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爱心意识与行为形成”
2016-10-21刘赛
刘赛
小学阶段是教育的起始阶段,教育的关键在于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丰富,人们在精神层次上的追求开始淡化,爱心意识也开始被部分人遗忘。爱心意识的缺失让我们感到痛心和警醒,让我们意识到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意义重大,加强学生的爱心教育更是当务之急。因此,少年儿童爱心意识与行为形成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爱心就是人的一种情感。爱心可以对人,也可以对物,人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爱心的方式是不同的。爱心的行为是主动、不计回报的,是一种无私的行为,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爱心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特定的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心意识的培养和爱心行为的养成。
少先队活动是以少先队领导组织的,以队员为主体开展的活动,是向广大少年儿童进行基础道德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的基本途径。以少先队为组织,开展各种爱心教育活动是这个课题研究的重要途径。爱心教育从小事入手,从身边入手,让学生知道爱心是人类最宝贵的情感,并使爱心成为自己最优秀的品质。
二、活动体验教育的必要性
亚米契斯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为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通过少先队的组织,围绕课题采用一定方法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培养少年儿童的爱心意识,促进学生爱心行为的发展。
2013年3月,刚刚开学一个星期,二年二班的刘明轩同学就被查出患有脑瘤,已处于晚期,急需手术。这时,少先队紧急召开了班主任工作会议,并在学校广播里宣讲了刘明轩同学的病况,号召同学们和全校教职工献出一份爱心,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这个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孩子,大家纷纷被刘明軒同学的故事所打动。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小学的教职工为刘明轩捐款2400元钱,小学410名学生捐款近3000元钱。
2013年10月,少先队组织各班开展了以“感恩、献爱心”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活动。其中在四年一班开展了《献出一份爱》的主题班会,主要是针对于海波的特殊情况开展的活动。于海波是个失去父母关爱的孩子。父母离异,他被判给父亲抚养。可是没过两个月,父亲又以不是自己亲生的为由,将抚养了十二年的孩子扔给了学校,再也不闻不问。母亲,也杳无音讯。在少先队的组织下,在每十天一次的大集上为于海波筹集善款,老师、同学们、家长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多则100元少则1元钱,都是大家对于海波无私的爱与帮助。一年多以来,通过农场大集筹集的善款已达到4000多元。在这两次活动中,通过这两个身边的典型事例,激发出同学们关爱同学的情感,使同学们的爱心意识逐渐提高,并把这种爱心意识化为实际行动去帮助同学,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去感动他人,号召更多的同学参加到献爱心的活动中去。
2013年3月5日和2014年3月5日,少先队组织五年级的学生参加了学雷锋活动——“关爱孤寡老人”。在关爱孤寡老人的活动中,同学们不仅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孤寡老人买去了水果和奶粉,还载歌载舞,为孤寡老人带去了欢声笑语。2014年3月,少先队和农场工会联合举办了“春蕾女童救助活动”。在活动中资助了1-3年级的10名同学,这些学生大多是父母离异、家中生活贫困或父母其中一人身受病痛折磨无法正常工作赚钱。2014年10月9日下午,少先队与农场关工委共同组织了一次“参观双老中心,激发美好愿景”活动,组织3-5年级少先队员代表参观了农场双老文化中心。本次活动是为了对学生深入开展“三项教育”,鼓励学生献爱心。活动中少先队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各个活动室,并聆听了前辈们讲述过去建设北大荒的艰苦创业的经历,孩子们也给爷爷奶奶们献上了爱心和祝福,表演了快板《向老前辈致敬》,并与老人们共同唱起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心理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教育,是覆盖每个学生的教育,心理教育就像一座森林,如果这森林中只有一朵花开放,只有一只鸟在鸣叫,那么这森林一定不是美丽的。只有百花开放、百鸟争鸣时,它才是最美丽的。学校的心育要在整个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渗透,在各项活动中渗透,在专业科教学中渗透。围绕推广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开展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
“教育,就是能力给予的设计。学校,就是为施行这种设计而特造的人为的环境”
利用校内的有效资源,开展了《北大荒》歌谣诵读比赛、手抄报、书画等比赛活动。根据少年儿童中独生子女多、参加家务劳动少、缺乏良好的劳动习惯的问题,在少先队员中深入开展了“家务劳动,我能行”活动。我校还通过开展“美丽校园”系列活动——“北大荒精神演讲”、庆十一“地面粉笔画”、笑脸墙“心中有爱,笑脸如花”等活动,有力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学校举行的“第一届美文诵读活动”中,学生更是热情高涨,兴趣盎然。
爱是力量的源泉,爱心是社会最美的风景线,我要用自己的一片爱心去温暖教育每一个学生,以爱育爱,培养孩子的爱心意识,当好学生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