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波普风格纹样设计与“80后”的审美追求
2016-10-20景建超符市汉
景建超 符市汉
摘 要:“波普”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设计风格的代名词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一代消费者,特别是“80后”一族对波普设计又有了新的追求和定义:个性的、时代的、大胆的风格,波普纹样的创新正是凸显了“80后”审美的特征。这类多元性、开放性的设计既丰富了现代的纺织纹样的种类与内蕴,又迎合了“80后”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波谱风格纹样设计;“80后”;反传统;标新立异
1 波普文化与“80后”审美追求关系的探讨
1.1 波普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波普文化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英国是当时波普文化的中心,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波普为Popular的缩写,意即流行艺术通俗艺术。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50年代中期以后的十年中,在美国和英国发展出一个新的艺术流派,称为‘波普艺术。”[1]被冠以“波普艺术家”的这些人在这段时期的创作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中的日常之物为题材,采用的创作手法也往往反映出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时代特征。造成波普艺术的元素并非到处都有,战后英美的城市文化是其生长的特殊土壤。只有与这种城市文化接触密切的艺术家才能抓住波普艺术特有的格调和表现手法。
在美国,波普艺术又是对50年代占统治地位的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一方面,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被看作是艺术家个人独特个性的展现,它是完全个人的、主观的和精神上的,它强调艺术的纯洁性,成为一种精神贵族的艺术。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精神性是寓于即兴的挥洒之中,而且是完全个人的,许多后来者们纷纷模仿,于是这“高雅”的艺术又似乎人人都做得来。可惜大多数这类的作品都只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而难显现精神。可说是“眼看多,实在少”。波普艺术则针对抽象表现主义的问题,大胆地尝试新的材料、新的主题、新的形式。60年代,波普艺术轰轰烈烈地把“生活”、现代的都市生活带进了博物馆和画廊。使“波普”这一称号得以在世界流行的第一次集体展览是1962年在悉尼·贾尼斯画廊举办的“新现实主义艺术家”展,它将这一潮流的艺术家汇集在一起(也包括了欧洲艺术家)。紧接着是1963年举办的两个展览:“六画家展览”和“流行形象展”。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是战后的新一代与上一代的隔阂,那些追求自我、追求古怪稀奇的年轻一代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现在波普风设计能再次高涨的原因。
1.2 波普图案的形成与发展
波普文化的产生促成了波普风格图案的形成,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波普”凭借着它的流行、通俗的风格被大众广泛应用。战后环境与消费结构的改变使人们对当前的思想文化产生逆反怀疑情绪,设计开始出现反主流反现实的创新,波普设计应运而生,此时的波普设计图案开始与纺织品设计结合,出现了纺织品风格图案中的波普风格,符合战后年轻人对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的不满和对突破传统的渴望。波普风改变了传统纺织品纹样单一传统图案的设计特点,以它独有的前卫非主流风格、夸张的个性大胆的色调赋予了纺织品图案设计全新的含义。
波普设计最早出现在英国,美国大众文化使波普设计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继而在欧美广泛流传。
“波普”设计风格的特征变化无常,难于确定统一的风格,各种风格的混合,通俗化的趣味,追求大众化、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折中主义的特点,它被认为是一个形式主义的设计风格,反对现代主义自命不凡的清高,在设计中强调新奇与独特。笔者认为这也是他生命力顽强的主要原因。
1.3 波普风格对“80后”审美观念的影响
对于“80后”来说,他们刚出生时,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的文化界充满了“学术性”反思,新潮艺术大潮涌现;进入青春期的时候,中国又开始呈现“商业中心主义”以及进入“全球一体化”的文化特征;新世纪以来,信息化、网络化、媒体化、技术化、图像化、消费化等等错综复杂的情景影响着每个80年代的“新新人类”。由于20多年来的人生历程充斥着数字化的产品,拥有前所未有的信息资源,文化的碎片化成为时代的特征。反过来看,每个参与者又是这个时代中小小的点,在图像化的领域里展现着各自的个性。
纵观整个80年代,所谓“80后”的艺术创作目前尚谈不上新的创作方法的贡献,他们所运用的很大程度上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具体到艺术创作而言,并没有一种所谓共同的“80后艺术”:他们一方面背負着波普、玩世、艳俗、实验水墨等等所谓新传统;另一方面样式的多元也难以将他们归纳在一个共同的范畴中来提出新的创作方法。[2]
波普风迎合了“80后”的审美需求,也使得“80后”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张扬。
2 现代波普纹样与“80后”的审美趣味
2.1 现代波普纹样图案的特点与“80后”的审美趣味
现代波普纹样图案的特点:
与以往的纹样设计不同,设计题材大多取自都市中大众通俗的流行元素:红唇、手枪、性感女郎、报纸、朋克涂鸦……色彩鲜艳、大胆,图案夸张独特,给人反传统的、叛逆的甚至带有破坏性的印象。
代表性作品:
理查德·汉密尔顿《究竟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安迪·沃霍尔《金色的玛丽莲》《花卉》《美国之梦》《LOVE》。
织物设计:
波普艺术的家饰品有着极端饱和的色调,如明黄、橙红、孔雀蓝。设计的关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见图1)在波普风格的装饰空间中,只有一种想怒放的感觉,绚丽的色彩,玩世不恭的气息,非功能主义的设计理念,大胆、夸张以及所有应有尽有的简单前卫。又以报纸作为图案设计的床上用品(见图2),也表现了现代“80后”对于新事物大胆、开放、自由的选择态度,别具一番现代风味。
“80后”不属于“专一”的一代,他们的宗旨是追求一切新的事物,他们在海量广告的包围中成长,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获得自己的认知。追求个性和前卫是他们的宗旨,一切超前的、惊讶的、突破的设计都能让他们为之疯狂。
2.2 现代波普纹样表现手法与“80后”的审美趣味
现代波普纹样表现手法:
手法随意、极端,以重复、拼贴、换位为主。主要是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玩世不恭的态度以戏谑、嘲讽、玩笑、恐怖的设计手段达到它的目的。这种方式被波普艺术家们作为“拒绝个人风格观念”。[3]
代表性作品:
安迪·沃霍尔《200个坎贝尔汤罐头》在爱迪·沃霍尔的画中,几乎没有任何所谓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因而它能引起无限的好奇心——是一种略微有点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闲聊和空谈来填满它”。[4]他的作品中那些被不断重复的相同形象,除了如沖印照片般“麻木地重复着(影像)所组成的柱子,就像一个说了一遍又一遍的好不幽默的笑话”[5]之外,也为波普艺术建立起一种类似平面色彩构成的标志性的色彩表现手法,如《绿可口可乐瓶》《玛丽莲·梦露》、菲利普斯的《四个注视你的女子》等。
织物设计:
在2005年法兰克福家用纺织品博览会上一款以中国老上海月份牌旗袍女人为题材设计的床品(见图3),这款床品运用了复制与拼贴的手法,对传统的床上用品纹样花型进行了创新,集民族韵味的怀旧与现代的生活方式为一体,标新立异、独具个性,整个床品充分体现了波普风格的特征,是“80后”钟爱的一种波普风范。
英文字母组合为图案的床品,一改以前的传统设计观念,把文字搬上床,凸显出鲜明的现代气息与特点。(见图2)
2009年美国SE家纺品牌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了一场“‘80后婚庆时代的床品市场需求、流行趋势发布会”以及“美国SE家纺品牌情系列产品(中国市场)上市推荐会”。另类、前卫的“80后”正在义无反顾地领驭时尚,冲击千年的传统习俗。以前的大红色系列的所谓婚庆床品已成为新婚之夜、10天或蜜月的一次性消费品。据调查,大红色系、多件套婚庆产品在蜜月之后,不洗就搁置、丢弃的新婚人群占60%以上。现在年轻人追求的是他们喜爱的花形、色调、品牌。
“80后”从小就生活在父母长辈的传统意识的环境中,没有经济压力,追求时尚和自我风格的小年轻们重视最新的潮流走向,关注网络杂志更多的他们对传统开始厌恶,叛逆的性格开始决定他们的追求反常规的设计事物。
2.3 现代波普纹样设计理念与“80后”的审美趣味
现代波普纹样设计理念:
带有现实主义特性,标新立异。追求个性的凸显与张扬,具有游戏色彩。
代表性作品:
利希腾斯坦《轰》、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毛泽东肖像》。
织物设计:
波普风格图案在纺织品中的流行是一种年轻化的倾向,使得家纺织物的图案选择变得多种多样。波普图案强调的视觉效应,任何生活元素都能成为设计题材,这种易变、易消耗的特点正是印证了波普“短暂的”、“易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等特点,(见图4)如扑克牌、卡通图案、斑马纹在床品中的设计演绎。
“80后”个性张扬,有独立的思想,追求酷,选择产品和品牌的准则更多基于自己的情感态度来判断。在消费上,“80后”更多地表现为大胆与叛逆,搞怪与作秀在他们的消费目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从以上三点对波普风格图案与在织物设计中所体现的艺术特征的总结来看,波普风格图案首先是带有具象与写实主义特性的,在现代都市这样一个商业文明充斥的环境中所有的一切现象都成为它表现的对象:商业广告、封面女郎、电影明星、家用电器、电脑、手机、高速公路、热狗、一切都包括在内。波普艺术的感染力正如它所涉及的范围一样广阔,什么都可以拿来作为波普的题材。波普艺术就是观察世界,观察充斥着大众文化的世界,它是通俗艺术。
其二,波普风格图案有着不同于其他种类图案的显著特征。纺织品中的波普风格图案强调视觉的效应,注重图案的装饰、色彩的对比、设计的夸张怪异等等。这种易变、易消耗的特点正迎合了“80后”用毕即弃的生活消费观。纺织品中的波普风格图案夸张个性的形式以及其反正统的理念,使得它从发生开始就引领时尚潮流,在其延续至今的不断复古轮回中依然魅力不减,显示了纺织品中波普风格图案这一特殊的纺织品图案形式所具有的独特生命力。同时随着“80后”多元的审美和兼容并存的设计理念,使纺织品中的波普风格图案演变成一种经典的图案风格。
3 结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于西方的波普艺术对纺织品中的波普风格图案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波普文化产生的介绍以及波普图案与“80后”青年的审美关系分析,阐述了波普风格图案当今在纺织物领域流行的原因和自身特点。
现代纺织品中的波普风格图案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形式上的异化与娱乐的倾向,而不仅仅追求一种战后青年所标榜的文化价值观。形式上的表现更加得丰富,观念上的表达有所弱化,只是一种追求单纯表面效果的图案,强调新奇与独特,大胆采用艳丽的色彩。现在纺织品中的波普风格图案因此更加随意与大胆。纺织品中的波普风格图案也一直代表着“80后”新新人类的生活态度与追求,它的标新立异的个性突破了传统纺织纹样的局限,为纺织织物设计带来了新鲜的元素和风格,也使“80后”矛盾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现代纺织品中所呈现的波普风格图案的设计是一种时尚与流行的设计风格,不完全是为了反正统而设计,他追求的纺织品的图案风格更多的是炫目,引人注意。
参考文献:
[1] 简述“波普”风格的产生背景及理念[DB/OL]. 百度网.
[2] 60后70后“80后”青年美术家队伍现状调查[DB/OL]. 潍坊新闻网,2009-04-24.
[3] 杰米·詹姆斯(美).波普艺术[M]. 上海美术出版社,2003:148.
[4] 罗伯特·休斯.新艺术的震撼[M]. 刘萍君,等,译.上海人名美术出版社,1989:307.
[5] 尼古斯·斯坦戈斯.现代艺术观念[M]. 侯翰如,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247.
[6] 张承志.波普设计[M].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7] 龚建培.现代家用纺织品的设计与开发[M].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8] 崔唯.现代室内纺织品艺术设计[M]. 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9] 白玉林,等.纺织品装饰艺术[M].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0] 张慧敏.纺织品中波普风格图案的探析[D]. 苏州大学硕士学术论文,2007.
[11] 吴秉杰.“80”后及其创作现象研究[N]. 文艺报,2007-11-10(003).
[12] 石勇.对“80后”青年的探寻[J]. 中国青年研究,2004.
[13] [DB/OL]http://www.baidu.com/.
[14] [DB/OL]http://www.cnki.net/.
[15] [DB/OL]http://www.china.com/.
作者简介:景建超(1983—),河北邯郸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优秀教师,从事家纺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教学,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创意设计大赛、鲁秀杯中国大学生家用纺织品创意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