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6-10-21贺连梅
贺连梅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小学数学的探究性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受到广泛的关注。探究性教学不仅是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也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必然教学手段。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导入 情境氛围 合作讨论
探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结合学生的现实发展需求和阶段,有效对课堂和知识进行设置,使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从而学会数学思维方法,达成学习目标,掌握基本的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技能的教学方法。而随着新课改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与实践能力的要求日益具体明显,探究性教学的手段和方法都在得到扩展丰富,但是仍然有不少学校和老师对于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不是很了解,有的由于经验不足导致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在近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教学得到不断的扩展,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意见。
首先,我认为开展探究性教学必须在课堂导入上下工夫,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对于学生的一节课状态和学习效果有莫大的影响,优秀的课堂导入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更加积极自主,配合教师的教学进度,听從教师的引导。而枯燥乏味的课堂导入会使得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甚至有的教师没有课堂导入,一上课就开始抛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不仅让学生产生压迫感,且难以集中注意力。课堂导入如果与知识内容结合不密切,就会导致学生注意力的转移,甚至教师会发现学生的思维被集中到其他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物上去,严重降低教学效率,阻碍探究性教学的有序开展。那么具体该如何来设置课堂导入才能为探究性教学做好铺垫呢?
第一,课堂导入要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知道,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如语文简单有趣,那么教师如何才能使导入有趣呢?例如,在学习一年级的“数一数”一课的时候,教师不要直接要求大家开始数数,并且作为硬性规定必须数到几,教师可以借助于课本中关于数数目标的呈现,先导入一个问题,在一个游乐场地中,有很多滑梯、秋千、足球等等,让学生来计算每种娱乐设施有多少个?学生对于这方面比较感兴趣,而又不会导致学生注意力的转移,明确的问题能使学生对于计算娱乐设施的个数产生学习的兴趣,接下来再开展教学就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教师要注意在探究性教学导入上多下心思。
第二,导入还要目标明确,具有针对性,实现导入和教学内容的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的教师在导入的时候只关注内容的有趣性,而忽视其对于探究性教学的意义,导致课堂教学注意的偏离,降低教学效果。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在开展探究性教学之前,就要对该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有所了解,然后针对某一个重点和基础点进行导入的设置,一开始就攫住学生的眼光,从而致力于认真参与探究活动,快速完成课程目标。总之,课堂导入是探究性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其次,情境氛围的营造也是探究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性教学虽然早已经提出来,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教学环境下开展起来还是存在困难的,因此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并不是很成功,所以教师要开展探究性教学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自觉配合教师的探究活动,设置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活跃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能够自觉主动进行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为探究性教学做好准备。那么该如何设置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呢?
第一,教师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小学阶段,数学教师和学生的相处时间较长,学生需要得到教师的认可和关注,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有助于师生的沟通和互动。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关注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为良好的教学氛围的营造建立关系基础。
第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来营造教学氛围。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和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使教学氛围更加生动,贴合学生的生活。例如,在开展行程计算的探究性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学生结合自己日常围绕操场行走的经验进行问题的思考,并且进行路线图的绘制,营造学生熟悉的氛围有利于开展教学内容,学生在探究学习的时候难度也就大大降低了。
第三,充分利用教学媒体和教学工具设置生动的教学氛围或者教学情境。随着教学设备的更新以及学生对于新科技的接触,小学生对于多媒体教学更加具备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借此开展情境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探究性教学的效率,拓展探究性教学的内容和范围,从而实现探究性教学的丰富和发展。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于PPT为学生呈现形象的圆形,平均分成同样的多个扇形,直观的视觉冲击推进探究性教学的有效开展。总之,情境的设置有利于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使探究性教学可以更加深入开展。
最后,开展合作讨论是探究性教学的主要教学呈现形式。合作讨论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学习活动,这不仅需要学生之间的有效配合,还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小组讨论的进展,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推进。
第一,教师要在一节课中设置不同的探究内容。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探究性内容必须符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阶段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发展与提升。也就是探究项目必须是多样的,也可以是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对于有争议的课题,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教师给予一定的提示,从而促进学生创新力和思维能力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和规范。
第二,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小组的划分,保证小组内部学习配合的有机化,教师不能单独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划分,甚至有的学校在小学阶段就对学生进行实验组的划分,只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拔高,导致小组学习积极性差距大,其他本身成绩就不好的学生可能就此放弃自己的学习和提高。
通过以上几点的简要论述,我们发现小学数学的探究性学习必须在充分考量学生学习现实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班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从而促进探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