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玄关”和“四合院”看中日两国空间意识的异同
2016-10-20张春梅喜君秦颖
张春梅 喜君 秦颖
摘 要:住居文化中的空间意识,反映了设计者与居住者对空间的心理感受。玄关是日本传统住居中重要且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局部空间,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典型代表,院子是四合院建筑文化的精髓所在。本论文拟从玄关和院子这一对既有相似的文化内涵,又有明显区分的建筑空间入手,从空间意识这一角度分析中日两国住居文化中内外有别的文化特质。笔者认为尽管中日两国在住居文化中所表现的区分点不同,但都体现了两国所共有的东方文化色彩——内外有别的空间意识。
关键词:玄关;院子;内外有别;空间意识
空间意识是一个关于存在感的概念,它能折射出人类精神结构中的感受和想象。在住居文化中,空间意识不仅是建筑师所拥有的对建筑空间的设计与安排,还包含着设计及居住者对空间及其内容的心理感受。
一般民居概念中的“内外之别”是由建筑在边界线上的“门”来界定的,是意味着与外界隔离开的门,而非实体建筑物中任意的一扇门。中日两国隔海相望,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历史,两国同属东方的“综合思维模式”,[1]反映在住居文化中表现为一个共同的心理感受,那就是“内外有别”的观念蕴含在其对于住居文化的空间意识之中,但两国传统民居中的分界线并非一致。日本民居的分界线指的是总称为“出入口”的“玄关”,位置在房门前后的一块地,该处一般要比屋内低出十公分左右。中国广大地区的传统住宅是以四合院为典型代表的院落式住居,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所以包围着居住房屋的“院子”是整个住居与外界的分界线,“院门”便是分界线上具有标志性的一点。
1 从玄关看日本住居文化中的空间意识
1.1 玄关的语源及由来
谈到日本式建筑必触及玄关,所以很多人认为玄关是日本文化中的固有成分。
其实玄关一词原本来源于中国《老子》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①其“玄”字的意义众说纷纭,有“幽暗”“深远”“不测”“无形”等多解,如唐玄宗解为:“玄,深妙也”;[2]朱熹解为:“玄,只是深远而至于黑窣窣地处,那便是众妙所在”。[3]由此可见,“玄关”的概念源于中国古老文化,其原为佛教用语,指的是禅宗寺庙的入口处,即进入玄妙之道的关口。随着日本禅宗的兴起,禅宗寺庙的建筑模式势必对日本住居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玄关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进入日本民居的建筑模式之中。在17世纪左右,江户时代的武士们开始在宅邸的进门处建造一个带有“式台”的空间,以象征其有别于其他三个“农、工、商”等级的地位,并将其称为“玄关”,后来一些富商的住宅中也开始建造玄关,渐渐地玄关便普及到一般民居。
1.2 玄关在日本传统住居中的特殊作用
日本人非常注重“玄关”的布置,留心把它搞得整洁明亮,常常还要布置插花、画轴等,以求体现房屋主人的审美情趣,这块地方在整个房屋格局上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地位,既不属于房屋的“内”,也不属于“外”,而是“内”与“外”的中间地带,被认为是家居中格调最高的“神圣场所”,可以说是每个家庭的脸面,在日本的住居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家人的间接交流场所。玄关是整个房屋的出入口,是出入房间的必经之道。随着经济的发展,居住环境的改善,家人都有其各自的私密空间,而玄关是任何人都必须利用的空间,每天至少要出入两次以上,这里就成为家里人交流、表达彼此关心的场所。
日本人有进屋脱鞋的习惯,并且要将脱下的鞋整齐地摆放在玄关,这样回到家里的人从摆放的鞋就可了解“目前,家里有几个人”,甚至细心一点的话,还可根据摆放鞋的状态了解家人当天的行踪和心情,如妈妈的高跟鞋说明妈妈曾经外出会友,哥哥沾满泥土的旅游鞋说明他可能和朋友去郊游、登山了等等,这种交流虽然是间接的,但是对于家里人的情感的交流确是重要的。
(2)简单待客场所。从日本的住居文化史看,江户时代以后的日本普通农家,一进玄关就是“土间”,②这里往往作为炉灶或水池用地,冬季也成为干简单农活的地方,附近的邻里顺路窜门儿或是投递员等投送信件、物品,一般就在此处简单寒暄、办事,只有正式拜访或是重要的贵客,才会被迎进主人正式的起居空间,给与其“内”的接待礼仪,这时的玄关是连接“内”与“外”的特殊境地,是简单的社交场所。直到今天,这种习惯还保留在日本的传统住居之中,新搬家的人拜访左邻右舍,“岁暮”“暑中”的问候等都还在玄关进行。
1.3 玄关所反映出的“内”与“外”的空间意识
进屋脱鞋虽然是日本千百年以来的生活习惯使然,是有利于健康,符合其气候特点的生活习性,但是从精神层面分析,进屋脱鞋又是一种意识转换。日本人的空间意识认为外面的世界与自己所生活的家是完全不同的居住空间,是分属不同的社会文化圈,而玄关正是由“内”而“外”,由“外”入“内”的特殊分界区域,这里为房屋主人提供了一个回旋的余地,在此判断是否请客人进屋,即来访之人能否屬于“内”之人,能否可以列入“内”的行列。
日本是一个“内外有别”的社会,这种观念表现在日本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日本的住居本身就意味着“没有隔阂的整体”,尽管住居内部也有“襖、障子(拉门)”等相隔,但是相对于房屋外侧坚固的墙壁,其性质是柔软的、可变的。然而,玄关是这种柔软的、可变的内部空间的终结点,出去玄关就是完全外部的世界,是适用完全不同与分界线内的“家”的生活准则及社会准则,日本人赋予了玄关以特别的精神和机能。
2 从“四合院”看中国人的空间意识
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标准的四合院应该是一座坐北面南的平房院落,院门并不开在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而是开在院落的东南角或西北角,四面的房子和门都朝向院内,院内南房、北房、东西厢房相围而成为一个大大院落。这种四合院除大门与外界相通之外,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即使开窗户也只有南房为了采光,在南墙上离地很高的地方开一个小窗户。因此,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
四合院从外面看,它四面都是墙,只有一个院门通向外界,两扇大门平时还关闭着,一对门钹仿佛告诫人们不可擅自闯入。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全家几代人住在院子四周的房子里,既被小院隔开,又被小院连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关上院子的大门,既与世人无争,又不受外界干扰,幼尊老,老爱幼,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四合院的神髓就在于一个“合”字,将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合”在一起。在这个小院里,孩子们追逐玩耍,老年人种花养鸟,青年人读书看报,妇女们聊天、做家事,各得其所,各有其乐。在文艺作品中,作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写实,就常看到这样的情节,如前一段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大宅门》、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等。
四合院以院墙为特殊的空间隔断,将“内”与“外”“家里人”与“外人”“贵客”与“不受欢迎之人”明显分割开来,而院门正是这分割线上的关键一点。客人来访,不论拜访居住在四合院内的任何人,都必须在大门处接受“身份认定”,一旦被认定是“不受欢迎之人”“外人”,就会被拒之门外,至少被婉转告知“主人不在,请另外择日来访”,只有被认定为“贵客”“友人”,即主人认为属于或是希望成为“家里人”“圈内之人”的客人,才会被热情地让进院内,并请进正房代之以上宾,奉茶招待。
3 现代中国住居文化中的“玄关”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使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了解决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和条件,几乎中国的每个城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旧有的四合院被拆迁,代之以高楼大厦。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告别了生活了几代的四合院、大杂院,搬进了楼房,过去的那种亲密无间的院落空间消失了,各自拥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家”,中国人的空间意识由过去的“院落”缩小到“家庭”。
同时,经济发展又带动了中国人对家居装修的高涨热情,国人对家的要求由过去的挡风遮雨上升到舒适、典雅,甚至富丽堂皇。在这一过程中,“玄关”一词悄然进入中国人的装修理念之中,并成为一种时尚。
在现代家居中,玄关的设计与装修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要求在玄关的设计中,既要表现出居室整体风格,又要兼顾展示、更衣、引导、分隔空间等实用功能。玄关作为居室的第一通道,往往是居室设计的关键,也最能体现主人品味的设计细节。
日本文化之源在中国。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对周围的地区和人民发生着或深或浅的影响,内藤湖南就曾经说过:“日本文化の根源を知るには、中国文化を理解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欲了解日本文化之根,则必须理解中国文化)”,这种文化的影响,也明显表现在两国的住居文化中对内外有别的空间意识上。
注释:①见《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②“土间”是在住宅内以泥地面作为地面的地方。即没有铺地板的泥地面。
参考文献:
[1] 季羡林.禅与文化[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341.
[2]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M].扬州古籍出版社,2004.
[3] 朱熹.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86.
[4] 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6-70.
[5] 季羡林.禅与文化[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21-134.
[6] 马凤鸣.现代日本人的風俗习惯[M].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70-76.
[7] 任军.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庭院[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8] 山口瞳.礼儀作法入門[M].日本:新潮文庫,2002:25-28.
[9] 柳田國男.民俗学辞典(第35版)[M].日本:東京堂出版社,1969.
作者简介:张春梅(1975—),辽宁沈阳人,研究生,大连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日本社会文化。
喜君(1981—),吉林吉林人,研究生,大连民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社会文化。
秦颖(1967—),女,吉林长春人,研究生,大连民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社会生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