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质疑习惯 让问题华丽转身

2016-10-21罗利兰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9期
关键词:问题教学培养能力小学语文

罗利兰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能适时地发现问题,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创新的起点;要给予学生提问的勇气,激发提问的热情,教给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以问题为线索,带动探究性学习,以活跃思维为目的,让主体的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教学;培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刻不容缓。回想自己的课堂,总是设计众多问题带领学生思考,以为已经做得很不错,但是却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问题应该由学生提出来,我们教师应做好引导,帮助学生解惑才对。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课堂上的问题华丽转身呢?经过学习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要让学生愿意质疑,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的内容丰富了,教学环节以投影方式让学生有一个直观上的认识,教学思路让学生感觉更加清晰,教学环节设置更加有序。多媒体本身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声、情、图片、音乐、影片能够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所需要的环节中,这样能够紧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学习兴趣自然而然高涨,课堂氛围活跃了,单调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得以改变,学生的兴趣被激活,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我在教学《九寨沟》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看一组图片,这些图片都是从网络上下载的有关九寨沟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片,让学生从感官上对九寨沟的美景充满赞叹喜爱之情。此刻,让学生对神奇的九寨沟充满向往,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再从文字角度欣赏九寨沟,看看它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这样,学生在学习刚开始之际,就已经兴趣盎然,课堂气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再如,我在教学《天安门广场》这篇说明文时,因为是说明文,相对比较单调无味,学生没有兴趣,尤其是在农村学生,他们根本没有去过北京,没有到过天安门广场。因此,感觉学习这篇文章很无趣。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关于天安门广场介绍的专题片,让学生在感官上有直观认识,这样,学生通过影片了解到金水桥在天安门墙面,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广场中央,毛主席纪念堂在广场南端,广场的东西两侧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因此,这种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了,课堂教学氛围自然很理想。

二、教给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

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没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是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甚至有的还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什么疑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质疑,学会思考。

1.从文章题目中质疑。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从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题目中,可以看出:有的课题直接点明了中心,这样先为学生质疑做好铺垫,就降低了学生质疑的难度。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我板书完课题后,让学生对着课题提问,经过思考,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爬山虎有脚吗?它的脚长什么样的?又是长在什么位置的?这些问题正是课文的重点,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再去读书、自学自悟,结果我没用太多的口舌,学生就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的主旨,学生的心灵也受到了震撼。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学生知识的掌握,心灵和精神上获得的感受要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有效。

2.找寻关键词发问。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抓住一些关键词语、难句进行质疑问难,深入探讨,才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景,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我出示了句子“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什么事让周恩来沉思?他在沉思什么?他的沉思有什么结果吗?解决了这几个问题,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中心也就迎刃而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抓矛盾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却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加以质疑,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时,引导学生从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抓住凋零与绽放这一对反义词进行质疑,让学生體会到了课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主人公小钱病情严重,只有骨髓植才能有生机。

三、积极评价,鼓励质疑

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让我们随着课改的步伐,树立发展的教育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学生,真正为孩子创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自由自主的、个性化的语文课堂空间!及时对敢于质疑的学生进行感谢、表扬和赞赏。比如教师可以这样评价学生:你提的问题正是老师想要讲的,真是我的知己呀;你的问题太有水平了,关注了作者的写法;你能提出这个问题,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长此以往,使其更有质疑的欲望,更有自信,更加积极踊跃提出问题。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那些极富探究价值的问题,应大加赞赏。有的学生质疑时仅仅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那个句子不明白上。而有的学生却能联系上下文,从文章的结构脉络考虑,这无疑是更高层次的质疑。如教学《当飞机遇险的时候》一课,当学习完第2自然段,就有生发问,既然文章写的是周总理怎样舍己为人,为什么还要把飞机遇险的情况写得那么具体?马上便有学生解疑:因为这样写更能体现总理在生死关头临危不惧。我立刻对这两位同学的质疑、解疑能力表示钦佩。并鼓励其他学生在质疑时也能试着从整体上把握。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的质疑的问题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总之,疑要疑到点子上,要害处,要“会疑”。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质疑过程中获得乐趣,认识的乐趣,探究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将这些内在的乐趣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动机,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实现问题真正的转身。

【参考文献】

[1]石巍.《好家长》,2016(3)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培养能力小学语文
“双减”背景下主题语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例谈问题解决法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