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声学环境对拾音的影响

2016-10-20马玲芝

艺术科技 2016年5期

摘 要:节目录制的声音质量除了与设备性能、录音师和演员的艺术修养等有关外,还与作品录制时的声学环境、拾音制式有关。本文主要针对不同的录音环境及节目类型,提出一些较为合理的拾音方案,从而进一步说明录音空间环境对拾音的影响。

关键词:声音质量;声学环境;拾音

录音的空间环境种类繁多,如强吸音型录音棚、LEDE型录音棚、音乐厅、剧场、多功能厅等,声学环境的不同,所适合录制的节目也各不相同。在节目录制时,空间环境或多或少会对声音造成一定的影响,像强吸音录音棚所录制的声音较干,而音乐厅则较为丰满。此时,应根据节目类型及所要达成的艺术效果选择合适的拾音方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录制出最佳的声音效果。

1 专业录音棚

录音棚,是人们为创造特定的录音空间环境声学条件而建造的专用录音场所,其目的在于能给声音以特定的空间环境信息。录音棚类型不同则声学环境不同,因此针对不同节目类型及要达到的艺术效果,所选择的拾音方式也不相同。目前,录音棚一般分为以下四种:

1.1 强吸音型

作为传统的强吸音录音棚,由于其内部采用了大量的吸音材料,室内的平均吸声系数都在0.45以上,大量反射声被吸收,因此混响时间很短。

在该录音棚中进行拾音时,主要使用单点或多点近距离拾音。无论是语言类节目、音乐类节目,还是其他类型的节目,当在强吸音型录音棚中进行录音时,其混响时间远远小于节目所需混响时间。所以,节目的音质完全依靠加工处理设备通过后期制作完成。录音时,当只存在一个音源的情况下,利用单个话筒进行拾取即可;当音源较多时,如多人朗诵,则适合在每个音源前架设一个话筒,以保证每个音源的清晰度,且方便后期的加工处理。话筒与音源距离不宜过大,一般在10~30cm,若距离过大,在传输过程中大量声音被强吸音材料吸收,电平量不足,信噪比恶化。人声录制时,话筒一般选用电容式,其灵敏度较高,可在強吸音环境下拾取到具有一定清晰度和可懂度的声音。对于乐器的录制,应根据具体乐器进行拾音方案的选择。比如像鼓类的冲击力较强的乐器,一般选用动圈话筒,而像竹笛一类需表现声音细节的乐器,则需选用电容式话筒。由于是强吸音环境,大量反射声被吸收,并且根据吸音材料的不同,其频率分布特性也各不相同,有时需架设不同质量的反射板以增加节目丰满度,可采取多点或主辅拾音方式进行多通路拾音。

1.2 自然混响型

该种录音棚所有混响均来自于自然混响,且混响时间不变,一般情况下只针对固定的节目类型,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该录音棚进行拾音时,主要采取“主辅”或单点拾音制式进行拾音。例如,录制单个人声或乐器时,在最佳拾音位置处设置单个传声器或立体声传声器即可;当录制大型乐队时,该种录音棚一般情况下由于融合度较好,可在乐队前设置一立体声传声器(如ORTF、XY等)拾取整体音源,同时再根据乐队的编排设置具体的辅助传声器,进行多轨录制,在保证乐队整体感和融合度的前提下,还可对乐队内部平衡进行具体调节。由于该录音棚混响时间不变,当该录音棚的混响时间符合所录制的节目类型所需混响时间时,可直接录制;当该录音棚的混响时间大于节目类型所需混响时间时,一般情况下可进行一些吸音处理,如架设临时吸音板;当该录音棚的混响时间小于节目类型所需混响时间时,在录制完成之后可在后期制作部分添加部分人工混响。

1.3 自然混响+人工混响型

自然混响加人工混响型录音棚主要是为了多功能的使用而建造的。其是在自然混响型录音棚的基础上增设吸音材料,使其只具有少量混响,且大部分为早期反射,在实际应用时,混响不足部分再进行人工处理。因此,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节目类型对最佳混响时间的要求。

在该种录音棚进行拾音时,一般情况下选择单传声器单通路、多传声器多通路以及立体声等拾音方式。例如,录制单音源时,运用单传声器单通路,保证声音清晰度、可懂度即可;在录制乐队或合唱时,保证各声部间的平衡成为首要目的,因此可选用立体声传声器(大AB)、多传声器或“主辅”传声器等拾音方式,对各个乐器或声部进行录制,方便平衡、声像等后期制作,同时添加人工混响,以保证作品的丰满度和融合度,最终达到所需艺术效果。因此,在该录音棚录音时,声音的清晰度和可懂度、各乐器或声部平衡度以及整体感为拾音的重点。

1.4 LEDE型

LEDE型,是一种室内混响从长混响的活跃端向短混响的寂静端逐渐变化的录音室。由于其声场分布的不同,在节目录制过程中根据节目类型和所需的混响时间,需在室内的不同位置做适当安排。

在LEDE型录音室进行拾音时,主要使用单点或多点拾音方法。由于其内部的特殊结构,在某一合适的混响时间点,一般容纳不下大型节目,因此不适用于类似于合唱等要求融合性较高的大型节目。当录制大型乐队时,由于各乐器所需混响时间不同,如弦乐器部分安排在活跃区演奏效果较好,打击乐则安置在寂静区内效果较好;当录制小型节目时,如2~3人的语言类(音乐类)节目,可采用同期分轨进行拾音,在保证声音质量的同时,后期还可调节各声音(各声部)之间平衡。因此,在该录音棚进行录音时,首先选择合适的录制点,再选择合适的话筒或拾音制式对音源进行拾取,且通常采用分期分轨的录音工艺。

2 固定演出场所

2.1 音乐厅

音乐厅一般情况下混响时间较长,更多的适用于音乐的录制,其本身的混响大多可以满足音乐节目所需。人声的录制一般采用单个电容传声器对单个音源进行拾音,距离大约在10~30cm,保证清晰度的同时还存在一定的混响,以增加其融合度。对于乐器的录制,如钢琴,可采取立体声拾音制式,一只话筒可对着钢琴内部拾取细节部分,另一只话筒可在距离钢琴大概一米处进行拾音,拾取整体部分和反射声部分。像架子鼓一类的打击乐,可以用多点拾音方式,多个话筒针对不同部分对声音进行拾取,多轨输出。合唱所需的混响时间比其他乐器要大一些,在音乐厅进行录音时,一般需要后期添加部分人工混响,录制时也一般采取同期分轨录音工艺,既利用多点拾音方式立体声录音,在内部平衡较好的情况下,又可方便后期的加工处理。

2.2 剧院

剧院种类繁多,有京剧院、话剧院、歌剧院等,其声学环境各不相同。

当在京剧院录制京剧时,除人声外还有一些乐器,如管弦乐、打击乐等。在其伴奏录制完成的情况下,利用单传声器拾取人声即可,在演出状态下常采用胸麦进行录制。若录制人声的同时需录制乐器,则可采取多传声器多通路、“主辅”等拾音方式,除整体感、融合度之外,录制时还需注意各乐器间的平衡以及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平衡。

话剧院主要是话剧的演出,话剧具有少量音乐和歌唱,主要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因此,其混响时间较短,且频率分布也会根据人声的频率做一些特殊处理。在话剧院拾取人声时,考虑到美观性,一般采用胸麦进行多通道录音,后期加工处理时,除声音质量外还需对声像进行调整和设置;采取2~3个PZM传声器,分别置于舞台地板的左、中、右对声音进行拾取,还放时分别对应音箱的左、中、右;也可采取立体声拾音方式,设置在舞台前方的中央,在不影响美观性的条件下进行拾音。

在剧院录制作品时,因混响时间、频率响应等基本符合节目所需,需着重考虑作品整体感、融合度以及内部平衡等。从而根据具体的节目内容,选择合适的拾音方案。

2.3 会议室

会议室主要针对的是语言,为保证语言的清晰度,其混响时间一般都很小。在会议室内录制声音时,若有多个音源可采用多个有指向性传声器,进行多通路拾音,避免各音源之间干扰,后期各音源的平衡处理也较为简单。也可采用如XY、AB等立体声制式进行拾音,将立体声传声器设置于音源正前方的中间位置,根據音源的大小调整传声器之间的角度和距离,以及调整传声器与音源之间的距离,进行立体声录制,可录制出较好的立体声效果。

2.4 多功能厅

多功能厅面积较大,可满足多种节目类型的需求,包括语言、音乐、会议等。同时,它也依据自身构造的不同其声学环境不同。但总体来说,在设计过程中既有反射又有吸收,混响时间适中,满足语言类节目的清晰度,而对于音乐类节目则可添加人工混响增加其丰满度。

在多功能厅中拾音时,语言类节目可使用单点拾音方式近距离拾音,在影响到美观性的情况下也可采用胸麦进行拾音。音乐类节目根据具体的节目类型可使用立体声、“主辅”等拾音方式,在保证其清晰度的同时加强其整体感。除了多功能厅在建造时设计的一些吸音和反射材料外,依据节目类型,可适当进添加一些吸声材料和反射板,针对不同节目类型,结合拾音技术对声学环境中的一些不足进行补偿。例如,语言类节目混响时间过大时,可适当设置吸音材料,保证语言的清晰度和可懂度;若混响时间过短,则可在音源周围设置反射板,甚至可利用多个传声器对反射声进行多通路拾取,以增加混响量,还可方便后期添加人工混响,以满足节目所需混响时间。

3 室外

一般情况下,室外录音是在影视录音或室外扩声的基础之上进行声音的录制,不同于室内的录音棚、音乐厅等。在室外进行录音时,要先考虑室外的声学条件,再根据节目类型订制拾音方案。首先,室外存在很多噪声,如风声、汽车声、人们交谈声等,并且频率各不相同。其次,室外空间较大,像大型操场就相当于自由声场,但大部分室外在远距离处都存在很多障碍物,容易形成回声现象。因此,在室外进行录音时要尽量避这些声学缺陷对声音的影响。

在室外进行录音时,无论是音乐还是语言,首先话筒距离音源不能太远,以保证声音的清晰度。例如,在演出过程中录音时,当单个音源时,单个传声器近距离拾音或使用胸麦即可;当为多音源时,应尽量采取多传声器多通路近距离拾音方法。其次,话筒尽量采用指向型话筒。例如,在影视拍摄过程中一般采用枪式话筒拾音,在保证清晰度的基础之上,最大程度避免噪声的干扰。必要时还要对室外噪声进行一定人为控制,尤其是在影视录音时。例如,存在建筑噪声时,可与建筑工人协商停工一段时间;当噪声在无法控制的范围内时,可考虑更换地点等。尤其是在室外演出进行扩声又进行录音的同时,除避免噪声、保证声音清晰度外,还应避免声反馈的产生,以保证声音的质量。

4 结语

录音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拾音方案的选择。节目录制时,应根据节目类型、声学环境以及所要追求的艺术效果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拾音方案。在声学环境不可变的情况下,拾音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声学缺陷,改善声音质量。因此,除了对声学环境有足够了解之外,还应熟知各种拾音方式的利与弊,结合节目类型与声学环境灵活选择拾音方案,从而录制出高质量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俞锫,李俊梅.拾音技术[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2] Tomlinson Holman.多声道环绕声技术[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 林达悃.影视录音环境声学[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马玲芝(1992—),女,山东滕州人,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学·影视声音创作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