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6-10-21小保罗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9期
关键词:学习兴趣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表明,学生只要对一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就会锲而不舍地主动去探索和研究。由于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应用广泛性的学科,学生理解、掌握与应用数学概念、定律、性质、法则等数学知识时,总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与要求。因此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小学生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学生对数学的钟情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求,由探求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如此往复循环,推动数学学习的不断前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人结合自身教学的实践探索,谈几点体会:

一、巧妙导入,以情引趣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过:“小学生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因此,笔者认为,新知识导入的主要目的在于设置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愿望的情景,以便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能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和自行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

智力孕育予好奇之中,而兴趣是在好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学生好奇的心理,使学生怀着好奇而激动的心情进行探究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好奇心的满足和成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树立自信心和激起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和“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采取让学生说出任何数。老师作出准确而快捷的回答。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出规律后,又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编题对答等形式,使学生感到,我也能像老师那样答得又对又快,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养成对数学知识不懈追求的浓厚兴趣和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二、探索规律,引发兴趣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数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解答某个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探索、发现与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逐渐积累愉快的体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9加几”时,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得到计算结果,更重要的是总结出了“凑十”的计算规律。当学生学习“8加几”、“7加几”、“6加几”时,就能运用规律依此类推了。掌握了规律,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就进一步引发了学习兴趣。

三、质疑问难,激发兴趣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是打开思维的大门,激发兴趣的“金钥匙”。

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不会引起学生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便能激发起学生要求解疑的心理需求。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概念后,要求学生对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说出求周长的方法。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列出了如下几个不同的算式:6+4+6+4、6+6+4+4、6×2+4×2、(6+4)×2。这时,教师充分肯定这几种算法都是对的,都能够求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进而提出:哪种方法最简便呢?启发学生在比较中选择,并归纳出长方形的公式。稍后,教师又问:你们能想出求正方形周长的办法吗?为什么?从疑到不疑的过程不断反复,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地状态之中。特别重要的是在释疑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民主和谐的外部环境,允许学生发表各种不同的、甚至是不正确的意见,这样才能在最大的空间内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最长的时间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手脑并用,促进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之一是活泼好动。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并要求学生在操作时,做到边看、边想、边动手,有时还要口述操作过程,这样做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心理需要,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求学生分工合作测量操场、教室、黑板、门窗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操场的水泥地面面积、教室要粉刷的面积。让学生通过探索、分析具体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这样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使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感受到解决问题是一种享受,从而形成了持久的兴趣。

五、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难易结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付出努力体验成功,太容易或者太难的内容都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而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保持一定的难度和新度,让学生觉得有点挑战性,又能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桃子。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在此基础上,引申出新内容,保持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一定的数学梯度。然后让学生其尝试探索,让学生付出之后有所收获,同时又让他们体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充满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之后,让每个学生展开想象,用教师提供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拼摆出各种组合图形,诸如房子、汽车、小船、动物等,并让学生把自己拼好的图案粘贴在纸上,在班上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沉浸在创造的欢乐之中,去尽情体验成功的愉悦。

总之,兴趣是学习之舟,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了。然而兴趣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个性品质,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教师的方法和工作态度密切相关,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精心设计教学形式,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味口”,寓教于“趣”,使生“乐学”,教学效果必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吴云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数学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1年02期

【作者简介】

小保罗,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研究,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学习兴趣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