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志愿失灵理论的河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缺失分析
2016-10-21孟祥昕
孟祥昕,仉 媛
(唐山师范学院 学生处,河北 唐山 063000)
基于志愿失灵理论的河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缺失分析
孟祥昕,仉 媛
(唐山师范学院 学生处,河北 唐山 063000)
在社会秩序系统中,志愿失灵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并存。调查表明,河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存在缺失现象。基于志愿失灵理论,深入剖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缺失的原因,得出其中既有传统伦理断层、组织不健全、支持力度不足等层面的原因,也有学校志愿教育缺位以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等原因。
志愿失灵;志愿服务;主体性;教育缺位
1 志愿失灵的表现
在社会秩序系统中,志愿失灵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并存。志愿失灵本质是非政府组织不能有效配置志愿资源而导致的自身功能缺失的现象。就其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资源缺失、缺乏自主性、业余性、效率低。
1.1资源匮乏
“作为集体物品的提供者,志愿制度的一个主要缺陷在于,它无法产生充足的、可靠的资源来处理发达工业社会种人类服务的问题。”[1,p47]集体物品主要从两个渠道获得,即社会和政府。获得途径的不稳定性决定了集体物品的匮乏性。首先,集体物品的获得是无偿的、自愿的。理性经济人理论认为理性驱使人的行为,这就说明捐赠行为的有限性。捐赠的有限性与社会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会导致集体物品无法满足社会资源需求。其次,集体物品配置中“搭便车”现象的存在,导致集体物品的无效配置。
1.2效率低
志愿组织往往关注“特殊亚群体”。为“特殊亚群体”提供服务,是志愿组织的根本目标。但是,在实际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志愿组织往往把集体物品分配给它所关注的特殊人群,结果是有的亚群体受到过度关怀,有的亚群体配置的明显不足。从总体上来看,这就会导致集体物品配置的效率低下。
1.3缺乏自主性
志愿组织在对志愿供给者做出回应时,不可避免地受制于控制重要资源的人。为志愿组织提供主要资源的人也就是掌握界定“特殊亚群体”权力的人。志愿组织根据其偏好来配置物品,甚至置组织的宗旨和原则于不顾,缺乏自主性。
1.4业余性
“志愿制度最后一个问题是用业余的方式来处理人类的问题。”[1,p54]志愿服务是义务劳动,待遇低,基于这种现状,志愿组织招募到的大都是非专业性的爱心人士。由于志愿组织过分强调无偿性,很难吸引专业人士的加入,志愿组织就不能把特殊的资源配置给特殊的需求群体。在组织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其业务性也显露无疑。
2 河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笔者向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10所大学发放1 000份调查问卷,收回869份,其中有效问卷790份。如表1所示,在790人中,系统了解过志愿活动的占9.2%;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占41%,其中自愿参加的约占30.6%;在志愿活动的吸引因素的调查中,希望得到报酬的约占61%。
表1 河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情况调查统计表
志愿服务意识是自愿做好服务性工作的一种倾向、欲望、观念等。调查表明,河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缺失主要体现在:志愿活动缺乏主体性,动机不纯,志愿精神缺失。
3 服务意识缺失的原因剖析
3.1传统伦理断层
伦理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价值判断。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传统的“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等传统的助人为乐精神显得尤为苍白。
现代化建设从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结构逐渐转变的过程。社会结构的转型,必然导致社会伦理的断层。改革开放以来,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在缺乏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强化的条件下,人性就会占据道德高地,自私主义、利己主义泛滥。因此,传统伦理道德断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不到强化是人们助人为乐的意识缺失的根本原因。
通过以上对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传统伦理道德断层对人们价值判断的影响分析,可知,传统伦理道德断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不到强化不仅是人们服务意识缺失的原因,也是河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缺失的根本原因。
3.2学校志愿服务教育缺位
河北省10所大学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人数x和学校每学年开展志愿服务教育的程度y(教育程度是教育次数、教育时间、教育方式的权值)的观测值见表2。
表2 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次数与志愿教育程度观测值
依据表2绘制的散点相关图(图1)表明,学校开展志愿服务相关教育的程度越深,本学校参加志愿活动的人数就越多,两者成正相关关系。
图1 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次数与志愿教育程度
从图1可见,开展志愿教育程度权值较大的学校少,权值大部分都集中在10-20之间。由此可见,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教育的缺位是导致河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缺失的原因之一。
3.3大学志愿组织不健全
调查显示,河北省大学学校里的志愿组织少,大多数是学生社团承载某些志愿服务。这种大学生志愿组织体系从作用机制到运作规范呈现出“零散”状态。主要表现为:(1)非专业性,需求的特定性就决定了提供服务手段的专业性,就需要对志愿者提供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而在这种志愿组织体系下很难做到;(2)缺乏支持,一方面缺乏资金支持,大学生志愿组织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而社会的资源投入偏向于影响力大的志愿组织,另一方面,是学校的干预,学校的宗旨是科研与就业,过多的志愿活动会受到来自学校的控制;(3)缺乏主体性,根据萨拉蒙志愿失灵理论,志愿组织往往被资源供给者所控制。如前所述,大学志愿组织的资金大都由社会组织提供,社会组织尤其是营利性组织,就会要求大学生志愿组织遵从其要求提供服务。
志愿组织是人们提供志愿活动的载体。志愿组织的建设状况不仅影响志愿活动效率,对志愿活动的主体也有反作用。人的活动一方面有组织依附性,另一方面也有组织选择性,因此,健全的志愿组织既会强化主体的志愿服务意识也会弱化主体的服务意识。由此看来,大学生志愿组织不健全是导致河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缺失的原因。
3.4缺乏激励机制
激励理论认为,激励是组织通过改变外部环境,以奖惩的形式引导、归化、激发成员行为,以保持组织系统性的活动。调查显示,约占61%的人认为志愿者组织提供报酬是吸引他们参加志愿活动的因素。报酬是最为直接的激励手段,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手段。双因素理论认为,激励的成分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达到激励作用,包括成就感、自我实现等。成就需要理论也认为人在组织中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等因素是激发人们活动的内驱力。因此,自我实现的需要处于组织激励金字塔的顶峰。
通过对河北大学生志愿组织的激励机制调查发现,很少有志愿组织能够为志愿者提供系统的激励。激励手段也较为单一,往往以钱财或实物为激励手段,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激励途径。综合以上因素,缺乏激励机制是导致河北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缺失的又一原因。
3.5大学生自身因素
河北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缺失与大学生自身也有关系。其一,功利心强。大学参加志愿服务与评优、入党、就业优惠等相挂钩,等这些目标到达后,“激励”因子也就随之消失,也就不会把志愿活动继续下去。其二,对志愿服务认识的缺乏。通过调查显示,对志愿服务有系统了解的仅占被调查人数的9.2%。许多大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是一种形式主义,“作秀”的成分大于其本身的意义。“在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往往会受到周围同学的不认可甚至嘲笑,认为他们是‘傻’、‘假积极’,这些都会挫伤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2]
4 结论
河北省大学生服务意识缺失既有传统伦理断层、组织不健全、支持力度不足等层面的原因,也有志愿教育缺位的学校方面的原因,还有大学生自身因素。
[1]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国家与非营利组织伙伴关系[M].田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季艳.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1):52-57.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An Analysis of the Lack of Service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s in Hebei Provinc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Voluntary Failure
MENG Xiang-xin,ZHANG Yuan
(Department of Students,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Tangshan 063000,China)
In the system of social order,voluntary failure,government failure and market failure coexist.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es show the lack of service awareness of university student volunteers in Hebei Province.Based on the voluntary failure theory,this thesis made a deep analysis in the reasons of the lack.By analyzing,it can be reached that there are a wide variety of factors,such as traditional theoretical fault,the inadequate organization,insufficient support,the volunteer training in school being vacant,and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 factors and so on.
voluntary failure;volunteer service;subjectivity;absence of education
G44
A
1009-9115(2016)05-0120-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5.036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5DD006)
2016-03-14
孟祥昕(1972-),男,河北卢龙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