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角下英语本土化身份的重构

2016-10-21龚柏岩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26期
关键词:本土化跨文化重构

◎龚柏岩

跨文化视角下英语本土化身份的重构

◎龚柏岩

在跨文化视角下,出现严重的英语本土化身份冲突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该现象的发生非常不利于跨文化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文章主要分析文化冲突现象的具体体现及英语本土化身份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跨文化视角下重构英语本土化身份的具体策略,从而高校英语教学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和事物已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从而给我们提供了接触西方的机会。我们可以更多的理解西方社会,这对我们来说是件好事,但也并不简单。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面临着很多来自陌生文化和国度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正是因为这些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的存在,才促使交往的过程中出现本土化身份颠覆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就需要交际者对跨文化交际有清醒的认识,既要对本民族的语言交际规范准确掌握,同时也要对交际另一方所属民族语言交际的文化习惯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够顺利交流,才不会出现文化冲突。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实现本土化身份的重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跨文化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可以以中国国民的身份恰当、流畅的使用英语,并进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文化冲突现象的具体体现

时间观方面。时间观对西方人来说是与金钱观相联系的,他们非常珍惜时间,认为时间就是金钱,对时间都会做出精心的安排。在西方,如果要去拜访某人,必须要事先约定,双方商定后才会进行。而中国人在时间观念上显得更加随意,我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对时间进行严格的计划,所以西方人对中国人这种时间观念是很难适应的。

隐私方面。中国人讲究集体、团队,提倡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愿意倾听他人的事,也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中国人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工资收入、婚姻状况等个人问题体现出对对方的关心。但是西方人认为被问到个人情况是触犯了个人的隐私,他们不喜欢自己的私事被问。

教育方面。中国人普遍对子女寄以很大的希望,认为子女是自己的私人财产,所以对孩子的每件事情都要进行干预,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发展。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使得子女被教育的没有了独立精神和自由意识,只是依靠父母所给予的物质条件,经不起挫折打击。而与我国相反,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教育方式完全不解,他们认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从小就要培养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同时,西方人也不干涉子女的未来的发展。一般来说,欧美青年18岁后就靠自己独立完成学业,不再需要父母的资助。

英语本土化身份的必要性

英语的中国化可以满足中国的国际交流及对外交往。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也是多元文化的载体,被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使用。目前,英语已经不再是英国人和美国人的专属语言,而是以各种不同形式被全世界所使用。换而言之,中国人学英语不仅是为了和英国人、美国人交流,也要和其他国家的人交流。基于这一情况,无论是使用美国英语还是使用英国英语都是不妥的,不但言谈举止受到怀疑,还会冒犯到别人。从当前情况看,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都已经不是霸权语言了,我们也可以自由的选择合适自己的表达方式。事实上,英语就是一种工具,用来向国际友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向国际推广自己国家文化的工具,对方往往所关注的并不是这样一种工具,而是我们的观点和所介绍的文化才是重点。作为国际通用语,英语使得理解性要求得到满足,同时也正是因为不同的使用方式,才使双方的各自身份得以保持。人们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利用英语来表达观点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你的国民身份,本土化的英语就是一个国家的标识。

中国化英语为我们所用,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国际交往时借助英语不仅能保持我国的价值观及文化特征,更重要的是能够维护我们民族的独立和尊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并不单纯是一个工具,它是供人们交流使用的。同时,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也是一个载体,它所承载的是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特征、政治内涵和价值观。如果一个人对某种语言盲崇,那么在他的潜意识里就会潜移默化的受到这种语言所代表的价值观的影响,并最终认同这种价值观。但是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追求所谓的纯正英语的过程中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

跨文化视角下重构英语本土化身份的策略

增加中国化英语的表达,培养本土化英语表达意识。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达知识或进行交流时不应该过多的用美式或者英式英语,教师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本土化英语,尤其是中国化英语,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国际交流。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多组织学生做听力练习,通过人物的对话让学生熟悉多种口音和多种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等,感受他们的环境,了解他们的语音差别及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口语表达,不用严格的要求学生使用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也无需让学生刻意地去模仿英式或美式地道的表达。由于英语的全球化发展,就必然会形成本土化,学生所使用的英语就会带有本族语特点。教师要让学生尝试使用更多的英语变体,更好的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从而增加文化积累,达到灵活使用中国化英语的目的,也提高了学生本土化英语表达意识。

教学方法。从英语教学方法来看,应该结合我国的特色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同时要多设计几种方法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例如:对比教学法就是英语教师一个好的选择,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将中国文化融入其中,并合理的配置教学内容,从中对比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的教学方法还能培养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学生既深刻了解了本国文化,也对他国文化有了了解。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要求学生在不违反英语语法规则的前提下,用英语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

教学目的。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理解对方的话语和文化,最关键的是要用对方所能听懂的语言来了解己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文化。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是以跨文化经历中良好的感受和信仰,以及人们所拥有的行为技巧为基础。跨文化交际不能只局限于对交流对象的理解,还有最为关键的是要实现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并实施文化影响。能用英语流畅交流的人也不一定就是成功的交际者,至少要实现跨文化交流才算是成功。例如:一些长居海外的华裔们都精通英汉两种语言,但是当他们回到国内就会发显得格格不入,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对汉文化缺少一个了解,只是会语言技巧而已。从这一点看,高校英语教学就要摒弃“一路向西”的旧观念,多从本土角度出发,让学生学习到本土化的英语。

教材内容。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从英语教材来看,内容上必须要坚持遵循规范性和适度性原则。传统的英语教材开卷即为英美风情,闭卷还是美英趣闻,从里到外,从头至末都充斥着洋风洋情,并以国内外熟练使用汉英双语者叙述的中国社会文化英语文本作为基础,以中国官方媒体英语为规范。长期使用这种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学成了洋人,却丢掉了本身。所以,我们在选用教材时必须要用那些充斥着大量文化信息的,绝不仅仅是目的语文化信息,尤为重要的是还要有学习者自身的文化信息的内容。我们通常将中西方文化看做是一个整体,中国文化内容只能在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而英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这样做可以解决学生群体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问题,也有利于让学生能更多的学习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帮助学生在国际环境下运用英语,实现英语本土化身份的重构。总而言之,教材内容应符合以下要求:一是作为母语文化材料,应是以学习者自身文化为内容的材料;二是作为目的语文化材料,应以英语国家的文化作为学习内容;三是作为国际性目的语的文化材料,应以世界上英语非母语国家的文化作为教材主要内容。英语教材不仅要反映英美文化,所有世界先进文化都应该成为其可能的选择,其中也包括我们中华文化,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到经典国粹,名人典故等都可以成为英语教学语料。

随着英语在我国的普及,中国的语言文化也逐渐渗透到英语之中,进而使英语中的表达方式也颇具中国特色,进一步丰富了英语的内涵。目前,我国所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共同交流的语言,由于英语全球化和本土化已经成为一个事实,所以英语必然会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英语在多元文化、多元语言环境下的使用及发展,实现国际英语的本土化教学,创生出国际化性质鲜明的新型英语教育范式。这就需要我们加快英语教学的改革,努力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这种英语语言的教学过程就是英语教学的本土化身份重构,从而提高了英语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外语学院)

2012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我国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中本土化身份的颠覆及重构策略研究”的阶段成果(12E030)

猜你喜欢

本土化跨文化重构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