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
2016-10-21王玉芬金若君
王玉芬 金若君
摘要: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作为电气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校级综合试点改革单位,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对生源质量、培养方案设置、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基地建设、学生专业实践、学位论文选题与毕业答辩等各培养环节的创新改革及分析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及培养特色的电气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Abstract: 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s a school-level experimental reform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focused on fostering students' practical competence.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innovation on training links including enrollment, training projects, course teaching, practice bas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opic selection of dissertation the college actively explores the training mode which satisfies the law of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and cultivates characteristic talent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ield.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电气工程;培养模式;实践能力
Key words: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electrical engineering;training mode;practice competence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9-0224-03
0 引言
从2009年教育部在全国增加了5万个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名额以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驶入了快车道,到2015年,全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总数将占当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总数的50%以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强调的是实践性、应用性,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部署增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研究生分类培养的一个重要改革举措,具有深远的影响[1]。但是,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起步晚,对该部分硕士生的招生方式、特色培养模式、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建设目前尚缺乏相应的经验和措施。本文以浙江大学电气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为例,介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在生源质量、培养方案设置、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基地及学生专业实践、学位论文选题与毕业答辩等方面开展的实践,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培养模式,创建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
1 创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和经验总结
1.1 重视招生,确保生源质量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一种突出应用性、以全日制方式培养的硕士生类型,它与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属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高校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学制、学费标准等方面与全日制学术硕士不同,如,电气工程领域有些高校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学制2年,而全日制學术硕士学制2.5年;又如,2014级以前在全国统考生的录取过程中,有些高校录取全日制专业硕士是非定向自筹生,意味着需要交学费;再加上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前景不清晰等种种原因形成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比学术硕士“差”,以致报考考生人数不多,录取需从报考学术型研究生中调剂,生源质量堪忧。
针对以上情况,浙江大学电气工程领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时,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大接收免试生数量,从2009-2015年逐年增加接收免试生人数,目前已达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60%左右;其次,对申请专业学位的考生,面试复试部分重点测试其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第三,在本校接收的免试生中,对参与本科卓越计划的学生实行名额倾斜政策,接收名额单列,如2011年秋季(2012年秋入学)的推免中,符合学校学院推免条件的6名卓越计划本科生,均接收为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上这些措施,有力保障了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的生源质量。
1.2 注重应用,特色课程教学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意识和能力[2]。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在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工程应用,建立工程实践能力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以有利于构建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图1为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
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应修最低总学分为26学分,比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多2学分。在课程设置方面,涵盖了数理基础知识类课程、专门知识类课程、工具性知识类、职业素质类课程四个方面的基本课程。必修课是《数值计算方法》和《电气工程工业应用综述》。限制性选修课必须选修与职业素质有关的公共素质类课程2学分。
为加强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工程应用方面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自2011年冬学期起,每学年学院都聘请浙江省电力公司、英飞特电子(杭州)有限公司、卧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在电气工程领域具备丰富实践经验企业高层次专业人员共同讲授《电气工程工业应用综述》,授课内容包括:大型发电机组调速和自动发电控制、特高压电网和浙江电网发展及其规划、电网安全稳定预警、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新型永磁电机研发、LED照明与驱动综述等20几个专题。
此外,为进一步加强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学院从2011年10月起面向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开展课程建设,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教学、实践环节,至今已建设课程六门。学院还聘请了德国科学院院士Leo Lorenz教授开设《功率半导体器件及其应用设计》全英文课程。
1.3 建立实践基地,构建“双师型”师资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要建立实践基地,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要吸收不同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2]。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全日制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突出专业实践。学院陆续与浙江省电力公司、卧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南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合作共建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聘请了43人为企业特聘研究生导师,聘请了7人为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导师。制定了“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办法”,要求学生填报“全日制专业学位计划表”,按“总结报告要求”完成专业实践总结。后又陆续与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等鉴定了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各年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都得到较好的落实,部分学生成果显著。例如,2012届毕业生陈宏伟在校期间,在浙江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参加专业实践时,从事“含风电等非线性负荷的电力系统仿真平台”的开发,对衢州电网等实际电网进行电能质量区域评估并开展非线性典型负荷和电源接入预评估等专题评估。研究成果提高了非线性负荷、新能源电源接入电网电能质量评估置信度,在缩短电能质量治理的工作周期、提高电能质量治理工作效率方面取得明显效果,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他本人被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为第一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
1.4 重视选题,严把学位论文出口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2]。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研究两个方面。目前已获得工程硕士学位的239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硕士毕业生中,学位论文为应用研究的有139篇,占53%;学位论文为开发研究的有72篇,占30%;学位论文为基础研究的有27篇。学位论文为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占总人数的83%。为保证和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学院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毕业要求有专门规定,严把论文出口。电气学科学位委员会规定专业学位硕士生毕业时必须有一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因为学位论文相关成果发表情况是社会对学位论文水平的直接检验,这种训练和技能的掌握对工科研究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此外,随机抽取20%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实行双向隐名评阅盲审制度,确保学位论文质量。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1 需加强专业实践性教材的编写
对于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在课程学习时,应着重加强应用性的课程学习和实践课的学习。虽然电气学院也做了这很多的努力,如建立了注重工程应用与实践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引入由数十位校外专家共同讲授学位课《电气工程工业应用综述》,并聘请德国科学院院士Leo Lorenz教授开设“功率半导体器件及其应用设计”全英文课程,开展适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建设等等,但至今还未全面建立一套偏重于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体系,也缺乏适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特点的教材,因此需进一部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构建,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生的教材建设。
2.2 需加强专业实践过程监督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了专业实践的重要性,指出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生源者则不少于一年[2],并鼓励到企业实习,未明确具体的实践教学形式要求,但将其限定为专业实践。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不同于本科和高职的实践教学,它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一种类型,作为实践主体的学生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实践与研究构成了在实践中研究、研究型实践的双向构建关系[3]。因此在实际实施中,专业实践完成得好的,往往是专业实践阶段与学位论文阶段相结合,且导师本人与高科技大、中、小型企业之间具有横向研发课题,也就是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在此种模式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往往课程结束后,半年、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在企业。而有些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导师提出专业实践学院解决,对于学院联系的实践单位,有些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自己以后不会从事这个行业,专业实践过程马马虎虎;学生自己联系的实习单位,专业实践又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的专业实践不能交了实践计划表和实践总结就了结,需要加强专业实践过程监督。
2.3 需加强校外导师的参与度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大量需求,实际情况是很多研究生导师早就已开始实践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办学模式,很多导师也已经派研究生入驻企业,参与与企业合作的高新技术项目,以此方式合作的校外导师参与度较强。但对于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不曾结合的专业硕士生来,学位论文的完成校外导师的参与度不高,甚至沒有校外导师的参与。因此需出台制度,在研究生入学双向选择校内导师时,与高新企业没有横向合作项目的校内导师不宜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
3 结束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政策的出台顺应了国家经济发展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其培养环节超出了学校范围,包括实践课程、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等都需要相关领域企业共同参与,即学校和企业共同成为教育主体。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各个培养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突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建立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环节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体系,营造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忠,熊玲,陈小平.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助体系、实践教学基地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8-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info/jyzck/200903/t20090326_258511.html.
[3]张乐平,王应密.研究型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5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