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长沙东牌楼东汉简书法墨迹中早期楷书艺术价值
2016-10-20石人月刘清扬
石人月 刘清扬
摘 要:湖南长沙是我国重要的汉简牍发现地之一,于2004年长沙东牌楼七号古井中挖掘出的一批东汉末简牍尤为引人注目。这批简牍墨迹五体皆全,其中早期楷书墨迹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大亮点,为追溯楷书的起源、形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当今楷书书法艺术的创作发展也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东牌楼东汉简牍;楷书;价值;书法创作;影响
1 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的概况
2004年,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五一广场东南侧的古井群进行了考古挖掘,在编号为J7的古井中发现了一批东汉简牍,这批简牍中有9枚写有年号,东汉汉灵帝(168~189年)时期的:建宁、熹平、光和、中平的年号都有出现,故将这批简牍的时代定为东汉后期灵帝时期,属于东汉后期少有的手书墨迹。
2 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存在的历史背景
汉朝(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东牌楼简牍存在于东汉后期灵帝时期,这一时期东汉王朝内忧外患,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在社会无序、天下即将大乱的情况下,传统文化在东汉末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从而呈现出多种文化齐头并进的状态。长沙东牌楼汉简以书体的丰富多样和自由潇洒的面貌为我们提供了当时人们追求多样化的信息,也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状态和人们自由潇洒的思想促进了长沙东牌楼汉简中书体的多样化发生与蓬勃发展壮大。
3 东牌楼汉简中的早期楷书墨迹艺术分析
被后世尊称为楷书之祖的钟繇是汉魏时期的代表性楷书家。其实早在东汉中后期,早期楷书就已经出现在社会俗写中。处于这一时期的东牌楼汉简墨迹五体皆全,其中亮点之一就是早期楷书。刘涛先生在其《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的书体、书法与书写者》一文中也曾说过:“东牌楼汉简书迹中已经存在非常接近后世正书的形态,是比‘正书之祖钟繇正书书迹还要早的正书形态”,“联系传世的钟繇(一五二—二三〇年)正书来看,《荐季直表》结字平稳,《贺捷表》字势‘横斜,翻挑之笔显著。东牌楼汉简1105号木牍的书写年代早于钟繇两表,而书法状态居于两表之间。”
据统计,在东牌楼汉简中早期楷书简牍有14件,被运用于日常公、私文中,如简一二、三〇、三五等。此时正是早期楷书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早期楷书新秩序并未完全建立,因此字形、结构、态势、点化均尚未成熟,即结字散漫,字态欹斜,笔画部件尚未完全脱去隶意。虽然新秩序尚未完全建立,但总的看来,东牌楼汉简早期楷书墨迹已新意盎然,与东汉前、中期墨迹相比,可以说是有了质的飞跃。东牌楼汉简早期楷书墨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3.1 从点画细部分析
(1)横画。早期楷书的横画可分为重顿型横画、轻按型短横和柳叶型短横等几种,在东牌楼早期楷书中以第一种重顿型横画为典型。重顿型横画又可以分为两种:左尖细、右粗顿和两端皆重顿,如简100正面“三”字,表现出明显的左细右粗并略呈向右上斜倾之势;简130正面“五”字两横两端双顿、用笔藏锋明显。
(2)点画。东牌楼早期楷书中有些点笔还尚未完全脱去隶意,点画偏向于短横,如简100正面“湘”字;一些点因书写时追求快捷而连成了讫端顿势明显的横画,如简12正面“无”字;一些点画从左上向右下的运笔方式与顿笔似成熟楷书,如简100正面“平”字。还有的点画似坠石般无动势,如简36背面“恃”字。
(3)竖画。较粗且末端出勾有连笔之势竖画很多,如简12正面“不”字;更似成熟楷书的悬针竖也不少,如简100正面“仲”字。
(4)撇画。东牌楼早期楷书撇画与隶书有明显的不同,一般呈现起笔重收笔轻末端露锋之态,如简130正面“人”字。
(5)捺画。捺画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隶书中的波势,有些不与其他笔画相连时略有“蚕头燕尾”之态,如简12正面“吏”字;有些还带有隶书中的“竖波挑”如简50正面“迫”字;有些捺画已简化为顿点,如简12正面“今”字;但更多的捺画已呈成熟楷书之态,如简12正面“道”字。
(6)折画。折画主要为横折,东牌楼早期楷书中含顿笔的方折增多,但体势宽平缺少右上拱起之态,如简100正面“桐”字。
(7)提画。东牌楼早期楷书中提笔样态丰富,有些未完全脱去隶意呈弧转横势,如简100正面“子”字;有些似提非提略见提笔端倪,如简39背面“时”字;有些已呈上挑近似成熟楷书之态,如简50正面“内”字;还有的因快写而呈现上提之笔,如简35正面“顿”字。
3.2 从整体笔势分析
东牌楼早期楷书墨迹中笔画间顾盼、牵连增多,单字末笔有下引之势,上下字呼应,纵向连贯性强。例如,长横画收笔处顿按并含下垂之势,有些略带勾连显然有助于和下一笔或下一个字顺接。隶书中长而厚重的波磔捺笔也简化为短点或反捺有助于与下面衔接。竖画收笔也常向左或右出锋,有牵引连带作用,进而提高书写效率。
3.3 从笔法上分析
东牌楼早期楷书中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提、按、顿、驻的笔法,主要集中于横画与折部。长横画右端顿驻、下坠,左尖细、右粗顿的长横画成为楷书形成期的标志性笔画。折部含有明显换锋提按动作,折角有的呈方形棱角有的则内收显得更为尖锐,具有整体感与连贯性。可以说,早期楷书中的折部提按与之前均匀绞转或断为两笔搭接组成的隶书折部相比是一种简化、一种新创造。其次,捺笔是早期楷书中保留了隶书波磔笔法最多的笔画,顿驻更加明显、无势波磔更为减省。另外,东牌楼早期楷书中的笔画的形态是一端尖细、一端重粗,起笔重、收笔轻或者反之的“钉头笔画”也可算作顿驻笔法的產物。
4 东牌楼汉简中的早期楷书墨迹艺术意义及其对现代创作的启示
东牌楼早期楷书墨迹,虽然很多遗存了旧体痕迹,但它比旧体更加简化便于书写,在使用书写中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东牌楼早期楷书墨迹与其他新体在汉简中大量出现,也说明了早期楷书在东汉末期已经逐渐成为主流实用书体之一。东牌楼汉简出土前,东汉末早期楷书手书墨迹实物很少见到,导致东汉中期至东汉末三国间有一段手书墨迹空缺,也是导致当年“兰亭论辩”王羲之书《兰亭序》真伪辩驳的原因之一。东牌楼汉简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段手书墨迹的空缺,并反映了当时的民间实用书写状况,对研究考察早期楷书在汉末的发展与应用,对整个楷书书体发展演变成熟的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料。
真正的书法艺术应是手书墨迹,简牍就给当代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此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东牌楼早期楷书墨迹,对当代小楷创作及手卷的创作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启示。东牌楼早期楷书书写随意,因势而发,烂漫自然为临习者提供了较多的取法空间。大半生都生活于东汉末期的“正书之祖”钟繇也无不受着东牌楼早期楷书的影响,后经自己的总结、修饰、规范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宣示表》《贺捷表》碑刻小楷文字。张邦彦、徐祖蕃等近现代著名书法家均对简书墨迹进行了细致的摹写研究,运用于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如今的小楷创作更提倡古拙、有神气,而东牌楼早期楷书墨迹则能更好地让我们揣摩其中的古质天真之美、气格充盈之态,不论从其用笔还是结体造型或整个章法布局我们都可以汲取营养,并且努力将其运用到我们自己的小楷创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刘涛,王素.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书法艺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2] 华文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 王晓光.新出汉晋简牍及书刻研究[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