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视角下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探求——以宿松县为例
2016-10-21田梦
田 梦
新常态视角下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探求——以宿松县为例
田 梦
本文从新常态环境视角出发,探求国家级贫困县的发展,寻求城镇化的道路。首先,介绍宿松县的基本情况并简要解释本文提到的主要内容的基础知识;然后层层剖析宿松县的城镇化必要性;最后,阐明城镇化的主要思想和步骤。
城镇化 贫困县 新常态
一、何为城镇化和新常态
(一)城镇化
新常态下,经济体制改革既带来发展的挑战,也带来腾飞的机遇。广义的城镇化包括两个方面:人口转移城镇化和地域城市化。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城市要素和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拓展而不是过去所谓的“农民进城”。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农民工市场化”,“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为此,要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这意味着,在经过过去十多年钢筋水泥的城镇化之后,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阶段。对于房地产业来说,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也开始成为这一阶段房地产业的主要发展机遇。更多农民工的市场化,有利于消费和供给的对接和释放。
(二)新常态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委员会议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确认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的战略转型期。“三期叠加”结合新常态便可概括为“习近平常态”,内容有三: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三是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三)抓住机遇,谋求发展
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缓解城乡二元差距、提高县域居民生活质量和带动县域产业高级化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县域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也有带动作用,且不严格受城市经济发展的制约,协调发展好县域经济,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有重大意义。新常态的政策环境下,城镇化的发展得到的机会很多。因此,抓住机会、谋求发展是非常必要也有可行性的。
二、宿松县介绍
宿松县资源丰富,是国家优质棉基地和出口棉基地,是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之一,是安徽省水产重点县。另外,宿松县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比较丰富。但是宿松县交通闭塞,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不紧密,落后的管理经验和资源匮乏也是宿松县无法发展起来的原因。除了欠发达地区的共性之外,宿松县还面临官员之间私相授受和关系论的问题,导致有能力的人得不到重用,尸位素餐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不良风气,发展要素跟不上。据调查显示,宿松县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质问题上去;其次,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大,但是见效慢,即收到成果的周期大,政府投入不足。要使得宿松县得到发展,以下几个要素需要得到满足:
(一)人口
在实践中,我们采取典型调查的方法,走访了宿松县具有代表性的城镇。统计结果显示,人口的大量外流是主要城镇发展落后的原因。由于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本地服务业消费不足,资源利用不足,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二)资金
调查显示,宿松县的经济发展之所以迟迟没有突破性进展,就是因为资金严重不足。当然,这也是所有欠发达地区的通病。并且资金的流向是不明确和盲目的,政府没有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新的农村农民收入提高模式是最直接的后果。这进一步导致宿松县故步自封,没有吸收其他市县的发展经验,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
(三)教育
教育带来的是人才。虽然宿松县有多所省示范高中,但是教育的普及程度不高,而且人才一直在对外输出,这也是作为教育大省的安徽省力所不及之处。资金的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没有专业性的人才带领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没有生命力的。留住人才,提高教育质量是创新驱动的重点。
三、建议
(一)特色化产业推动
宿松县具有丰富的土地、水产资源,建立乡村游、养殖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产业链,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动宿松县农村的经济发展,打好城镇化的物质基础。要提高农村的经济建设效率,就要推进土地流转和机械化务农。首先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农民工作的效率,把农民作为工人,使其集中化生产,提高单位产量、效益。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可以采取土地、资金入股的形式,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就业率,一方面降低了资金压力。带动消费,留住外来人口。引进投资对宿松县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县城的经济建设在原地踏步。要提高服务业和建筑业的利润,在资金充裕和政策扶持的前提下,使县城周边的村镇都各自有发展潜力和优势。
(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经济基础打好之后,留住本地人口并吸引外地人口是重点。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于城市来说大大落后,这也导致一部分外来人口的流失。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的重要方面,也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性政策。农村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还有最低收入保障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应该构建包括这四项保险在内的全面、系统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养老保险方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方案为:一是“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基金筹集方法;二是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分别记在建立的个人账户名下;三是建立农村各类人员养老保险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四是政府组织引导,群众自愿参加。
(三)建立其他社会服务体系
要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就要保证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合理建设,如供水供电供气等日常生活所需,学校、医院等基础保障。然后娱乐场所的公有化也是让农村趋于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建设公园和维修整改天然的农民休息娱乐场所,使其特色化、实用化。另外,交通铁路、公路以及城市公交的建设是决定县域经济发展空间的因素。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善,不仅有利于城镇化进程,并且可以吸引流出的农村人口回乡,减小城市压力,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在短时间内,我们没法让农村和城市的收入趋于一致,但让城乡生活条件、居住环境趋于一致是城镇化的起步。
(四)户籍城镇化
我国目前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6%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80%左右,与我国人均收入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也远高于我们。周边韩国和日本的城镇化是人类城镇化历史上比较成功的案例,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以法律保障农民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待遇,以避免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户籍制度将居民分割为城镇户口和农业户口,带来歧视现象。应该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城乡居民的流动不会被户籍约束。但是,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需要很长的进程,涉及资金不足、地域经济、教育公平、政治政策等方面,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60%、45%左右。因此,户籍城镇化必须是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否则可能出现大的社会动荡,得不偿失。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仅意味着我国宏观经济进入一个新阶段,城镇化发展模式也要发生重大变化。首先,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迁居城市,更重要的是农村收入趋于城市收入,建设新型城乡一体的城镇化,大力发展为工业强国、农业实国;其次,城镇化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紧跟新常态的方针政策,放缓速度,追求质量;最后,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区域环境、经济现状制定发展战略,落实到每一步,坚决不能流于形式。
(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
本文系项目批次:2015年省级项目,项目类型: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510378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