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2016-10-21周曙锋
周曙锋
常言道:“壶有百象,人有百态。”紫砂壶因其所承载的审美艺术和人文价值而经久不衰,可以说文化内涵是它的生命和灵魂。一把没有灵魂的紫砂壶只可以作为日常使用的器皿,却不具备欣赏、把玩的价值,不能让人为之沉醉。正如人生百态,每把壶也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使命,如果说“用”是基础,“神”是核心,那“形”则是具体的表现形式与载体,它们将自身的使命凝聚于形,篆刻于魂,等待一位至情至性的人来一探究竟。初成的一把壶总带着制壶艺人的气味,他们以自身的心血、阅历、格调制成一把壶,一只纳于掌心的壶,却深藏着浩瀚乾坤。
纵观紫砂壶,其基本的器型不过三种:筋纹器、光器、花器。三者制作方法也是相互贯通,但每款壶的姿态不一,独具各自风韵,清新或朴拙、典雅或神圣,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人们总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的酸甜苦辣总让人来不及一一感受和品味,由此说来,紫砂壶这门艺术如此精彩纷呈,也是有缘可循了。
自古以来,梅、兰、竹、菊便是历代文人雅士反复吟诗作赋的对象,制壶艺人也偏爱它们。梅、兰、竹、菊的清俊高雅着实为人所钦佩与叹服,但此时仔细观摩着这把“菱花壶”(见图1),仿若置身于江南的菱花池边,感受一池菱花以洒脱的行笔勾勒出清丽的风韵。早知晓梅、兰、竹、菊“四君子”的高风亮节,而菱花之美虽是第一次心有所获,却也觉得能与四君子相媲美。
紫砂壶造型有“方匪一式,圆不一相”之说,这把“菱花壶”极好地融合了方、圆二字的精髓。壶身呈菱形花纹,整体圆润饱满、筋纹分明,菱花的脉络清晰可见,线条流畅,未加过多的修饰与雕刻却将菱花之韵味完美地融于壶身。壶身与壶盖的衔接处,挺拔有张力而不失秀气;壶盖微微向上隆起,表面是惟妙惟肖的花瓣形状;精致的壶钮正像是美丽可爱的花蒂,虽小却也分布纹络,筋脉清晰;壶把与壶嘴相称相携,壶把粗至细,呈拉升的圆弧,细看其纹络又是方形,握于手中舒适,方便提拿;壶嘴线条更是转折有度,上部呈平嘴型,玲珑俏丽,提升了精神气态与韵味。将“菱花壶”整体稳固地置于桌面,亭亭玉立如清新的少女,又如清晨含露的花,娇美柔软而不失筋骨,远观光滑圆润且清新秀丽,实则棱角分明、线条挺括,将“形”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古有骆宾王《王昭君》诗云:“古镜菱花暗,愁眉柳叶嚬”。“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历史上广为流传,昭君有“皓月”之称,集山水阴柔和天地温和之气,如此女子不远万里嫁去异乡,促成了匈奴与汉朝友好达半个世纪之久。“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介女流作出如此决定,将自己的后半生都付诸于匈奴与汉朝的友好,犹豫艰辛、辗转不眠的时光定是难以数计。骆宾王将入宫后的昭君与菱花联系在一起,菱花清丽婉转而暗自含香,难能可贵的是花谢后又生长出菱角,继芬芳过后又以果实奉献于世人。如果说菱花的气质是来自于它自身的清丽,那么菱角则是来自于它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这与温润而又坚毅的昭君正是相互辉映。
一把壶要做到引人共鸣,既要保证效果上的使用协调,又要凸显艺术审美上的生动雅致,这正是考究其制壶艺人的技艺与审美。赏玩“菱花壶”使人遐思顿起,一种情、一段遥远的历史感呼之欲出。菱花清丽婉转、菱角坚韧不拔,这正是做人所需的精神。年复一年的春夏秋冬,或温暖、或繁盛、或清冷、或孤寂,都要自持己心,不忘初衷,在适当地时间做适当事,既要活得美丽柔软,又要有一颗坚韧有余的心来应对波澜顿起的人生。菱花以暗香、以清丽抚慰人的心灵,又以果实慰藉人的身体口腹,这其中又隐含了一层物尽其用的道理。生命短暂,唯有在漫长的季节里不断积累成长,再以自身独特的价值反哺,展现出昂扬的姿态,才不枉来人世一遭。“菱花壺”既给人一目了然的自然清新感受,其内涵更是层出不穷。壶有百态,一把壶、一种情,每位制壶艺人因自身阅历的不同,所感受的情感也是不尽相同,但世间千姿百态的壶却是终会觅得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