学习的教学、教材及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Cohen A D. In which language do/should multi-linguals think[J].Language,Culture,and Curriculum,1995(8).

[2]Horwitz, E. K., Horwitz, M. B., & Cope, J. (1986).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0: 125-132.

[3]Krashen,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Chapter 1&2,1981: 12-39.

[4]MacIntyre, P. D. & Gardner, R. C. (1989). Anxiet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oward a theoretical clarification.Language Learning, 39, 252-275.

[5]Phillips, E. (1992). The effects of language anxiety on students oral test performance and attitude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6, 14-26.

[6]Schumann,J.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 In R. Gingers (en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 Arlington,VA. :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1978a: 34.

[7]戴慶厦.景颇语参考语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8]黄纪针.国外焦虑与外语学习成就的相关研究综述[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137.

[9]王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与英语文化认同[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02):202.

猜你喜欢

傣族大学生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金平傣族多重信仰文化探析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傣剧与德宏傣族的文化记忆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