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舞蹈活的生命
2016-10-20汪源
摘 要:舞蹈艺术离不开表演。演员在表演二度创造中熟练掌握舞蹈动作造型技巧的同时,要综合音乐、文学、美术等的思想为可视可感的舞蹈形象。在学习表演的过程中,演员要深入探究作品的艺术内涵,尽可能和编导达到“思维同步”的默契境界,挖掘编导在创作中的积极因素,将创作精华鲜明突出地体现在舞蹈二度创造中。演员要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保持自己的艺术个性和表演风格。
关键词:舞蹈;二度创造
舞蹈是用肢体表演的形式把作品具象化,真实直观地传达艺术的内涵,从而实现舞蹈作品的审美价值的一门表演艺术。舞蹈以人体动作为艺术材料,它有别于其他表演艺术。如果舞蹈离开表演,欣赏者是不可能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任何舞蹈审美体验的。历史上一些舞蹈家将舞蹈以舞谱的形式记录下来,变舞蹈为文字符号,希望将舞蹈传承下去。这些文字符号并不是血肉鲜活的舞蹈,要赋予舞蹈作品以生命要依赖于舞蹈表演,否则舞蹈作品永远只能以舞谱的形式存在。可见,舞蹈艺术离不开表演。
舞蹈表演具有独立品格,是舞蹈作品的二度创造,它建立在一度创作即舞蹈作品基础之上。演员在进行舞蹈表演时,首先要准确地分析和诠释作品,并以此为表演依据。作品通过舞者的表演创作被赋予活的生命。在编导创作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与他们的生动舞蹈思想有一定的距离,要拉近这种距离,展现舞蹈构思。这一切有赖于舞者以其掌握的舞蹈动作造型和技巧能力,综合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变为可视可感的舞蹈形象,这正是舞蹈演员的再创造。
在舞蹈表演教学的研究中,笔者发现演员在舞蹈表演实践中作为主体受到作品的制约,既是编导构思的思想的被动实现者,又具有再创造的主观能动性。如何能真正意义上使舞蹈作品的思想内容变为可视可感的舞蹈形象,通过表演创作赋予舞蹈活的生命呢?这是舞蹈表演教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一名出色的演员进行舞蹈表演二度创造时,首先要深入探究舞蹈作品的艺术内涵,其次要挖掘编导创作中的积极因素,找寻艺术中的自己。这样在表演时可将作品中的创作精华体现得更为鲜明和突出,甚至超出编导的预想。
1 忠于原作,理解自己的艺术
任何一部舞蹈作品都有它的历史时代背景和风格范畴,在体裁形式与表现内涵上也都有其各自的规定性。作为演员充分了解作品的历史时代背景与风格范畴,切实把握作品形式与表现内涵的规定性,是进行舞蹈二度创作的基础。
舞蹈作品中的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是编导创作意图的直接记录,创作过程中编导倾尽于在舞蹈中尽可能详尽的阐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因此对于编导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舞蹈演员要进行认真揣摩练习,追求舞蹈表演的真实性,认真对待编导编创的所有舞蹈动作。这对于获得真实性的舞蹈表演至关重要。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胜利与和平》文艺晚会中舞蹈《南京·永不忘却》令观众记忆犹新。编导融舞蹈和肢体戏剧为一体,创作出简洁而极富情感张力的动作与调度。希望演员以最凝练动情的肢体语言进行默剧表演,让观众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作品中母亲的扮演者是舞蹈家山翀,她领会编导的意图,并反复揣摩练习力求达到表演的真实性。在作品中她怀抱逝去生命的孩子,几乎没有多余的舞蹈动作,只是弯曲身躯仰天无声地呐喊,愤恨地跺足。悲怆的脸上没有眼泪,弓起的身体蓄满了愤怒。在表演中动作简练准确,凝聚情感与精气神,把中国妇孺饱受战争摧残的凄惨悲壮形象表现的淋漓精致,整部作品体现出史诗性的艺术风格。
在舞蹈創作阶段,演员要融入编导创作中去,了解编导的创作意图,与编导思维同步,这样演员和编导便可达到一定的默契,共同感受角色的情感和命运,为演员的二度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塑造的角色更加完美。例如,著名舞蹈家刘敏在谈到自己在舞台上塑造王昭君形象时,编导给了她许多启发和帮助。《昭君出塞》是中国当代古典舞作品,是根据汉代王昭君为国远嫁匈奴的真实故事创作而成的。刘敏遵循编导要求,拜师学习水袖,阅读大量历史文献。从而让她对这一角色有了深入的认识,在脑海中有了鲜活的形象。在排练和演出时,进入和融入角色便非常自然。深刻细腻地刻画出王昭君复杂的心境和丰富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王昭君为求兴国安邦忍辱负重的献身精神,展现了她卓越不凡的胸襟气质和深明大义的思想情操。
2 艺术风格的创造
如何在舞蹈表演中形成自己的成熟艺术风格。首先,需要长期坚持舞台艺术实践,在艺术实践中演员深入理解作品,从而掌握舞蹈形象的气质、动作、情感等风格特点。其次是演员自身消化作品风格后的再创造,在艺术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艺术性格、表演风格。同样的舞蹈形象会有不一样的表演风格,不同的演员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表现方式。舞蹈表演必须能够体现出表演者独特的创作性。如果舞蹈演员机械地照搬原创表演,不但不能真正完成舞蹈表演,反而会降低舞蹈表演的价值和意义。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攀升。通过制造机器人或电脑动漫就能进行舞蹈表演活动。不论怎样由人类表演的舞蹈,仍然是人们钟爱的艺术形式。这是艺术个性再创造的具体体现。艺术个性是表演风格的核心,作为演员始终要坚守信念保持自己的艺术个性,不能盲目混从。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教师教学常有传达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东西,这正是舞蹈动作韵律的画龙点睛之处。在学习的过程中,舞蹈演员要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把握舞蹈动作中这种微妙的分寸,通过自己的方式体会作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能简单地重复模仿,而是要把学习的内容存入大脑,在正确记忆中反复练习,在练习中要坚持最初的创作热情,不能懈怠。与此同时,演员在训练中要体会动作之间的风格韵律,形成举手投足间的下意识动作状态从而自由支配浑身肌肉和表情的艺术表现力。这正是塑造一个完美舞蹈艺术形象难以言表的细致感觉。当演员的这种感觉从心田里渗入肢体时,这才是演员形成完整的表演舞蹈形象,从而富有艺术魅力,将此感觉传达给观众。
文艺批评家谢洛夫曾说,演员艺术的最高成就是“所表达的一切都是作者所想的,演员所说的一切好像是即兴言语,所有这些思想感情都是他一瞬间的举手投足出现出来的。演员的演技完全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并且补充了新的诗意,这样,体现的思想可能在创作戏剧时都没有这样完美”。[1]由此可见,这是表演艺术的共同规律。总之,舞蹈表演的二度创造,赋予舞蹈作品新的生命,它不仅要忠实再现原作,而且可以通过演员的创造,补充丰富原作,甚至超出编导的预想,使舞蹈作品焕发新的光彩,这正是舞蹈表演作为第二度创造的本质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论音乐表演艺术(译文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1959:194.
作者简介:汪源,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