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地区板栗产业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6-10-21吕晓飞周鹏刘雨帛
吕晓飞 周鹏 刘雨帛
摘要:辽宁丹东地区作为辽宁省乃至东北三省的板栗主产区一直是我国板栗产业的一个缩影,板栗产业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几方面着眼分析丹东地区板栗产业的问题得出丹东地区发展板栗产业的对策,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丹东地区;板栗产业;问题;对策
板栗属于壳斗科(C. mollisima Blume),原产中国,落叶大乔木,肉质细腻,品质优良。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板栗树由于其抗病能力较强,为重要的种质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板栗的淀粉含量丰富,一直是主粮的替代品的同时具有药用保健功能,故有“干果之王”的美誉。我国一直是板栗的最大主产国。而辽宁丹东地区作为辽宁省乃至东北三省的板栗主产区一直是我国板栗产业的一个缩影,板栗产业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1市场现状
丹东地区的板栗主要是以板栗的加工为主。主要分为栗子肉产品,栗子粉,栗子果脯等。主要出口东亚国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陆续有欧洲国家从中国进口栗肉, 作为食品添加剂改善面包的口味。国内主要销往北方以用于鲜食和制作糖炒栗子。但是由于近几年世界经济整体大环境的情况不是很乐观,所以丹东地区的板栗产业也受到相当的影响,以至于农民收入减少,造成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
1.1生产形式情况
生产形式主要是分散经营。其产权以承包和一次性买断永久性经营为主, 个别有承包集体或他人栗园的, 其面积大都为0.67~10 hm2【2】。许多农户不注重板栗的质量,专业化程度很低,许多地方没有科学的选育苗木,板栗老龄树病树和健康树良莠不齐的现象较为多见。全市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农户以从事板栗种植业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所生产的果实全部是以未经加工的原栗的方式就地出售,几乎没有加工过程 从而导致种植板栗的科技含量不高依然属于粗放型的方式,收入不高进而对栗园的基础设施和板栗的品种引进,板栗的管理方面几乎没有多少投入,抵抗风险能力差。
2 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过度重视数量而轻质量
由于前几年市场激励,全市板栗种植面积特别是凤城和宽甸增加迅速。但是种植面积的增长却没有换来产量的上升,原因就是过于关注表面的种植面积等数据的光鲜却没有相应的统筹规划。由于前几年市场大环境较为理想果农为提高产量大面积种植苗木。所需苗木品种供应不上的时候就开始盲目的选择品种种植一哄而上,因而造成了品种结构不合理的后果,致使后续的配套设施及技术支持出现困难;另外不少板栗园在起初选址过程中忽略选址和基础设施的重要性,致使一些果园的基础设施质量不合要求。建园质量存在的问题,为板栗产业的长期、健康的发展留下了隐患。造成近一段时间丹东地区板栗产业的的质量和数量不成比例的局面,致使我国板栗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地位的下降,失去了大部分客源,利润不断降低,形成了恶性循环。另外,由于政府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尤其是种植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市场等方面了解程度不够,各种管理措施无法应用于平常的生产中,相关投入不到位导致农民也认识滞后,不舍得对所种植的板栗树进行人员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从而导致利润越来越低。
2.3农民素质参差不齐
总体上看,丹东板栗生产基地管理水平不高。经过前期的快速发展,以及退耕面积越来越少,板栗种植面积递增缓慢。与之相反的处在半丢荒状态和丢弃状态的板栗园倒是有所增加,造成板栗大小年结果严重,空苞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果园种植多年后也长期不修剪,果园荫蔽,通风不良,病虫害严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板栗的产量和质量【1】。果农的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不强,科学种果水平面普遍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难度大。
2.4 企业和农户之间联系松散
农户看重眼前利益不注重同企业的长久合作而经常出现违约的现象。企业没有起到扶持的先锋作用,一味地只注重原材料的价格而忽视了质量对销售量的影响。近几年, 以日本栗、韩国栗成为对外出口的主要品种。同时,亚洲市场由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技术升级完成进一步打击了我国板栗出口量,亚洲市场已经基本没有扩大的空间,从而致使我市的板栗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失去了很多商机。另外由于丹东地区以前主要面向的就是出口为导向,国内市场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从而错失良机。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利用现有资源, 增加产业效益
全市在保持现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淘汰一部分老旧树,病树以及产量不高的树。对引进品种进行严格把关,积极调研,选出适应我市板栗产业发展和适应我市气候土壤条件的树种进行引进。对原有和引进的树种加大技术支持力度,了解农民切实遇到的问题并对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加大产业整合力度,对于粗加工和污染较为严重的加工厂进行整顿升级,使我市板栗加工产业由低端粗加工向高端深加工转型 。产业化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必须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以市场为中心,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帮助剩余劳动力向集约化农业、科技农业转移,促进产业间、城乡间要素的有序合理流动。政府要深入板栗产业化的理论,充分认识到实施产业化在提高农民增收,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要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
3.2 规范市场秩序, 突破竞争瓶颈
市场经济虽然能够靠价格等手段进行自我调节但是在全球化越发激烈的今天显然这种自我调节的反应速度还是比较慢的,此时政府所具有的强大执行力就得以发挥作用。政府应加大对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规范市场,制定相关政策优先保证种植户的利益,同时加大力度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等不合理的商业行为的打击力度以保证市场的良性发展。积极开展企业间的合作,打造科技化、專业化、责任化的集团型企业以带动其他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为丹东市板栗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3.3多样化的宣传
这几年政府为振兴丹东地区的板栗产业发展做了很多的宣传但手段较为单一,效果参差不齐,政府应运用电视报纸等媒体手段和其他的营销手段进行合理运用增加丹东板栗的知名度,打开市场,选取优势品牌进行扶持。合理安排各个环节,使产供销三个环节畅通无阻,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东兰县板栗产业化的发展现状与对策》.韦明兵,2008.6
[2]《丹东板栗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李春迤,冯丽君,李虹飞,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