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浅见
2016-10-21汤继发
汤继发
摘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央提出的新的农业生产发展方针,它符合当前国际国内农业生产发展形势,符合当前农产品市场的需求,也是实现农业生产提高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一项良好措施。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效益
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问题
农业生产是一项露天工程,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有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因此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尊重自然,依靠科技,因地制宜,选择确定好地方产业,才能实现良好好生产效益。永胜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以下问题,需引起重视和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克服。
1.1不良的自然因素
永胜县所辖十八个乡(镇),地处海拔120米的金沙江边河谷区至海拔3000米的高寒山区,形成立体结构,也形成了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性气候,农业生产种植作物品种多样,而耕地类型也分平地和水田、旱地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实行土地承包到户后,至今农村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农业生产产业化受到很大限制,地处永胜县南片的片角、太极、涛源、期纳、仁和、星湖等乡镇,农业生产光热条件较好,农作物品种结果也较好,然而历年来都受到干旱气候的影响,同时农业基础设施较薄弱,农村人均耕地较少,农业生产产业化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地处中海拔的三川镇是永胜县的米粮仓,以生产粮食作物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玉米,,但受干旱和灌水条件的影响,作物品种结果较单一,农业经济发展较慢,其它地处高海拔区的永北、顺州、六德、板桥、大安、、羊坪、东山、东风、光华等乡镇,自然气候因素较差,光热条件差,农业生产种植作物品种更单一,农业生产结构差,生产效益较低。
1.2影响农业产业结果调整的认为因素
1.2.1永胜县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县,农作物生产是主导产业,自古以来,永胜县的农村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种植经济作物较少,近二十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在一些农业经济产业如烤烟、甘蔗、蔬菜等方面的发展,获得了良好经济效益,部分农户也逐步富裕起来,种田种地思想观念也得以转变和改善,然而极大多数农民仍然是老观念,思想不解放,抱着老传统不改,不想改变传统的耕种方式,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受到很大的限制。
1.2.2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的不良影响
永胜县的传统农业生產模式就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生产的农产品是稻谷、玉米、蚕豆、洋芋等,农民的生产目的也是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没有很好地考虑过要在土地中去找钱,广大的农村群众历年来都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去进行生产,认为生产粮食是本分,多产粮食就是能手,这些观念可谓根深蒂固,难以改变,所以一直以来农业产业基本上是以粮食生产为主。
1.2.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布局的原则未充分体现
1.2.4农业生产投入不足
农业生产投入不足是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村群众的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产业上,需配套的田间灌溉沟渠、道路等跟不上需求,限制了一定的生产条件,广大农村群众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在生产上投入种植管理物力不足,农业科技的投入受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农民自身意识的影响而投入不足。
受以上不良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农业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2针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的意见
2.1根据所在乡镇当地的自然条件,经科学的调研、论证后,因地制宜地进行和确定适宜发展的农业产业,真正使产业的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业产业发展所需的基本生产条件。
2.3引进农业产业具有雄厚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地方农业产业的发展,实现现代农业生产“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加强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信息的调查了解,使产业发展避免盲目性,最大限度降低生产风险,保证生产者的利益。
2.4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组织,宣传动员工作,打消农村群众的顾虑,加强农业科技的宣传、培训和辅导,保证农业产业上的科技投入。
2.5 因地制宜、科学布局,规范化种植和管理,保证各项农业产业的顺利实现,取得增收增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