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代宫廷乐舞服饰的艺术特征
2016-10-20刘也吕钊
刘也 吕钊
摘 要: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服装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中国古代的乐舞和服饰艺术都在唐代到达了高峰。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对异域文化的广泛吸纳,成为唐代的文化交流特征。其中,优美自然、富有青春活力的乐舞服装在当时文化交流中特色鲜明、大放异彩。本文从唐代本土乐舞、“胡汉交融的《西凉乐》、四方民族乐舞服饰三个方面,浅谈大唐宫廷乐舞服饰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唐代;宫廷乐舞;艺术特征
华梅教授曾在《人类服饰文化学》中说道:“人在不拘一格地吸取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并未完全摒弃己原有的传统。这样才使得唐代在各个领域中,形成了一种颇具异邦色彩但又不失本国情调的独特的光芒四射的时代风格”。唐代乐舞伎服饰作为中国服饰中的一个分支,其不但能反映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时代特征,还能从中看到乐舞文化在唐代发展、兴盛、衰落的过程。
隋朝统一中国之后,曾集中整理了魏晋以来盛行的清商乐以及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地区的各民族和外国的乐舞,制定了七部乐,后增为九部乐。唐初因袭隋制,并在九部乐基础上制定了十部乐,自此《十部乐》形成。其中包括《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本文把《十部乐》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其服饰艺术特征,分别为唐代本土乐舞《燕乐》《清商乐》、“胡汉交融”的《西凉乐》、唐代四方民族乐。
1 唐代本土乐舞服饰的艺术特征
《燕乐》和《清商乐》两部乐舞皆为唐代本土乐舞的范畴,《清商乐》是华夏民族传统乐舞,有着“华夏正声”的称誉,同样其服饰形制也是由传统形制遗传而又延伸出来。而《燕乐》是唐代新乐,是根据统治者的需求新制的乐舞部,因此《燕乐》部的服饰特征,加能体现出唐代乐舞服饰和世俗服饰的现状。
《燕乐》服饰以袍服搭配袴的组合形式,而《清商乐》则是上襦下裳的形制组成。但从这两个乐部的服饰形制上的对比,就可以发现尽管两者都属于唐代本土乐舞,但其乐舞服饰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在《清商乐》乐工服饰上有着一定的争议,通过文献资料上查找记录着其服饰形制为袴褶搭配平巾帻的形象,但与唐代出土的壁画和一些实物资料对比之后,发现唐代乐工并不都是着袴褶服的样式,而是服以与舞伎相呼应的襦裙样式,在具体形制上与舞伎有着一定的区分。出现此现象,综合当时的情况分析有以下因素:首先,乐舞的内容决定了其服飾的整体风格;其次,《燕乐》舞伎为男子,而《清商乐》舞伎为女子,所以在服饰搭配形制上不同;再者,《清商乐》是传统乐舞的延续,其服饰是在延续之前服饰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唐代服饰风格,而《燕乐》是唐代新产生的新乐舞,其服饰风格与唐代当时的服饰风格一致。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中外大交流、大融合的时代,服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影响,其服饰形制上本来就不是传统的华夏风格,而是多文化的合成体。《燕乐》与《清商乐》虽说都是大唐本土乐舞,但是其服饰形制却不尽相同,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它们的服饰的基础形制,都是唐代最普遍的世俗服饰样式。总的来说,虽然两乐部的服饰搭配形制各异,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唐代燕乐服饰文化的多元性特点。
2 “胡汉交融”的《西凉乐》乐舞服饰的艺术特征
“西凉”是汉魏以后,在甘肃西北部与东晋想对峙的一个汉族地方政权。在古代“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一带,先后有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多个民族占据过这一地区。据“西凉”的地理位置、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西凉乐》的乐舞服饰在保留自己西凉地区的特色基础上,其风格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倾向中原地区的服饰风格;二是西凉地区的西域各民族服饰为体现的服饰风格。但是,《西凉乐》服饰记载的官方资料比较少见。舞蹈有《方舞》和《白舞》,但白舞的舞姿及服饰已遭损毁。
《西凉乐》的服饰由于其地理等因素,其服饰也顺应了此风格。据考证《西凉乐》乐舞伎服饰的基本形制为上褶下袴服的组成形式。《西凉乐》的乐伎和舞伎虽然都以袴褶服为基本形制,但在其款式细节及配饰搭配上则有较大的区别。乐伎的服饰形制符合南北朝以来的袴褶服与平巾帻相组合的形制,并通过考证确定其袴服为大口袴样式。而舞伎的服饰区别于乐伎的服饰在于舞伎为女子,其袴褶服为女款搭配样式,具体体现在舞伎的头饰是戴着玉钗的假鬓,通过与北朝的女子袴褶服组合形制的对比,得出两者都是头戴假鬓。
由此看出,唐代《西凉乐》乐舞伎服饰不仅延续了北朝胡族袴褶服的样式,还结合了唐代汉人的服饰风格。比如义髻和五彩接袖的搭配,呈现出了胡汉交融的特点。大唐本土乐舞呈现出了特殊的服饰搭配形制,同时也充实了唐代乐舞服饰,让乐舞服饰在大唐的历史中彰显奇光异彩。
3 四方民族乐服饰艺术特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政权多变等因素致使民族大迁移,民族文化在这种大环境下相互吸收与融合,因此各民族的乐舞文化也同样得到了融合。随着隋朝统一,乐舞文化也得到了整编制定了“七部乐”,到唐代太宗时期组成完整的“十部乐”。四方民族乐舞文化中,其中有五部为西戎胡乐,分别是《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还有两部为东夷及南蛮《天竺乐》。十部乐是宫廷乐舞,用于国家燕飨,我们可以看出四方民族乐在唐代占有相当重要的地置。
四方民族乐都非大唐本土乐舞,其服饰形制都是源于其本国服饰形制,然后经过融合后形成了新的风格。可将四方民族乐从地域上分为西戎、东夷、南蛮三地乐舞来分析。据考证,西戎五胡乐部的服装面料和色彩与邻国具有相似性,服装的面料色彩会相通。同时发现无论是西戎五胡乐,还是东夷高丽乐及南蛮天竺乐,它们的舞伎和乐伎的服饰色彩都是具有共性的,分别为绯色和黄色。再进一步的对比可以发现,不仅是服装色彩具有统一性,其他服饰要素也具有统一性。有以下几点:首先,在款式上,舞伎都是以袴奴搭配袄服、靴子,裙襦配袴,袈裟搭配行缠的样式,乐伎分别为皂丝布头巾搭配袍服及袴或者襦袴,大袖襦配大口袴的样式;其次,服饰面料上,以薄厚丝、棉布、等为主,服饰纹饰主要有联珠动物纹样、豹点纹山云、团花纹等。综上可以发现,各乐部的服饰差异取决于各乐部的风格差异,同一乐部下,舞伎的服饰比乐伎的服饰更具有代表性。
4 结语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语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化交流,但音乐和舞蹈是没有国界的,只要懂得欣赏,就可以融入其文化中。唐代的乐舞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而造就这鼎盛繁华的现象,也是因为有外来乐舞文化的融入。外来文化成功的融入大唐,并产生了大量不同款式、不同风格、不同穿着方式的服饰,为唐代服饰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关也维.唐代音乐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 杨咏.古长安唐墓壁画中乐舞伎服饰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刘也(1992—),女,江苏宿迁人,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服装系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理论与实践。
吕钊,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