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调查与学习方法改进策略
2016-10-21李梦源
李梦源
摘要:數学学困生(下文简称“数困生”),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多年来,不少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数学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于是,对于自学能力差的学生来说,数学,越学越难。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育工作者不再是“教书匠”,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能否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转化数困生,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普遍的发展关系到数学教育改革的成败。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学习方法
数学,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数学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我国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数困生的大量存在却不得不让人感到担忧。调查数据显示:因“学习差,跟不上班”而流失的数困生占因学习问题而流失学生总数的67%,也就是说,数学差生是差生中的最大群体。其中,城市中数学差生在班级里占22%,在乡镇占49.7%;笔者所在校数学差生约占40至50%。了解数困生,关注数困生,转化和预防数困生,成了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
越学越吃力的原因
基础不扎实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现象:如果问初中生“5+8等于多少?8×7等于多少?”估计都能回答出来,但是,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就不那么容易啦。如果让高中生去帮小学或者初中生解答他们所谓的数学难题,他们一定会认为太简单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高中生会觉得初中题目简单,初中生会觉得小学题目简单,那是因为在高中或者初中学习的很多内容里,不知不觉地又把初中或者小学的数学反复学习过了,这样,基础知识也就渐渐打牢了。正如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对多位数的乘法很难理解,但是到了初中,这就变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知识,说得通俗点儿,就是对这样的题型司空见惯了,解答起来得心应手,这也就意味着有了一定的低年级数学基础。当然,仅仅具备低年级的数学基础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不可能让高中生只做初中数学题,初中生只做小学数学题。
数学的学习是一环套一环的,其中一环的基础打得不牢,后面的环就接不上,这就导致了学困生的产生。
题海战术的误导 一提到学好数学的方法,许多教师都会来一句“多做题就是最好的方法”,于是导致了“题海战术”的滥用。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适得其反,正所谓“过犹不及”,学习也一样,有一个效果最佳的适当的量,超过了这个量就会让学生觉得数学索然无味,甚至产生抱怨和逆反心理。更重要的是,题海战术会导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产生一种不求甚解的心态,如此继续下去,只是在浪费时间盖空中楼阁。
与难题抗战到底 数困生多半是由于基础不牢所致,那么,让连基础都没打好的人去做难题实在不是明智之举。不可否认,在考试中,最后两道难题的确是拉开分数的题目,但是,这只是对于数学优生而言的。花大量的时间去做高出自己水平的题目,会让学生渐渐地对数学失去兴趣、失去信心,只有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题目才能提高成就,因而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只有保持兴趣,面对难题时才会有勇气和决心钻研下去。久而久之,数学水平就会提高。
及时归纳总结 在数学的学习中,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学到后面忘记前面。而且在考试中,许多题目都似曾相识,却怎么也摸不着头脑,甚至明明记得这道题曾经做过,但还是做错。这是什么原因呢?——不对所学知识及时复习,及时归纳总结!学过的东西,不代表就牢牢掌握了,只有反复地学习,每学一次都要作出相应归纳,才不至于忘记,也不至于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每次考完试,听到最多的就是抱怨:“啊!我把小数点看错了!”“我把加号看成减号了!”“我把平方写成立方了!”等等。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解题的步骤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越是如此,学生越容易忽视简单的问题,因而“粗心”能钻的空子也越来越多。的确,有些错误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克服粗心大意也是提高成绩的重要因素。
转化措施
寻找根源 在数困生的转化中,倘若教师仅仅只抓住学生的疑难点一遍一遍重复地讲解,却不去分析和追究该疑难点的根源,那么,即使讲得再费力也只不过是在做无用功。
比如:“13×8=( )”一个数困生算了好几次都不正确,老师耐心地给她讲解,学生也听得连连点头,可当老师让这位学生计算17×5=( )时,这位学生仍做错,于是,老师按照前面的步骤再讲一次,但学生一做起题来还是出错。老师沉默了片刻,忽然问道:“7×5等于多少?”学生想了想,说:“38!”老师恍然大悟,“原来问题就出在这里啊!今天留给你的家庭作业是——背诵乘法口诀!”第二天数学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出了几道这样的乘法计算题,又让这位学生上台计算,结果——全对!
又如:解方程组。要解决这道题必须具备以下这些知识点:①最小公倍数;②一次方程式;③分数运算;④乘法、加法运算。缺一不可,哪怕只有一个不会,这道题都无法正确解答。遇到一个疑难点,耐心地追究每一步的根源,一边追究,一边整理过去所学内容,渐渐地,数学成绩就会提升起来。
“树”式学习法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解题成了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和重要环节,解题的准确率以及技巧也就成了衡量优等生与学困生的主要标准。那么,对于学生来说,面对如此多而杂的数学题,应该如何选择呢?这就是笔者下面提到的“树”式学习法。
“树根”是一棵树最重要的部分,在数学学习中,何谓“树根”呢?就是指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定理、定义、公式等等之类,这是数学的精华。学生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些内容,要记到什么程度呢?闭着眼睛都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只有熟记了这些基本内容,在遇到数学问题时才能用的游刃有余。
教師在向学生讲解几何题时,哪怕一步步讲解得再细致、再清晰,也总有一些学生仍然是一头雾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几何题里,差不多每一步都会用到一些基本定理,倘若学生连这些基本定理都不记得,可想而知,怎能明确解题步骤呢?
也有些學生常常会把简单的题目复杂化,同样是一道数学题,有的学生只需三、四步就能解决,而有些学生却需要十几、二十步,结果虽然都正确,但所花费的时间却大相径庭。在考试中,前者当然会占很大优势。这也是由于基本概念、定理、定义、公式熟记程度不同而引起的差异。同样一道题,本来由一两个定理或者公式就能得出结果,但那些不记得定理或者公式的人就只能一步步推导,相当于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工作,这当然会导致数学成绩的迥异。
例如:8+8+8+8+8+8+8+8=?有的学生只会一个一个加起来,而有些学生就知道可以转化成乘法一步算出。再如:1+2+3+4+5+6+7+8+9+10=( )知道公式的学生很快就可以算出,而不知道公式的学生就只能采取硬办法了。数困生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能熟记基本概念、定理、定义、公式。对于大树来说,根基不牢,谈何生长?
数学教科书上每一章节的例题就相当于树的树干,是最具代表性的题。在每一个知识点后面,都会出现一两道例题,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了对知识点进行说明,并且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进一步理解。
对于数困生,在熟记了基本概念之后,就应该掌握例题,掌握的标准是合上课本以后还能够把例题原封不动地默写下来,只有这样,才能把例题真正化为己有,因为熟能生巧。认认真真地掌握一道例题胜过做十道练习题,通常,一道例题代表一个类型,反复琢磨每一个类型的例题,对数困生有很大帮助的。
“树枝”,在真正掌握了所有例题之后,下一步就是选择比例题难度稍高一点的基础题来巩固所学的例题,分析它们与例题的关系,找出异同,并能够举一反三。基础题的数量比例题多,也是由例题演变而来的,说的形象一点,就是如同树干和树枝的关系。
树枝是对树干的扩展和延伸,基础题也是对基本概念以及各种类型例题的扩展和深化。树枝,是需要经常修剪打理的,那么,基础题也是,面对众多的辅导书、习题集以及课本后的练习题,怎样才能从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基础题呢?筛选出多少才算合理呢?
对于小学生来说,基础题一般出现在课后练习的前五题之中,其中,有一道或者两道是最具代表性的,而辅导书中的例题也包含几道基础题。通常,一个单元学完,学生应该能根据自己的水平从以上两个渠道中选出10道左右的基础题,加上例题也不超过20道,这样,一个学期下来,需要掌握的题目也不过80道。对于数困生来说,只要能把以上“树根”“树干”“树枝”部分做好了,相信很快就能脱离数困生的行列。
“树叶”,如果一棵大树具备稳固发达的根系、粗壮笔直的树干、整齐伸展的树枝,那么,这棵大树一定会长出茂盛的绿叶。数学学习中的“树叶”就是指高难度的题型。“树”式学习法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对于数困生来说,若能踏踏实实完成“树根”“树干”“树枝”部分的学习,自然而然地,作为“树叶”部分的难题也就不再那么高不可攀了。
及时复习,归纳总结 对所学知识的遗忘是导致数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明明做过的题到考试的时候还是不会做——这就是遗忘。
可见,记忆量随着初学与再学时间的间隔加长而减少,即遗忘数量逐渐增多。
减少遗忘的办法就是对所学知识及时复习,并且归纳总结。多种感官相结合,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还要做到一边复习,一边对复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将每天所学的知识点写在小纸条上随身带,一有空就拿出来看看,每次并不需要刻意记忆,只是随便看看就可以了,这是巩固所学的好方法。打一个形象地比喻,如果一次给你三分钟的时间让你盯着一个陌生人看,当你下次再遇到这个人时,你不一定还记得。但是,如果把这三分钟分成六个半分钟,甚至若干个几秒钟,让你在一段时间内每天会见到这个人,那么自然而然的,这个人就在你大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束语
所谓“教学”,就是教学生怎样学。教的是什么?教的是学习方法。当然,关于学习方法的改进远远不止这些,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心去分析,相信通過努力,数学,不再充当极不光彩的“刽子手”的角色;数学,将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喜爱与骄傲!
(作者单位: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