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画的透视特征
2016-10-20高晟
摘 要:透视原理的发现是绘画理论界的一大进步,对绘画的发展和研究方面着起巨大的作用。相对于西方焦点透视来讲,中国画对透视的运用更为灵活。作为理论而言,中国画透视原理是为绘画服务,而不是限制绘画创造的自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中国画的透视原理将会沿着自己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文化;哲学;中国画;透视
中国画的发展有着自己的一套独到见解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传统文化的作用下,中国的美学观是二元论,人们在观察客观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的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事物的另一方面,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一种相对对立的条件下,总体上保持着一种和谐统一的均衡关系。均衡与和谐之美是中国美学理论的基础。从审美的角度看,中国画的美表现的是一种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这便形成了中国人认识美的特有的方法。具体在绘画里表现为“虚实相间”,后来中国画里应用“留白”的方法来表达画面中的“虚”,这时候的中国画家在脑海里已经有了模糊的“透视”意识。古人甚至在不知道什么是透视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运用透视原理了。
1 中国画的透视如何形成
由于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原因,中国画的透视问题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系统的展开,虽然我国早有许多绘画论就其有关的方面作了论述,但并没有做任何较深的研究,更不可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受西方透视原理的影响,对中国画透视问题的研究试图用西方透视的原则进行,这当然是行不通的,因为中国画的透视并不符合西方的“焦点透视”的原理,它只是与西方透视原理并不矛盾的一种独特的透视手法。画家在作画时无论使用哪一种透视方法,都会与其他的透视方法结合使用。中国画是不会拘泥于任何一种透视原理的,因为他们在绘画时不仅仅是要告诉你画面里画的是什么,和画面里个体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而是要让人明白画面上的主体是什么。为了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到重要之处,有时竟也不受已经掌握了的透视法则的束缚,还会违背“近大远小”的原则。就好比实际生活中,当我们专心致志于某一事物,把目光和思想都集中在这一事物上时,其周围的一切仿佛变淡了、变模糊了。这样一来,视觉就带上了主观思想的色彩。人们观察客观世界时不再局限于“眼睛”了,这个时候所得的视觉形象,在借助于有关的艺术经验和艺术修养之后,成了一种“思维形象”。作者在绘画时可以特别详细地追究某些部分,也可以适当地忽略某些部分,这就出现了“散点透视”。
2 中国画透视的特点
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上,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点,其在空间透视表现上,在区别于西方绘画的同时,有自己的一套不同的处理方法,它既遵循透视上的基本法则与规律,又不拘泥于那种一般的、普遍的法则和规律,是对透视原理的灵活运用。也就是说,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和会面构图的需要,打破西方焦点透视的视域范围,使画面构图更完美,传意更明确,内容更生动。
2.1 空间上的广阔性
中国画透视突破了视域界限,采用漫视的方法表现空间。就拿“散点透视”来讲,它不拘泥于一个观察点,而是采用多点透视的原理,能够表现在空间跨度上比较大的客观对象,画家们不满足于用一个视点来束缚自己的视野,根据画面的需要,他们可以把不同视点观察到的客观组织到同一幅画面里,这样可以使画面更为丰富,更好地表达画里要传达的主题思想。
2.2 时间上的广度性
中国透视不仅可以不受特定空间的局限,也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有的时候根据立意的需要,在同一幅画面里,并不是只可以表现某一特定时间所观察到的客观现实。可以适当地把不同时间观察到的客观物象组织进去,甚至可以借助画家本人对空间的理解和以往的艺术经验,超越时间,尤其是在许多表现故事性的绘画里这一特点最为明确。对于同一事物它也是变化无穷的,只有在不同时间里对它进行观察,才会在变化中找到永恒,才会真正地理解它的本质。这样一来,画家的画面里就掺杂了更多主观的思想,但是这种主观是以客观为基础的。在国画里,人们常常是为了追求一种特殊的意境,这便是国画透视里所讲的精神空间。
2.3 创作上的自由性
中国透视法的自由性决定画家观察客观世界的自由性,从而决定画面表现的自由程度。“散点透视”,就是根据绘画选材内容的需要,既可以突破视域的界限,在同一个画面里画出多个不同视域的客观物象,也可以超越時间的限制,在同一个画面里画上多个不同时间的景物或人物。在一幅绘画里,并不是只可以用一种透视法,画家可以不受任何一种透视的禁锢,根据画面的整体关系来处理其空间关系,使画面整体达到和谐统一。为了传达画面的意思,你在观察客观对象时,可以专一看,也可以面面观;可以拉近看,也可以推远看;可以停下来看,也可以边走边看;可以单独用平远、深远或高远,也可以三远结合使用。一幅较长的中国长卷山水画里,当中有几个中心点,整体布局有聚有散,可以依照画面的需要主观地取舍。
2.4 中国透视统一性
中国画透视体现的是画家观察客观存在和画家主观思想的辩证统一。中华民族提倡“崇尚自然”,中国画家在观察时,重视的是自然界的本相,尊重大自然的客观变化规律。但并不是要求我们去模仿自然。大自然是有生命的,只有用心观察和体会才能发现它的真谛。画家在观察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画面构图有选择地去观察,再进行适当的取舍。画面重点突出才能更好地表达主题的意义。不尊重自然,绘画艺术就会失去发展的源泉;照搬自然,那不是艺术而是技术。中国画的透视将画家的主观世界与自然界联系起来,使两者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中国画透视原理的统一性还表现在画面给人的整体视觉感受是均衡的,不管是“近大远小”法,还是什么“深远”、“高远”或“平远”法等,都是为整幅画面统一而服务的,这也决定了中国画透视的丰富性。
3 国画透视对绘画界的影响
中国画透视原理作为理论来说,对我们国画的学习和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一直以来,许多美术学院都以定点透视的法则进行国画教学,没有系统的透视理论来指导国画的实践活动。由于没有正确地理解而影响其学习的深入程度,当然不能很好地进行国画方面的研究了。相对于西方的“焦点透视”,现在我们提出“散点透视”等一系列有关的透视名词和概念,虽然不太符合中国画丰富的空间表现手法,但可以作为现行词对国画的研究起促进作用,这一切都说明对中国画的空间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中国画透视原理的发现,证明和改变了“中国画无透视”的说法,解决了人们在思想上对国画透视的种种疑惑。由于中国画家对透视的模糊性,他们在绘画时不重视体积感,这样一来人们就说中国画是没有透视的,外国人还曾讥笑说中国的绘画是平面的,没有空间感和立体感,内容是空洞的。现在我们发现中国绘画不仅是内容上的丰富性,而且透视原理也是非常丰富的,这一点西方绘画是无法比拟的。中国画透视原理有利于我们正确地看待中西方透视法则.
参考文献:
[1] 罗世平,董晓畔.山水百家[M].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 胡应康,袁远甫.回归自然[M]. 山东美术出版社.
[3] 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高晟,男,山西吕梁人,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