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环境下特殊学生案例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6-10-20王燕玲
王燕玲
摘 要:健康和具有个性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以特殊学生为案例进行分析,引导、探讨教育学生的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具有较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卑;咨询;愤懑;敏感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健康和具有个性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德育的核心,笔者做了15年的班主任工作,想和各位同仁一起分享教育特殊学生的体会。
1 案例背景
笔者带过一个大约有50个人的三个外地区的服装专业复合班,工作辛苦又具挑战性。李建平学生是这个班的唯一男生,他18岁,来自市徐州农村,性格内向。该生刚入校时经常在宿舍和教室随地吐痰,引起同学的反感。同学们好言相劝,他不以为然地说“习惯了,不好改”。后来遭到大家的指责,他便认为别人看不起他、歧视他。从此更加不说话了,郁郁寡欢,无心学习,成绩一再下降。他对集体活动和周围的一切均无兴趣,发展到同学主动叫他,他也不搭理的地步,独来独往。以自己为中心,同时也越来越自卑。一次周记中他写道:“我喜欢一个人呆着,虽然觉得这样很无聊,但和同学们在一起时又感到很难受,似乎人人都抬起得意的脸孔在威胁着我。反正我的眼前总是一片灰暗,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孤独伶仃!”
2 案例剖析
2.1 农村和城市环境的区别
李建平生长在农村,农村的卫生标准和规范无应有的制约性,这样的文化背景使他在少儿期就缺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环境。来到城市后,他没有意识到随着环境的改变,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法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将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在农村随地吐痰也许不为过,而到了城市则是不容许的。由于李建平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面对新的环境出现了心理上不平衡的问题。
2.2 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良卫生习惯,采取自闭的极端解决方法
他认为别人看不起他,歧视他,没有人同情,没有人理解。内向、脆弱的他又不善于向别人倾诉以排遣心中的愤懑,于是,采取逃避攻击的“驼鸟”主义,把自己禁锢起来,不与人交往。因而他把自己封闭起来,导致形成冷漠孤独、敏感多疑的性格。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唯恐自己在活动中又做错了事而被别人笑话和瞧不起,惹人讨厌。后来发展至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心理,因而隔绝了人际交往,在自我闭锁的消沉中失去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由于平时喜欢独来独往,因而越发与别人格格不入,人际关系极为紧张,同时他也陷入了孤独、寂寞之中。
2.3 陷于自责自卑与灰心丧气的心理中而不能自拔
李建平的家庭条件和自身的知识积累不如城市的同学,本来就有自卑感,加上同学们对他不良卫生习惯的不理解,他又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导致他自惭形秽而产生了悲观失望的心理。面对这仿佛不可逾越的困难,进而怀疑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紧张抑郁,认为自己已被所有人遗弃,继而产生了更严重的自卑心理。
3 教育对策
3.1 引导李建平了解环境,适应环境
此时班主任要常与他个别面谈,让他反复体会“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句俗语,指出他的内心冲突以及彷徨、失望、忧虑、怀疑、悲伤、绝望等负面情绪体验均是由于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引起的,属正常现象,不必紧张。耐心引导他观察从农村到城市,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都有什么特点,自己需要改变哪些习惯,如何调整心态才能接受和适应新的环境。
3.2 心理咨询
学校有心理咨询室,建议他去咨询,将自己的烦恼、苦闷向别人倾诉,并利用得来的一些好的建议来改善目前的情况。帮助他宣泄出内心的不良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使他积极地面对新生活的挑战。
3.3 创建 “一帮一,一对一”优秀生跟他结对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建立和谐宽松的班集体,良好的班风、团结的集体、和谐的氛围,会使人感到轻松自如、心情舒畅。和谐的班集体需要每个同学的积极参与。希望全体同学宽容李建平,理解李建平的不良卫生习惯,告诉同学们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要他改变这习惯需要一个过程。同学们主动增加了与李建平交往的频率,并在集体活动中为李建平提供各种能表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让李建平感受成功的喜悦。在真诚相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气氛中,李建平的思维由僵化变为灵活,情绪由抑郁趋于开朗,行为由消极转向积极,各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也逐渐增加,逐步发挥了自己的潜能。
3.4 引导他正视自己,面对现实,重新评价自我
要求他坚持写周记,老师阅后认真写评语,写自己的看法,班主任要同学生交心、谈心。同时教育他把自己的言行与他人的言行作比较,然后进行评价、总结,逐步提高自我观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能力。对变化了的“我”、新环境中的“我”要有客观的估量,既要承认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造成的与同学之间的差距,又应看到很多差距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的。面对下降的学习成绩和在班上的地位不如初中时的情况,要冷静地分析各种原因,如通过个人努力可以迎头赶上,那就树立信心,加倍努力。如果能力达不到就不要过分苛求自己,及时把目标调整在自己的能力和条件所及的范围之内。在了解自己、正视现实的基础上,尽快完成对自我的恰当确认,从而接纳自我。
3.5 挖掘“闪光点”,分析现状,提出目标
李建平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责任心强,为了充分发挥他的优势,班级的同学选他当了劳动顾问。由于“角色心理”的作用,李建平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了,从自我封闭的消沉中解脱了出来,对能主动关心周围的人和事了。他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在欣赏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他的组织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均有所提高。
3.6 积极与家长联系,家校合作
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帮助孩子走出恐惧、压抑、痛苦的阴影。建议家长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以免适得其反,只要尽力而为就行。同时也启发家长改变观念,不要把分数当作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而应重视培养孩子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家长要改变教育方法,以减轻孩子的压力。
4 辅导效果
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在家校的密切配合下,在老师的辅导、同学的配合以及李建平自身的努力,经过一年,李建平的不良习惯改掉了。他不再随地吐痰,进入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轨道,并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深刻的认识,并经常主动帮同学搬水和拖地,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从初阶段时的漠不关心到能主动关心班集体,同时各科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5 反思与总结
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是开展心理辅导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之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没有个别辅导相配合,则其教育工作是不完整的。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教师、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地总结辅导个别学生的经验,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用爱心唤起良知,努力做到最大的成效。最后,笔者水平有限,懇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提出宝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李燕娜.心理自卑在农村留守儿童中的表现与教育措施分析[J].科教文汇,2013(10).
[2]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 王浩.简析中职生心理特征[J].海南出版社,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