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6-10-21刘桂珍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9期
关键词:猴子小学生情感

情感是教学中的灵魂。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式寓于语文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迅速掌握语文知识,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列宁说:“没有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也就是消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动机产生消极的作用,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动机产生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斷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把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中,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兴趣盎然地参与智力活动,并不失时机地把这种愉快的情感和认识兴趣引导到热情而紧张的追求知识、探求真理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正确方向上去。

一、以情动情,激发情感

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感情。小学生的情感是单纯的、强烈的,容易激发,容易冲动,而且不善于控制,常常表露于外。他们看故事书,或看电影、电视,常为其动人的情节、感人的人物形象而动情。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情感特点和语文教材的特点,以情动情,感染学生,来激起学习情感的波涛。如教学《猴子捞月亮》这篇课文时,把课文的逻辑思想和内在的情感脉络结合起来,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为:焦急——盼望——惊奇——思考。老师一边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一边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当一只小猴子看到井里有个月亮时,便叫起来:“糟啦,糟啦!月亮掉到井里啦!”于是,大猴子、老猴子,一群猴子也都跟着叫起来,为月亮掉到井里而焦急。怎么办呢?老猴子倒挂在井边的树上,接着,大猴子、小猴子一个接一个地倒挂起来,一直接到井里头,盼望着把月亮捞上来。结果,小猴子的手刚碰到水面,月亮不见了。随着课文情感的发展变化,学生的脑海里也相应地激起了情感的波涛,焦急、盼望、惋惜。老师根据学生情感的发展,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猴子是怎样想的呢?”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争先恐后地发言,懂得了遇事要仔细看看、认真想想,不要别人怎么说自己也怎么说的道理。这样,思维就发展了,深化了学生的情感,而情感也充实了思维的内容,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披文以入情”

文章的体裁不同,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的方法也各异。如《小猫钓鱼》、《小马过河》等童话的教学,要把童话中的内容当作真实的东西去分析理解,借助于想象尽快把学生带进童话的世界,并通过复述、表情朗读、分角色读等方法,使学生沉醉到童话那美丽动人的境界中去,受熏陶,受感染。如教学《农夫和蛇》这则寓言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提问一个问题:“农夫救了蛇,蛇为什么还要咬死农夫呢?”设计好这个问题,就是抓住了这篇寓言的“文眼”。记叙文教学要从情人手,着重分析人物形象,透视人物的心灵,把握住作者倾注人物形象中的感情,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去体验。而散文和诗歌的教学则重在领会其意境,让学生进入生活的图画中去体验作者的感情,感受艺术的美。

三、引人入胜,唤起情感的共鸣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这对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在知觉过程中,无意性和情绪色彩很明显。他们对具体的、形象的以及活动的事物最感兴趣,而最厌恶枯燥的空头说教。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到所描写的情境中去,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唤起学生感情共鸣的好办法。如《少年闰土》一文的第一段教学为例:在这一段中,作者描绘了一位少年月下刺猹的色彩鲜明的图画,勾画出了少年闰土勇敢、机敏的形象。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时,教师要在学生理解这段文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作者描绘的情景按情感归类,展开想象,来领会这段文字的意境。“天空”、“圆月”、“海边沙地”、“一望无际的西瓜”,这些景物连在一起,为画面提供了特定环境和广阔的背景;“深蓝”、“金黄”、“碧绿”,为画面着上了艳丽的色彩;“一位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刺去”,构成了画面的主体。至于猹咬西瓜,少年刺猹,猹逃跑的情景和声音,学生脑海里便会浮现出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画面,从而获得艺术的美感,产生对这位海边农村少年的爱慕之情。

四、情智结合,深化发展情感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少、知识经验不够丰富,智力水平还不够高,他们的情感是比较简单、单调的。他们的情感容易激发,但也容易转化和消失,因为他们的情绪体验是表面、肤浅的,往往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丽变化。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仅仅能够把学生情感激发起来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学生的情感,提高小学生情感的质量,逐步引导“情感”走向“理智”。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孩》一课,可引导学生抓住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一次次擦火柴时出现的四次幻象,结合观察插图,启发学生想象,使小女孩的这些行为和这些幻象,在学生头脑里映出一幅幅具体鲜明的图画,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但是,要让学生积极思考,这个小女孩要是现在生活在我们国家会怎样?读过这篇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想?这样,通过思考、联想,学生在深切同情小女孩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痛恨、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热爱,建立起了“资本主义糟、社会主义好”的理念。从“情”入“理”逐步深化,“文道结合”,自然贴切,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

总之,语文中情感教育是多方面的,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注意挖掘教材与情感教育的结合点,有机渗透,以激发和加强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情感,使师生之间、教学之间产生和谐的“共振”,教学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

刘桂珍,女,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重要荣誉:本文已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猴子小学生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男猴子和女猴子
淘气的猴子
猴子出海
永远的新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