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方位培育的研究
2016-10-21王静
王静
[摘要]绿色消费是一种节能减耗、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培育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是践行绿色消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保障。因此,调查分析当前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原因,以生态文明、文明校园建设为契机,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培育大学生的绿色消费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绿色消费 生态文明 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6-0176-02
恩格斯曾这样说过:“我们不要过分沉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尽管恩格斯生活在早期工业革命时代,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没有出现明显的生态问题。但是其预见了将来人类如果过度向自然界索取,必然会导致危及人类生存的生态问题。事实上,当前人类的破坏性生产和浪费性消费已经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影响到了人类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初期采取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结果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战略构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涵养社会公众绿色消费生产生活方式,让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成为全社会的行动自觉”等新要求。可以看出,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的转变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绿色消费是人类反思传统消费产生的问题过程中,为摆脱生存危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科学理念在消费中的根本体现。绿色消费属于一种高层次的理性消费,它是反映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反映了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可直接影响其未来的生产、生活行为方式,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和美丽中国的构建。大学生当前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念的培育,促进其理性构建生态消费模式,引导其成为弘扬、传播、践行生态消费的生力军,对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校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实际情况,笔者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现状进行了问卷、访谈调查。所调查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和班级,涉及面广、随机性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客观、科学。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群体对绿色消费具有一定的直观认识,鉴于绿色消费对生态文明的积极作用,也愿意响应倡导和加入到该项主体消费行动中。但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不少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行为践行不够,还存在着一些不良消费行为,如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频率较高、废旧品的重复利用低、绿色环保消费品关注不够等。这些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小的负担,需要对其消费方式进行教育和引导,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从众心理
从众是指个体在周围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事实上,一个人要想融入周围的社会群体,与他们和睦相处就难免与他们“同流合污”,否则被认为是标新立异不合群,可见,“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高校里的大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来自不同家庭环境,其中不乏一些“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煙喝酒各有所好”、“吃的高档、穿戴时髦、玩的够派、抽烟名牌”之辈,他们之间相互交往时也难免有朋友派对、老乡聚会、外出观光等活动。大学生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的特殊时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为了不被人视为异类,参加类似的一些活动也不甘落后,致使其消费也超出了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
(二)盲目攀比
个体之间通过比较,查找不足,以对方为榜样,积极向对方学习,完善提高自己,本是积极提倡的事,如果仅仅在物质生活上进行攀比,导致无节制的消费,则很容易误入歧途。不幸的是,据调查大学生消费攀比在高校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攀比之风主要体现在购买电子产品如智能手机和名牌服装上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经历享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中国家庭的日益富裕,父母对子女的物质要求无条件地满足,非常自我,助长了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习惯的养成。再加上商家为了争夺市场广泛地利用明星大肆宣传,诱导了大学生消费。为不甘落后透支消费,当消费超过家庭支出范围时,不少学生不计后果申请校园贷,为满足自己的欲望,造成悲剧的例子不乏其数。
(三)求异心理
求异消费心理的显著特征就是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这些消费者强调的是“你无我有、你有我独”的结果。当代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多数有点叛逆,追求个性,喜欢与众不同吸引他们的关注是很正常的。互联网的存在和物流的快速发展缩小了世界各地的距离,异域特色消费品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线,激发着人们的购买欲望。这些“95后”在校大学生思维超前,对新鲜事物追崇度高,喜欢抢先占有,即对各种特色的消费品有着强烈的占有欲望。因为市场上新异产品价格相对较高,更新换代也较快。这种求异消费心理的存在,不但会增加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开支,还会进一步助长其攀比之心。
(四)尊重需求
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人们,当一个人满足了其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获得了归属和爱的权利之后,其需求层次就会上升到一个较高层面,即第四层面:尊重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包括两个方面:自尊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当代大学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试图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自我价值。相对于外在的表现,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修养的达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易见效。于是,在外观上如服饰、妆容的投入,可以达到速成的效果;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来拓展自己的社交圈,也会很快赢得大家的关注。
二、培育大学生绿色消费的策略
大学生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也是将来社会消费的主力军,其消费行为对其家人和周围人群也有着重要影响。因为大学生消费行为受家庭、个人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绿色消费,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一)高校积极开展绿色消费宣传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校校园的快速发展,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等条例,以促进高校绿色校园建设。实际上,绿色校园不仅是指栽树种草、节能减耗,还包括对学生绿色消费观的培养。
高校作为对大学生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对其进行绿色消费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强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在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勤俭节约的美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学生树立文明的消费观,进而培养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责任感。课外通过开展专家讲座或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绿色消费的意识和自觉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微信、QQ群、微博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使绿色消费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同时通过评选先进,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绿色消费热情。
(二)提高大学生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
大学生正处于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期,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生活能力,但考虑问题常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致使其家庭和社会责任感较淡。首先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掌握量入支出的原则,要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确定自己的消费水平,避免攀比、跟风,坚持理性消费,培养自己良好的消费习惯。再者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发形成的群众组织,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大学生价值观、是非观和人生观的引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要鼓励以“绿色”为特色学生社团的创办和运行,结合《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积极宣传绿色理念、鼓励旧物利用、倡行资源节约。通过上述系列教育活动带领学生践行绿色消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加强绿色消费制度管理和约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曾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同理,要培养学生绿色消费观,离不开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活动。
建立体现绿色消费的考评制度,拓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把大学生绿色消费观作为大学生德育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融入到学生评奖评优以及推荐入党等项目,来提高大学生的绿色消费主观意识。建全体现绿色消费的奖惩制度,对每个学生宿舍进行定额配送水电,超额用量采用梯度定价制,并作为文明宿舍的考评项目之一;通过校园或班级交流群,实施个人闲置物品互换,提高使用频率,通过定期评比,来表彰落实绿色消费的个人和集体。再者,通过加强相关师资的绿色消费内容培训,来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其通过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加强学生的绿色消费教育引导。
三、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针对日常消费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现实生活中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很容易滋生一些不良消费行为,导致严重浪费。这些都与我国当前提倡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违背。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容易接受新事物,是将来绿色消费的主力践行者和推动者。故积极培育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加强其消费行为的教育和引导,对建设绿色节约型校园、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贺锋.论绿色消费如何成为一种习惯[J].经济师,2016(06):19-20.
[2]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编.绿色消费知识手册[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3]葛明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朱燕燕.大学生高消费究竟为哪般[J].科技视界,2016(03):174、194.
[5]邱高會.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消费模式的建构[J].绿色科技,2015(01):309-312.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