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设计现状、动因及改善路径
2016-10-20尹丽
摘 要: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村與城、新与旧的文化冲突现象,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新型城镇转型升级和特色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就当前城镇景观设计现状来看,部分乡村景观日益衰退;选材跟风;设计形式流于表面。如何改善这些现状,建设出符合各地特色的“新型城镇”,根据当前乡村景观设计的现状和动因,提出遵从自然原则、培养本土设计师;理性选择材料、保护传统风貌的改善路径。
关键词:乡村景观;设计;新型城镇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对“新房子、新道路、新镇容”的快速发展,乡村景观将面对结构整合。在这场建设热潮中,乡村景观建设受到重视,马头墙风格小区、郊野公园、农业观光园不断崛起,但却忽视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异性、地方性特征以及作为系统所应呈现的深层内涵。这些问题制约了乡村景观特征的持续建设,并对乡村景观的精品规划设计提出了挑战。
1 相关研究
我国乡村景观研究起步较晚,大致可分为3种情况:第一,从乡村景观生态分类入手,提出景观分类应首先考虑自然生态属性和形态特征的差异,如刘黎明等的文章《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探讨》(2006);第二,从景观风貌特征出发,注重景观的视觉和直觉性,如徐珊等的文章《从感知到认知》(2013),通过文学作品、民居建筑、传统植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结归纳出北京传统乡村景观,同时通过对居民、旅游者的访谈归纳出当代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并综合二者提出了当前北京市乡村景观风貌特征营造的建议;车生泉等的文章《上海乡村景观模式调查和景观元素设计模式研究》(2013),以上海乡村环境优化为目标,通过问卷调查和典型乡镇的景观学调查,得出了上海乡村的景观意象特征、乡村景观空间类型与环境特征;第三,从农田、植被格局、美学特征出发,注重乡村景观提升和管护,如张茜的文章《乡村景观评价方法——以长沙市乔口镇为例》(2015),提炼和比较了不同乡村景观区域的特点和差异,并提出了乡村景观的提升建议。以上这些研究对我国乡村景观评价进行了探索,也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现状、动因
2.1 乡村景观衰退、缺乏地域特色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加速,乡村数量日益增多,人口规模不断增大,接踵而来的便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务农人口的减少,城镇人口的增加;农业耕种活动被非农业活动取而代之。当前新型城镇化进程深刻地改变着乡村景观风貌,甚至是照搬城市设计。受城市景观影响,由我国南方率先兴起的“抽象式景观”,随后乡村也兴起“抽象风格”,大同小异的模纹花坛,千篇一律的大草坪;毫无生气的水景和雕塑的组合,大面积的铺装;盲目追求南国风情等都成了近年乡村景观设计中的普遍现象。于是在不考虑本土气候水土条件下,开始盲目模仿西方现代景观作品,在缺乏场地、自然气候、人文风情等条件的分析考察下,只能盲目地抄袭照搬,停留在元素、符号拼凑组合的层次上。例如,整齐的树阵、大草坪、雕塑喷泉等的反复使用,设计成了在图纸上的平面拼图游戏.这种现象从售楼广告就可窥见一斑:诸如西班牙风情、巴黎豪庭、枫丹白露……从植物的选择到景观小品,材质搭配都模仿西方风格,这种表面上、形式上的西方风格在大江南北比比皆是,其结果就是造就了“千村一面”的景象。
2.2 选材跟风、缺少本土的专业乡村设计师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特征非常复杂,南方气候湿润,雨水充沛,北方气候干燥,冬冷夏热,东西部气候差异也十分明显。这对景观植物的生长和选择影响巨大。但是伴随乡村景观设计的兴起,某几种植物有如时装一样全国流行。在一些乡村的景观建设中,一些领导甚至直接指定某种景观植物,从北京盛行引种栾树、格桑、白茅开始,紧随其后的是大江南北乡村景观频现的元宝枫、乌桕。一时之间,在全国各地的乡村都可看到村口、乡间小路、行政绿地中引种被认为代表乡土气息的植物,虽然从外地引进,并且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维护,但乡村景观效果却大打折扣。当然,史无前例的快速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设施、生活条件。但是,不可否认,由于缺少本土的专业乡村景观设计师,多数乡村景观设计都是由具有丰富的城市景观设计师担任,这类设计师缺少专门的乡村景观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当地的设计现状更是知之甚少,这也造成了多数乡村景观材料不接地气,缺乏地域特色。
2.3 设计形式流于表面、受外来文化冲击
景观设计学的核心在于人,从人的功能需求出发,以协调人居环境与自然的关系为目标。但纵观近年的乡村景观设计作品,刻意追求形式主义、视觉艺术,忽略了村民的真正功能需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乡村景观设计实践作品被人们所接触,但很多时候人们不去解读这些优秀作品的设计背景,蕴含的理念与内涵,只看到作品表面的“形式”。例如,安徽宏村,由于该村落地处黟县东北部,整个村落依山傍水,背靠青山为屏,又恰好挡住北风。距今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村内民居更是水系环绕。和谐安逸的村落,配合水的灵动,使徽派建筑富有无与伦比的魅力。自新型城镇化开始,徽派建筑便广为盛行,无论北方的新农村,还是江苏的美丽乡村(图1),随处可见徽派民居,设计者对这些徽派民居、绕村水系一致看齐,刻意追求这种古村美,造成了片面重视景观设计形式,却对景观设计对象的功能需求不闻不问,脱离了景观设计的根本诉求。
2.4 发展迅速、缺乏整体设计思路
乡村景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同时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不可否认,新型城镇化中的民居、尺度、植被等都在发生变化,而这些因素都离不开对乡村景观要素的把握。
当前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如火如荼,学者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也越来越关注,但目前对乡村景观的研究多集中在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上,如传统民居、聚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缺少基于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当前生活需求之下的整体景观设计思路。究竟该如何表达当前的乡村景观呢?
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景观设计目标
新型城鎮化进程中,乡村景观总的目标是:在当下城镇化与逐步现代化的过程中,又能够保证常态下的农业生产。除此以外,还要以保护乡村生态与文化景观为原则,来实现乡村景观的优化与提升。整体而言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兼顾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三个方面的共赢,提升与优化乡村景观的潜力与恢复力。
4 针对当下乡村景观设计现状提出的改善路径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改善有赖于乡村景观设计师与乡村景观管理者2条路径共同实现。乡村景观设计师路径主要适用于乡村景观设计思路与方案设计层面。乡村景观管理者路径主要针对乡村自然景观保护与修复、新型乡村生活、居住景观管理与重建(图2)。
4.1 遵从自然原则、培养本土设计师
就设计而言,景观设计活动是对一个具体场地解读的过程,任何场地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环境,对场地的理解要从场地的现状开始,从场地的自然环境入手,考察周边环境、气候,具体的地形及自然景观要素等,这既是尊重当地文化的物质条件和重要因素,又是设计的现实基础。
自古以来,景观设计讲求因地制宜、天人合一,既是各地人们建造自己的生活环境所遵循的普遍原则之一,也是产生各具特色景观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为与设计对象的地理及气候、自然环境结构、景观资源等相适应。例如,南方乡村景观的俊秀朴素、细腻轻盈,北方乡村景观的粗犷磅礴、开旷厚重。赖特的有机建筑论认为“建筑是土生土长的”,景观也一样,从整个角度来考虑,就需要有计划地培养本土乡村景观设计师。
4.2 就地取材、尊重地域文化
传统景观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以尽可能少的加工,充分发挥地方材料的优势,使景观与周围环境共存互融。本土材料取自于天然,可以减少加工、运输、人工维护的成本,大大降低了自然环境污染,起到降低城市景观建设成本的作用。这对于我国建设节约型的新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故山多、石多、木多,因此,桂林乡村景观多用木、石为材,石条、石板、原木也就成了道路、房屋、桥梁的原料。这些石板路、木屋、风雨桥随着时间的流逝,形成了乡村独有的传统景观。不可否认,乡村景观设计只有就地取材,才能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乡村景观风貌。
4.3 适度保护乡村地域文化、整体设计方法
乡村景观的营建整体方法从本质上说是学习传统乡村景观的精神的根基,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将自然生境、居住生活、经济生产进行整体考虑,从而实现三者的动态平衡与协调,最终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借助于系统原理的思想以及对传统与现行营建方法的比较分析,我们提出营建整体方法是一个方法体系,包括内容、过程、格局、利益四部分。指向营建内容的系统性、营建过程的控制性、景观格局的生态性、利益主体的共生性。其中内容的系统性营建属于思路性方法,过程的控制性与格局的生态性属于技术性方法,利益的共生性思考属于思路性,同时也属于技术性方法。
基于此,整合自然环境、经济生产、居住生活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探讨乡村景观整体营建的模式、策略、方法,对于当下量大面广的乡村乃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5 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同化或西化,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乡村景观模式化、形式化、趋同化现象也日渐突出,乡村景观设计盲目追求城市景观的高科技、新材料、新技术,归根结底是忽略了设计对象的文化特点、环境现状、民众需求,忽视了文化背景的差异。要想从根本上摆脱目前的状况,我们就应该积极面对乡村不同的文化特点、尊重自然、理性选择材料、满足设计需求,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创造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景观的路径。
作为一位环境艺术设计师和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乡村景观设计的现状和未来一直是笔者长期关注的问题,在文章中,主要研究了乡村景观设计的现状、动因;改善乡村景观设计的路径,这权且为未来的深入分析、研究提供一个参考。
参考文献:
[1] 徐姗,黄彪,刘晓明,等.从感知到认知 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探[J]. 风景园林,2013(4):73-80.
[2] 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 中国园林,2003(1):56-59.
[3] 车生泉,杨知洁,倪静雪.上海乡村景观模式调查和景观元素设计模式研究[J]. 中国园林,2008(1):21-25.
[4] 鲍梓婷,周剑云.当代乡村景观衰退的现象、动因及应对策略[J]. 城市规划,2014(10):75-77.
[5] 陈英瑾.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与规划[D]. 清华大学,2012.
[6] 吕阳.豫南地域文化背景下信阳传统村镇聚落空间模式研究[D]. 郑州大学,2015.
[7] 尹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信阳乡土景观营建[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7):75-77.
作者简介:尹丽(1985—),女,硕士,信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景观艺术设计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