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学语境下元罗汉图的艺术语言

2016-10-20华传斌

艺术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绘画语言元代儒学

摘 要:罗汉像作为外来文化,在中原文化圈自东汉以来不断得被汉文化所改造,在元朝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贯休和赵孟頫罗汉图绘画,试图寻找罗汉的绘画语言特点与元代儒学思想的相关性,同时也通过对元代蒙古族的思想文化体系的解析,挖掘儒学对于罗汉图的绘画语言和画家内心世界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艺术;罗汉图;元代;儒学;绘画语言

1 元罗汉图的审美特点

1.1 艺术趣味

中国的佛教文化自从东汉传入以来便深深地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贯穿到整个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来,文化的碰撞必然会带来艺术的变革,从敦煌的石窟壁画到唐宋以历代的名家的道释画,佛教造像在中原文化圈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无论是在绘画技法还是艺术形式抑或是思想内容都与佛教绘画最初的形式大相径庭。而作为佛像绘画的重要内容之一的罗汉像,其形象也是一直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生着改变,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罗汉像作为外来文化,在中原圈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罗汉的图像具有世俗化的特征,罗汉更贴近于人们世俗生活,相比远离尘世的佛,更能给予人们精神的慰藉和信仰的力量。其次,罗汉图具有世俗化的人物特征,但是在外在形象上又突出了罗汉怪异奇特的形象特征,突出罗汉在形象上的神秘感。再次,罗汉图相比其他道释图,其更具画面的张力,形式表现更加自由。罗汉图在画面内容的表达上更加含蓄委婉,满足了画家更多的内在审美需求,文人画家热心于借描绘罗汉图以言志。

元代初期政权的更替再加上战争所带来的社会动荡等因素,画家通过罗汉图像野逸、粗犷的风格来表达作画者内在的精神追求。元统治者对于中原文化不是单纯地接受也不是单纯地拒绝,在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元代文化逐渐构建起了一个汉文化主导的融入少数名族游牧文化的完整文化体系。在儒家思想不断地融入罗汉画像的过程中,罗汉的绘画风格逐渐变得如谦谦君子一般,同时画面又多了点文逸之气。

1.2 形式特点

元代的绘画和其他时期的略有不同,画面多以一种动态的、平和的构成形式呈现。五代时期画家贯休擅长画宗教人物画,《十六罗汉图》中的人物熟练运用了铁线描法,行笔老辣,缓急顿挫,画面的韵律与节奏协调生动,同时构图又有着四平八稳的庄重感。罗汉的神情各不相同,生动地传达出了不同罗汉的性格差异,差异中又存在统一的韵律构成了十六幅罗汉作品的整体艺术风格。从构图的庄重严谨可以看出罗汉图渐渐脱离了西域壁画时空平展式的构图而表现出儒家思想中“礼”的切合。

赵孟頫是元代的文化大家,他博学广才,尤为擅长书法和绘画,赵孟頫是元代文人画的先驱,研究中国文人画史就绕不开这一关键的人物,“书画同源”“作画贵有古意”“云山为师”等艺术思想的提出影响深远。在他的艺术思想的影响下元代文人画家不断涌现,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都深受其影响。

《红衣罗汉图》是赵孟頫道释人物画的一个代表之作,画家描绘的是一个僧人端坐于树下,红色地毯和红色袈裟交相辉映,僧人面带微笑,平静安详。对于络腮胡、高鼻梁、深眼窝的刻画可以看出画家试图通过对人物外在形象的描绘告诉观者这是一幅西域罗汉画像,然而从罗汉的表情和姿态我们可以看到罗汉的神情如此淡定而超脱,似一位参禅的高僧拈花一笑。我们看到画家所要表现的也决非仅仅是宣传佛教教义那么简单,罗汉背靠虬藤老树坐镇于天地之间,巨石相衬,与其说这是罗汉,倒不如说更像是一位静坐修为的文人。在绘画的技法上,画面充满高古之意,有很深的阎立本的影子,这幅作品对僧人的描绘采用工笔重彩的技法,衣服采用罩染法朱砂着色,石头和地面采用干笔侧锋做“麻点皴”,树枝和树干用墨色勾线浅赭设色,树叶双勾填绿,石缝、树根和石头地面相连接的地方小草丛分布其中,遒劲有力,画面中袈裟地毯和木屐的红与地面和石头的绿形成强烈的对比,在红绿对比的韵律中找到平衡和谐。

2 元罗汉图与儒学

元代是一个多元的文化体系,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等多种文化共存,两者平衡发展。这使得元代构建起了一种兼收并蓄多元文化的格局。儒家文化逐渐渗入元代蒙古族文化之中,其表现之一在于元代蒙古族虚心接受汉文化的优秀部分并运用到国家的统治中;其另外一个表现为宋代理学在元代的影响,北方学派中程朱理学被定为官学,南方的江右学派和金华学派争鸣。在这种崇尚理学的背景下,蒙古文化体系不断吸收中原文化,吸收儒家思想,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形成新内容。

儒家的孔子和孟子有提出过民本思想,即所谓的“民贵君轻”以及济天下苍生、安民等等的思想,这些思想在元代的文人中有着深刻的基础,从画家笔下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画家对于苍生的关怀,也能感受到画家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反映。儒学积极入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绘画作品,这种拼搏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影响着文人画家。有许多文人学士满怀抱负积极投身于国家的政治活动中,也有许多在感慨时运不济的同时借绘画以表达自己的无奈,用以掩藏自己的抱负,寄情于书画,游肆于山水,遵循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

元代绘画逐渐脱离宋代院体画的影响,社会的动荡使得画家在压抑的氛围中抑郁在胸中的情绪找到一个好的精神寄托,文人士大夫将这种注重内心世界、内心精神的思想寄托于画面当中,罗汉绘画的画面显得平和、宁静、脱俗,也使观者产生内心的共鸣。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强调对社会有着积极意义的个人修为的仁、义、礼、智、信,也强调近民、亲民及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些思想在罗汉绘画中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由画家情感触发随之启迪出的心灵的智慧,是士大夫阶层反映内心世界,抒发内心压抑心情的写照,同时也是符合礼教文化背景的一种思想;另一方是文人画家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寻找的精神世界寄托。画家用世俗化的表现形式借以表达内心的平静与超脱,罗汉图蕴藏着画家面对外在世界所反映的内心写照,这种形式本身就充满着儒家的文逸之气。

3 结语

我们从元代罗汉图中可以清晰地发现佛教文化与儒学文化的相互交融,这是一个漫长的、充满矛盾的、长期曲折的过程。在元代蒙古族的统治下的元文化随着不断融入中原文化以及其他文化而日趋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而罗汉图新的绘画语言的出现又与儒家文化息息相关,画家试图通过画面的儒学观念来表明自我身份,以此试图在异族统治和外来宗教文化中寻求身份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袁宏.后汉记[M].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2] 张法.佛教艺术[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范晔.后汉书·西域传[M].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4] 金申.佛教美术丛考[M]. 科学出版社,2004.

[5] 魏书·释老志[M]. 中华书局.

[6] 苏轼.自南海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罗漢[M].

[7] 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 季羡林.季羡林谈佛[M]. 季羡林研究所,2007.

作者简介:华传斌(1989—),男,江西赣州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

猜你喜欢

绘画语言元代儒学
儒学交流在路上
王绎《写像秘诀》中的肖像画技法研究
从民族文化交流视角论元代蒙古族汉文创作的产生与发展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
浅谈王宏剑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