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的“刚”与“柔”
2016-10-21
老子说“大道至简”,意为任何大的道理,都是简单而朴素的。其实,就像管理,无非“刚”与“柔”二字。但是,如何用好“刚”与“柔”,则大有学问。
“刚”是必须的,是内在。古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社会或组织,包括个人,如果没有法度,或者说约束,那就会像疯长的野草,让田地荒芜。同理,如果一个组织没有规章制度,就会造成社会缺乏法度,不仅内部会变成一盘散沙,而且对外也毫无力量。
“刚”是什么?是“道”,是规律,是原则,是制度,是律令。没有“刚”,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或组织就失去了发展的根本。当然,这个“刚”,应该是大家的“刚”,也就是大家共同认可的“刚”,也就是说,组织管理制度要想让大家更好地遵循,一定是建立在民意基础上的,那种拍脑门决策,拍胸脯承诺,拍大腿后悔的做法,应该摈弃。
实际上,“刚”缺乏民意基础,就会导致“刚者易折”,建立在集思广益上的“刚”,才会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刚”,而不单单是管理者或领导人的“刚”,其次,“刚”只有公开,让大家讨论或检核,公正,没有“你的”、“我的”之分,公平,“刚”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殊,才会让大家心服口服。
“柔”是必要的,是外在,是内在的另一种形式。老子曾问弟子是牙齿硬还是舌头硬,弟子想都没想,回答是牙齿硬,这时,老子张开嘴巴,让弟子看,舌头还在,但满口的牙却没有了,寓意是什么呢,“刚”固然重要,但其实“柔”更有力量,所谓以柔克刚即为此意。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修行之道,“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达到“刚”所达不到的效果。
中国人讲究“外圆内方”,这个“圆”,实际上就是“柔”,是指处事的灵活性,在管理层面,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千年传统文化的国度,儒家思想主导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和层面,管理,就应该接地气,即充分地结合国情、企情、人情,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情字当头,是作为管理者实施管理必须要考虑的关键要素。
但这个人情,不是凭关系、拼血缘,否则就属于人情化,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不讲原则,无视规矩。真正的“柔”更多的是基于人性的需求,实施人性化管理,通过对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挖掘,按照马斯洛五大需求层次论,满足生存、安全、社交、尊重、自我价值实现等人性化的需求,引导员工通过实现自我价值,为企业也为自己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真正有效的管理,应该“刚柔相济”,此乃管理要义。
在日本,被尊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一次技术骨干野田来找他,由于保姆请假,问“这周能否提前半小时上班”,这样就可以提前下班,去幼稚园接孩子,作为公司的最高管理者,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怎么办?他的做法就是果断拒绝:“如果我给你破了例,就可能有更多人破例,这样公司就难以维系了。”野田很失望地离开了。但没有多久,服务部的同事打来电话,问是否可以派同事把孩子接到公司,下班后,再让野田带回家。野田当然同意了。更没想到的是,几天后,野田买了礼物,去看同事,顺便接孩子回家,一推开办公室的门,她愣住了,作为公司负责人的松下幸之助,正趴在地上,憨态可掬地陪孩子做游戏,松下解释说:今天服务部的同事,都抽不开身,他正好没事,就抽空去接了孩子。后来,野田也知道,服务部去接孩子,也是松下的主意,野田说“每当回想松下趴在地上,像保姆一样照看孩子时,我就认定这个人值得一生追随”。松下幸之助说:“一个人要坚守规则,在制度面前不给任何人开后门,但又要讲人情味,尽力帮助他人。”或许正是他一面守规则,一面又讲情分,才领导松下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成绩。
这就是刚柔相济充分结合的经典案例。
最后,道家收尾讲求“无为而治”,管理者要学会和善于分权、授权,从而“人在千里之外,法眼无处不在”,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此亦为“柔”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