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腺肌病的中药用药规律分析

2016-10-21胡成凤魏爱平曾莉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瘀血活血子宫

胡成凤 魏爱平 曾莉

【摘要】目的:本课题主要对子宫腺肌病的中药用药规律探索,力求寻找出治疗该病的中药基础用药,进而提高临床疗效。方法:主要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出1998—2014年间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文献,筛选出口服中药方、病例数大于等于25例、有效率大于等于85%的文献64篇,共涉及方剂84方,其中有计量的方子53方,对其中涉及的中药出现频次、总剂量、药性、药味、五脏归经进行录入、统计,分析出子宫腺肌病的中药用药规律。结果:1)子宫腺肌病的用药主要以活血化瘀药及补虚药为主,具体以活血行气止痛药及补血药最多,用药以苦、辛、甘、温、平、凉为主。2)子宫腺肌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结论:1)子宫腺肌病的病理实质是瘀血,病因以瘀、虚为主,病机以气滞、血瘀、气虚、血虚的气血失调为主,发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性属虚实夹杂。2)中医药治疗上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补虚为法。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或子宫腺肌症;中药治疗或中医药治疗

子宫腺肌病属西医病名,中医归为“痛经”、“癥瘕”、“月经不调”、“不孕”的范畴,以“痛经”、“癥瘕”多见。目前,我国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为16.7%~20.9%[13],且因子宫腺肌病就诊的患者痛经率为64.7%~77.8%[5]。西医除手术治疗外,西药治疗副作用较大,复发率较高,给患者带来不便。临床实践表明中药在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方面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本文总结了近15余年的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相关资料,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文献主要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部分来源于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年限为1998—2014年。以“子宫腺肌病”或“子宫腺肌症”和“中医药治疗”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检索,入选条件包括全文中涉及中药方的、病例数大于等于25例、有效率大于等于85%、以及采取中药口服的文献。共检索出文献64篇,涉及处方共84方。运用Excel表及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中药进行功效、性味、归经的归类,主要参照书籍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6]和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的《中药大辞典》[7]。

2 结果分析

共搜索出文章64篇,涉及处方84方,中药共129味,出现总频次888次;其中带有计量的53方中,中药共112味,总剂量为7727.5克。

2.1 中药功效分类

按中药功效分类出现频次如下:活血化瘀药317次、补虚药118次、理气药74次、清热药70次、止血药38次、化痰药32次、解表药22次、利水渗湿药22次、平肝息风药18次、温里药17次、消食药7次、泻下药3次、袪风湿药3次。以药测证,子宫腺肌病以瘀、虚证为主,多属虚实夹杂证,所以在治疗的时候除活血化瘀外还应该注意补虚,使活血而不伤正。

2.2 功效分类排名前3名中具体中药使用频次

1)活血化瘀药:统计结果显示活血止痛药出现最多,占39.43%,其次是活血消癥药,占26.81%。由此可见,子宫腺肌病以痛证为主,是血瘀的重证。2)补虚药:补血药出现最多,占51.6%;其次是补气药、补阳药,分别占26.6%、18.9%。可见,子宫腺肌病多以血虚为主,其次是气虚、阳虚。3)理气药:香附25次,川楝子17次,乌药12次,柴胡11次。

2.3 各中药出现总频次及总剂量

统计显示,中药出现频次前5名的中药主要包含失笑散、金铃子散、芍药甘草汤、四物汤及膈下逐瘀汤,其中用量最多的是当归,其次是元胡,可推测为君药。中药出现频次及中药累计计量排序在前20名的相同药物有元胡、当归、莪术、三棱、白芍、蒲黄、五灵脂、香附、桃仁、丹参、熟地、赤芍、浙贝母、川楝子、丹皮15味药。由此可见,子宫腺肌病的痛经较严重,病机是瘀血阻滞,不通则痛,瘀久必伤血,子宫腺肌病治疗上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兼补虚为主。

2.4 中药的药性出现总频次

温(微温)药355次(41.91%),平药252次(29.75%),凉(微寒)药149次(17.59%),寒药76次(8.97%),热(大热)药15次(1.77%)。统计显示,治疗子宫腺肌病多以温药为主,其次是平藥,第三是凉药,大热、大寒的药用之甚少,用药总体都显得相对平和。并可推测本病寒证多于热证。

2.5 中药的药味出现总频次

苦453次(33.23%),辛380次(27.88%),甘369次(27.07%),咸103次(7.56%)。酸60次(4.4%)。统计显示,苦味药出现频次最高,其次是辛药、甘药。提示子宫腺肌病用药以苦、辛、甘药为主。

2.6 中药归经总频次排序

肝经677次(40.4%),脾经435次(25.72%),心经259次(15.32%),肾经173次(10.23%),肺经147次(8.69%)。统计显示,子宫腺肌病用药以肝经最多,占40.04%;其次是脾经,占25.72%,提示子宫腺肌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脾两经关系密切。

3 讨论

通过统计分析近15余年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中药临床用药规律,得出以下几点:

1)本病的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本病病机为瘀血阻滞冲任胞宫,最终形成癥瘕,其病理实质为瘀血,血瘀证是其主要证候。有学者认为异位内膜随月经周期出现相应的出血,即所谓的“离经之血”,即是瘀血。因此,在用药上选择止痛、消癥、调经、止血的活血化瘀之品。

2)本病的用药中补虚药排名第二,其中补血药最多,占11.3%;其次为补气药占5.7%、补阳药5.2%。由此可见本病以虚实夹杂证为主,在活血化瘀的同时,辅以补血、益气、温阳之品,不仅可以攻邪不伤正,同时三者还有增强活血化瘀之效。另外,理气药出现频次排第三,主要用其疏肝理气之功,达到行气活血之效。清热药乃凉血之品,适当用之防化热瘀成之弊。

3)經统计中药出现频次排名前20的药物分析发现,本病与气血关系密切,主要病机为气滞、血瘀、血虚等气血失调为主,瘀血阻滞,不通则痛,痛经程度比较严重,治疗上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补益为法。

4)中药累计计量排名最多的是当归,其次是元胡。当归不仅补血还可活血,攻补兼施,活血不伤正,治疗妇科疾病必不可少;元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破血消癥,二者一攻一补,共凑行气活血而不伤正之效,推测可共为君药;三棱、莪术、蒲黄、五灵脂随症选择加用,可为臣药。

5)从临床用药看,其中温药最多,其次是平药,第三是凉药,大热、大寒的药用之甚少。温性药物辛温发散,可加强活血化瘀之效。平药无寒热偏向,不易导致津液耗伤及血液运行受阻,所以临床多用。第三是凉性药物,凉血活血。由于大热、大寒药物使用不当,容易造成瘀血内阻之弊,加重病情,所以临床极少用。由此可见本病患者以寒证多见,热证少见。

6)治疗本病以苦药为主,其次是辛药、甘药。苦有泄降气逆之功,助气机舒展。辛具有行气活血之效。甘可补虚及缓急止痛之效。结合分析结果可知,本病应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兼以补益为其治疗大法。

7)从药物归经看,入肝经的药最多,其次为脾经;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用,肝可促进血液的运行,影响女子冲任盛衰,当肝气不舒,少腹气机运行不畅,从而出现腹痛。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的调和,导致瘀血生成。由此可见,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脾两经相关,即气血失调所致,与肝经关系最为密切。

目前中医在治疗子宫腺肌病中药处方方面形形色色,大多为经验方、自拟方,缺少客观观察指标,按循证医学方法研究者很少;本文通多对子宫腺肌病中药用药规律进行初探,为在以后工作中对其主要用药的药物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打下基础,再通过配合临床用药观察,希望找出治疗子宫腺肌病更有效的基础方,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彭超,周应芳.子宫腺肌病318例诊治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2001,02:7274.

[2] 张信美,石一复.子宫腺肌症206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07(33):434.

[3] 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37379.

[4] 彭超,周应芳,廖秦平,等.子宫腺肌病患者痛经强度与前列腺素的相关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01):2629.

[5]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6]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瘀血活血子宫
非脱垂子宫应用改良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糖尿病肾病早期给予养阴益气活血汤的疗效评价
子宫腺肌症全子宫切除术的围术期护理效果探究
跟踪导练(五)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106例临床研究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自拟清热活血汤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86例
盆腔瘀血综合征辨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