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窗
2016-10-21
科技之窗
“一种牙鲆工程化池塘高效养殖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柳学周研究员等发明的“一种牙鲆工程化池塘高效养殖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此发明专利利用适宜牙鲆养殖的工程化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构建了牙鲆工程化池塘高效养殖技术方法,主要技术环节包括苗种放养、饵料精准投喂、高效增氧、水环境管理与微生态调控、安全度夏与越冬、商品鱼出池与收获等系列技术,并介绍了各技术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经养殖试验证明,养殖牙鲆单产达到2000公斤/亩以上,与传统养殖方法相比,产量可提高9-10倍,实现了牙鲆池塘养殖的工厂化和智能化管理,达到高效生产、品质安全的提质增效目标,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一种海水培育珍珠贝幼虫的附着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邓正华、喻达辉、张博等完成的“一种海水培育珍珠贝幼虫的附着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该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海水珍珠贝幼虫的附着装置,包括若干个按一定间隔竖向放置的附着网片,附着网片依次用连接件串联接在一起,附着装置在顶面附着网片的上方有一用于将附着装置悬挂起来的悬挂结构。该实用新型采用附着网片为珍珠贝苗种在幼虫的后期提供附着点,并将20目筛绢网与150目筛绢网重叠使用,相当于把150目筛绢网分成均匀的一格一格的空间,增加了表面摩擦力,幼虫随水流经过网片相比于传统的附着板更容易着落;同时筛绢网能够通水、通气和通饵料,附着在其上的任何位置的珍珠贝苗相当于处于相同的条件下生长,能有效保证培育的珍珠贝苗种的规格整齐一致。
“淡水养殖细菌性烂鳃病疫苗研制与应用示范”项目通过验收
9月20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专家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项目“淡水养殖细菌性烂鳃病疫苗研制与应用示范”进行了会议验收,验收专家组由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水科院南海所等单位专家组成。
该项目针对危害我国淡水养殖最常见细菌性烂鳃病,研发出了安全、高效的约氏黄杆菌减毒活疫苗,通过田间应用制定了主要淡水鱼类细菌性烂鳃病免疫防治技术规程,在广东肇庆、清远、江门蓬江区和江门台山等4个区域创建约氏黄杆菌免疫示范点11个,示范面积共808亩,免疫鱼共计376.8万尾,免疫组平均成活率比对照组提高了21.78%,示范点未发生烂鳃病流行。该疫苗可通过浸泡免疫获得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适合我国水产养殖生产条件,易于为广大养殖业用户接受,应用前景广阔。项目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收录2篇。
验收专家组审阅了项目有关技术资料,经过质询和讨论,认为该项目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经费使用合理,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一种近海养殖水域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余景、陈丕茂等完成的“一种近海养殖水域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该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近海养殖水域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包括海上监测部分和陆地接收部分,其中,海上监测部分包括具有无线数据发送功能的水质监测仪,水质监测仪包括浮设在水面上方的主机以及浸没在水体内并与主机电性连接的探头,陆地接收部分包括用于接收水质监测仪发送无线数据的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接收装置外接有陆地报警器。该实用新型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另外,在数据接收装置外接有陆地报警器,一旦水质监测仪监测数值达到阈值,陆地报警器将发出报警,方便养殖户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减少损失。该实用新型可应用于近海水域水质的监测和预警。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种草坪式沉水植物移植模具及其应用”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渔业环境保护研究室陈家长研究员等人发明的“一种草坪式沉水植物移植模具及其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本发明属于环境修复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草坪式沉水植物移植方法。当前沉水植物的移植方法多是将沉水植物直接栽种在水体的底泥中,由于鱼类搅动、风力搅动以及透明度低、光照差等因素,沉水植物成活率很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富营养化水体的沉水植物修复技术的发展。为此,课题组设计了一种能克服这一问题的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草坪式沉水植物移植方法,其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易行、成本低廉、能够有效提高沉水植物栽种的成活率。本发明对于推动沉水植物修复技术在大型湖库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