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男子自行车运动员高原训练血清CK变化分析
2016-10-21王万祥
王万祥
[摘要]以宁夏自行车项目10名男子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利用文献数据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对宁夏自行车运动员2015年高原训练期血清CK值进行系统监控,找出其变化特点,为教练员安排高原训练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
[关键词]自行车 高原训练 血清 CK变化特点
[中图分类号]G8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6-0134-02
自行车运动是一项极具观赏性的竞速体育项目,既要求运动员要有良好的力量素质,又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耐力素质。要想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力量、耐力素质,并且保证运动员正常进行训练,就要在训练过程中防止肌肉的过度疲劳,减少运动员的肌肉損伤。血清CK是反应运动强度的敏感指标,通过对血清CK的长期监控,能够有效地掌握训练负荷强度安排是否合理,更直观地反应出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况,是否有肌肉损伤等,为教练员提供科学化建议,保证训练的正常进行,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宁夏男子自行车队运动员10名,其中国家健将2名,国家一级运动员5名,国家二级运动员3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与自行车项目相关研究的文献,以及与训练监控相关的书籍,为完成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实验法
每周一对运动员血清CK进行测试。运动员晨起空腹状态下采指血30ul,使用Reflotron Plus干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得结果。
3.数理统计法
通过应用Excel2007,将所测得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并做出与本研究相关的图示。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冬训高原训练安排特点
2015年12月7日—1月17日,在青海多巴高原训练基地共进行5周高原训练,主要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1—2周为高原训练前期,主要以有氧训练为主,其目的以适应高原为主;第二周训练量达到最大,同时提高运动强度,其目的是打好有氧基础,向高原训练中期强化训练过渡;3—4周为高原训练中期,主要以强化训练为主,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达到最大,其目的为利用低氧环境充分挖掘运动员的最大运动能力;第5周为高原训练后期,是本次高原训练的调整期,主要以有氧训练为主,其目的为缓解运动员机体疲劳、恢复体能,为接下来的平原训练做铺垫。
1.冬训高原训练训练量安排
如图1所示,高原训练第一周训练量为680公里,主要进行低强度有氧耐力骑行,初上高原,通过低氧和训练双重刺激,以提高运动员基础有氧能力。高原训练第二周训练量为796公里,本周训练长距离课,逐渐提高训练强度,并穿插短距离强度训练,以发展运动员最大有氧能力,为接下来的拔高训练做铺垫。高原训练第三周训练量为820公里,继续增加训练量,达到本次高原最大训练量,并且提高强度训练课频率,充分调动运动员的运动能力。高原训练第四周训练量为780公里,是本次高原训练的重点周,逐渐减小训练量,并且训练强度达到最大,通过变速训练和最大乳酸能训练充分挖掘运动员的无氧运动能力。高原训练第五周训练量为578公里,减少强度训练课频率,并且减小训练量,通过长距离有氧耐力骑行,夯实运动员有氧能力,恢复运动员体能,缓解运动员机体疲劳,为下一阶段训练做铺垫。
2.高原训练重点课安排
表1为本次高原训练的重点训练课安排,从表中可以看出,整个高原训练安排都是连续负荷安排,一节强度课后日次会安排一节长距离耐力训练,每周共四堂重点训练课。高原训练第一周主要是以适应高原环境为主,只在星期六安排了一节长距离有氧耐力训练课;高原训练第二周为适应期向强化期的过渡周,分别在星期三和星期六安排长距离有氧耐力训练,并在长距离课的前一天各安排一节强度训练,分别为12月15日的短距离间歇训练和12月18日的变速训练,本周提高训练强度,为接下来的强化训练打下基础;高原训练第三、四周与高原训练第二周的重点课安排相同,但无论是有氧耐力训练还是强度训练都加大了训练强度,第三周训练量达到最大,第四周训练强度达到最大,最大化挖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提高运动员承受负荷水平;高原训练第五周为本次高原训练的调整周,均为有氧耐力训练,只在星期三安排了一堂有质量的长距离有氧耐力训练,运动员在本周通过有氧训练来恢复体能,保证运动员机体能量储备,为接下来的平原训练做准备。
(二)血清CK变化特点
CK是骨骼肌细胞中能量代谢的关键酶之一,其活性直接受运动强度的影响,运动强度越大,CK的活性也就越高,其原因是随着运动强度的加大,细胞膜的通透性提高,CK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导致血清CK活性增加。血清CK是评定骨骼肌疲劳和损伤程度的敏感指标,同时可以根据血清CK的活性来评定运动员对训练的适应和恢复情况。一个身体机能状态较好的运动员,在没有肌肉损伤的前提下,血清CK通常在48小时后即可恢复到正常水平,若血清CK的活性持高不下或恢复减慢,那就要注意运动员是否有骨骼肌损伤或疲劳过度积累,要及时对训练安排进行调整,保证运动员身体机能恢复后再进行训练,反之可能造成运动员出现过度训练或过度疲劳。
从表2中可以看出,第一周高原训练第一周血清CK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这是因为高原训练前一周的平原主要是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并没有大强度训练,全队血清CK305.13±24.9u/L;高原训练第二周,全队血清CK达到407.82±47.07u/L,本周安排了强度课,但强度不高,血清CK略有上升;高原训练第三周全队血清CK463.73.15±104.78u/L,继续增加训练强度,血清CK进一步上升;高原训练第四周训练强度达到最大,血清CK达到829.55±120.35u/L,说名本周训练队运动员骨骼肌刺激较深;高原训练第五周主要是恢复为主,并没安排强度训练,血清CK有所恢复,全队血清CK为461.88±168.57u/L。身体机能较好的运动员的血清CK可在1—2天后恢复到正常水平,机能较差的运动员血清CK较高,并且恢复速度较慢。从整个高原训练来看,运动员血清CK随着运动强度的提高而上升,通过调整能较快恢复。
图2为其中1名运动员的血清CK变化曲线,从曲线我们可以看出,随着训练强度不断提高,运动员血清CK的活性也随着上升,高原训练第四周训练强度达到最大,运动员血清CK达到847.8u/L,说明无论训练强度大小都会对运动员血清CK活性有一定的影响,运动强度越高,对运动员骨骼肌的刺激越深,血清CK也随之越高。在整个高原训练过程中,要求运动员积极恢复体能,包括课后的慢跑、拉伸、按摩、水疗等多样化的恢复手段,保证运动员身体机能快速恢复,使运动员血清CK处于可控范围内,保证高原训练的系统进行,并且较高质量的完成训练安排。同时,血清CK的恢复也有个体差异,承受负荷能力较强的运动员血清CK相对较低,并且恢复速度较快,承受负荷能力较差的运动员反之血清CK较高,并且恢复速度较慢。
三、结论
(1)血清CK随着训练强度的加大而升高,并且在强度课后的1—2天可恢复到正常水平。
(2)血清CK存在个体差异,身体机能较好的运动员血清CK相对较低,并且恢复较快;身体机能较差的运动员血清CK相对较高,并且恢复较慢。
(3)课后的主动恢复手段可加快血清CK恢复。
(4)血清CK的监控,可有效地评定训练的科学性,及时了解与动员承受负荷的水平,为教练员安排训练提供有利依据。
【参考文献】
[1]冯连世,李开刚.运动员机能评定常用生理生化指标测试方法及应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5-30.
[2]冯连世,冯美云,冯炜权.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88-90.
[3]翁庆章,钟伯光.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4]韩佐生.自行车运动员的高原训练[J].体育科研,2000,21(06):9-12.
[5]关北光,张贤松,谢海峰.第二十八届奥运会自行车选手张俊英赛前血清肌酸激酶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03):87-89.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