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苏南地方戏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分析
2016-10-20郭炎孙
摘 要:我国有着悠久的戏曲历史和极其丰富的戏曲文化。其中,地方戏曲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戏曲古往今来都是传承传统文化、丰富民众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苏南地区戏曲文化丰富,锡剧、苏剧等多种戏曲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江南水乡独特的韵味,极具艺术审美性。但在生活节奏日渐加快的今天,由于现代艺术、流行文化的冲击,苏南地区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苏南地方戏曲急需“抢救”。本文以苏剧、锡剧为例,提出了一些传承、发展苏南地方戏曲文化的建议,以期促进苏南地方戏曲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苏南地区;地方戏曲文化;传承;发展
0 前言
地方戏曲,指的是在某一地区流行,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凝结着当地的民风习俗,深受当地民众喜爱,是我国非物质文化异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之间方言、习俗有很大差异性,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苏南地区的锡剧、苏剧是不可忽视的两种。但当前,流行文化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对锡剧、苏剧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冲击,加上传统艺术低迷这一大因素的影响,苏南地区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举步维艰。因此,为了使苏南地区地方戏曲得到有效传承与发展,需要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的措施,将苏南地区地方戏曲这一宝贵的文化传承下去,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1 锡剧的传承与发展
1.1 锡剧的发展历史
锡剧即常锡剧,道光年间开始在无锡农村流行,最初的名字为滩簧,其发地为无锡的羊尖、严家桥一带的农村,通过山歌小调演变而来,由民间集体进行创作。民国初年,锡剧开始进入城市,以合班演出的形式出现,曾改名为“常锡文戏”,1952年被定名为“常锡剧”,1954年被定名为“锡剧”。总的来说,锡剧的发展曾经经历了滩簧、文戏、锡剧三个时期。滩簧是锡剧的孕育期,曾经历过查禁,发展比较缓慢,但还是延续了百余年,这一时期演唱锡剧的人员主要为农民与手工业者,演唱的民歌小调故事性还不够突出,说唱性较为明显;文戏是锡剧的发展期,这一时期的锡剧发展较为迅速,从对子戏走向了本头戏和连台戏,出现了职业化的戏班,并对一些唱腔进行了发展和引进,建立起了双声腔的音乐机制,为锡剧剧场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锡剧时期为锡剧的成熟期,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的文化方针引导下,锡剧得到了大力地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诸如《珍珠塔》《红色的种子》《拔兰花》等优秀戏曲,和一大批优秀锡剧表演艺术家,如王彬彬、梅兰珍、沈佩华等。锡剧虽然较为年轻,但在发展过程中却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经历了种种磨难,却仍然顽强发展。在不断的发展中,锡剧影响力日渐扩大,成立了30多个专业锡剧团,曾经成為当时的一种主流艺术。2008年,锡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可谓“实至名归”,这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江南韵味浓郁、艺术魅力独特的剧种,得到了大力的保护与弘扬。
1.2 锡剧传承、发展中存在的危机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戏曲逐渐被电影、电视、网络等取代。作为一种戏剧艺术,锡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人们的冷落,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1]在一定程度上,锡剧与整个锡剧艺术的衰微正在同步进行,这不但是一种时代潮流,更是是艺术内容、形式、传播方式的一次变革。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锡剧不对自己的进行准确的定位,找到新的发展、传播方向,则存在消亡的危险。具体来说,导致锡剧传承与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锡剧属于舞台艺术的一种,传播具有很大的限制性,通常只能在剧场、舞台上传播,不像电影、电视剧艺术那样能够无限传播,导致锡剧的“受众”范围难以扩大。第二,锡剧属于非物质文化的一种,时代气息不够浓烈,很难将年轻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传承与发展有一定难度。第三,相较于京剧与越剧,锡剧的流派、剧目、名角都不够突出。迄今为止,除去《双推磨》《珍珠塔》外,难以找出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的剧目。总之,锡剧虽然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但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的挑战较为严峻,我们需要重新对锡剧的历史文化价值、独特的艺术魅力进行审视,对锡剧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认识,然后积极采取措施,使锡剧能够振兴、繁荣。
1.3 传承、发展锡剧的措施
(1)注重原创剧目的创作。任何一个剧种发展与生存,都离不开原创剧目。当年,《十五贯》这一原创剧目的出现“救活”了昆曲,正体现了这一点。当前,想要实现锡剧的振兴与发展,就需要从剧目的创作入手。纵观锡剧的发展历程,只有寥寥几个剧目是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因此,锡剧原创剧目的创作迫在眉睫。对于这一点近些年来,常州锡剧团积极进行了探索与积累,创作出《老铳》《天涯歌女》等优秀剧目,前者将锡剧着重表现才子佳人的模式打破,开辟了一条锡剧对人性进行探索和挖掘的道路,后者将锡剧与其他戏剧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还融入了交响乐,对锡剧剧目创新道路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此外,锡剧还应该注重精品剧目的创作,在对传统优秀剧目进行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锡剧剧目,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扩大锡剧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同时,锡剧创作者应该注重现实主义的应用,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积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创作素材,创作出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引发人们共鸣,进而促进锡剧的发展。
(2)注重戏曲人才的培养。与其他戏曲一样,锡剧的兴衰与戏曲人才有紧密的联系。在当前,锡剧人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需要加大锡剧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方面,需要实行“以老带新”的人才培养方法。解放之后,大部分锡剧从业者都到专业学校进行了培训和训练,留下了一批老一辈锡剧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受过专业教师的指导,有明确的学派及师门,具有较高的锡剧水平与艺术修养。在培养锡剧人才时,可让年轻一代的锡剧演员拜老艺术家为师,学习专业的锡剧知识、表演技巧等。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当地艺术院校的作用,将其作为培养锡剧人才的一个主要阵地。设立锡剧专业,开设更多关于锡剧的课程,并加大对这些艺术院校的扶持力度,培养出一批合格的锡剧人才,进而为锡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注重锡剧保护与传播。锡剧的艺术流派、唱腔均具有多样性,风格较为繁复,传承与发展主要是以剧艺术家的口传身授的方式,难以实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因此,需要对现存锡剧表演艺术家流派的唱腔进行抢救、整理和保存,可将某些唱腔制作成DVD,对锡剧进行有效保护。此外,在新媒体时代,想要扩大锡剧的传播范围,使锡剧的影响力得以提升,就需要不断拓宽锡剧的传播渠道。首先,增加锡剧在广播、电视中的播放数量与次数,策划、制作出一些关于锡剧欣赏或者娱乐性的节目,以锡剧为题材对电视剧进行拍摄,让更多人认识锡剧。其次,充分注重群众性社团影响力的发挥,选派优秀的锡剧艺术家到社团担任顾问,对锡剧创作、表演等进行指导,扩大锡剧对群众的影响范围。最后,加强对本科、大专等院校和中小学锡剧兴趣班的指导力度,加深各层次学生对锡剧的认识,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喜欢锡剧。
(4)适当加大政策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锡剧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苏南地区相关地方政府应该对国家、省级、市级关于艺术剧团传承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进行落实。应以国家文艺表演院团的相关标准为依据,对市级锡剧院办公环境作改造,对市演艺剧场进行改建,为锡剧的表演提供更大的舞台。此外,苏南地区相关地方政府还应该建立相应的锡剧创作、演出补贴制度,对锡剧剧目的创作、惠民演出、工艺演出等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与补贴,保证锡剧创作与演出顺利进行。支持锡剧走出无锡、常州,走出苏南地区,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扩大锡剧的传播范围。如果锡剧团需要到外地、海外等进行演出,或者参与较大的文化活动,则地方政府应该施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苏南地区的文化馆应该开设锡剧培训班,举办锡剧演出活动,让更多的人接触锡剧;地方教育部门则应该注重锡剧普及教育活动的开展,把锡剧欣赏、演唱课程开设到中小学校中,以扩大锡剧在年轻一代学生中的影响力。
2 苏剧的传承与发展
2.1 苏剧的发展历史
迄今为止,苏剧已有三百余年历史,起源于苏州,语言主体为苏州话,其前身是苏滩,实际上是花鼓滩簧、南词、昆曲的合流。苏滩于乾隆年间在江浙一带盛行,并流传到了江西、福建等地区,在同治时期,苏滩流传到上海,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影响力曾盛极一时,有郭瑛、胡兰英等苏滩演员曾到上海电视台演出,深受百姓喜爱。1935年,上海成立了“苏滩歌剧研究会”,随后,苏滩这一坐唱形式逐渐加上了舞台艺术与身段,1941年,朱国梁这一苏滩艺术家创建了“国风新型苏剧团”,这是第一个苏剧团,为苏剧开了先河。[2]历经多年的发展与创作,苏剧在音乐、文学、表演身段、戏曲舞美各方面均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昆曲的影响,蕴含着江南水乡雅致的韵味,又是较为规范的舞台表演。
2.2 苏剧传承、发展中存在的危机
历经多年的发展,苏剧应用继、承、弘、扬几个字来对继承人进行命名,充分体现出了继承、传播苏剧的立意。30年代是苏剧繁荣的时代,很多苏剧艺术家不断对苏剧进行整理、改编与创作,演员的演出水平不断提升,苏剧一直在舞台上活跃着。但到了80年代中期之后,受到高科技发展的影响,苏剧逐渐被淡忘,苏剧专业创作者、演员日渐减少,苏剧的发展出现了危机。究其原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继承人才不足。目前,苏剧剧目缺乏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为创作人才不足,纵观苏剧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苏剧剧目创作人才、演员的流失现象。80年代初期,苏剧还有一支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队伍,上演了很多经典的苏剧剧目,但在80年代后,苏创作及演出人员大幅度减少,苏剧继承人也不断减少,苏剧的长久發展与传承受到了威胁。第二,特色性的剧目缺乏。在很大程度上,苏剧过多地依赖昆曲,导致苏剧团建立后,苏剧在剧目方面难以实现自给自足,缺乏特色的剧目,从而难以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第三,缺乏完善的保护措施。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对苏剧进行传承、保护与发展势在必行,但在目前,苏剧的保护措施不够完善,相关地方政府在保护苏剧的政策、资金支持上不到位,给苏剧的传播造成了阻碍。此外,以前苏剧有专门的“根据地”,即活动场所,有定期的演出时间和固定的演出产生,但在现阶段,仅有寥寥几人会到苏州市锡剧团进行苏剧的演出活动,给苏剧的发展、传承带来一定影响。
2.3 传承、发展苏剧的措施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近观苏剧生存状况,苏剧几乎已经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中,传承与发展前景令人忧心,作为苏南地区地方性戏曲的一种,苏剧集中体现了苏南地区的风俗文化与精神文明。因此,苏南地区相关政府应该适当加大对苏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方面,提高对苏剧的重视程度,认识到苏剧发展在文化传承、文化繁荣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对各项苏剧活动的开展予以支持,为苏剧发展创作良性循环的政策环境,从而为苏剧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相关地方政府应该适当加大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对于苏剧的相关继承人,应该对其进行资金补贴,以鼓励他们参与到苏剧剧目创作、演出活动中,并建设苏剧活动场所,使苏剧剧目创作、演出活动等更好地开展。[3]与此同时,相关地方政府应该注重教育部门教育职能的发挥,让苏剧走进本科院校、职业院校、中小学校、校外兴趣班等,并选派专业的苏剧人才到这些地方进行指导,以促进苏剧的传承与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首先,充分应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对苏剧进行宣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相关苏剧团到公共场所进行演出,唤起人们对苏剧的记忆,让更多群众认识、了解苏剧。对于省外、甚至国外的苏剧演出项目,当地政府应该给予充分重视,并大力进行支持,使苏剧的传播范围得以拓宽。其次,效仿昆剧做法,开展“苏剧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在相关院校中演出苏剧,对苏剧艺术进行宣传,以培养苏剧观众。
(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当前,苏剧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困境,苏剧想要振兴、繁荣,就要解决先“人才断层”的问题,对苏剧人才进行挖掘与培养,组建一支优秀的苏剧表演艺术团队。虽然苏剧曾经有继、承、弘、扬四辈演员,这些演员可以兼演苏剧与昆曲,但目前,大多演员已经年过花甲,所以对苏剧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迫在眉睫。因此,相关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继承人的作用,鼓励继承人将其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的演员,使苏剧艺术得到传承,进而增加苏剧演出,让广大群众受到苏剧艺术魅力的感受,喜欢、接受苏剧,实现苏剧的振兴与持续发展。
(4)加大保护力度。目前,人们对苏剧原汁原味的唱腔认识不到位,相关苏剧保护部门应该,对老艺人手上、流传于民间的苏剧资料及艺术等进行收集。例如,到基层走访、调查,收集民间的苏剧演出剧本、剧目曲谱等珍贵资源,并将这些资源编辑成书籍、制作成录音带和光盘等,也可以融入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资料,便于苏剧的保存与传播,进而扩大苏剧的影响力与传播范围。
3 结束语
苏南地区戏曲历史悠久,戏曲文化丰富,包含苏剧、锡剧、昆曲等多种戏曲,在传承苏南地区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当地民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现代艺术日渐发展,流行文化影响范围日渐扩大,对地方戏曲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冲击,苏南地区的地方戏曲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对苏南地区地方戏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及时实施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加大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承、保护力度,注重戏曲文化的创新,使地方戏曲文化永葆生机,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季国平.开展中国戏曲现代戏创作研究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J].艺术百家,2015(5):14-15.
[2] 张世成.从戏曲音乐的角度看戏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16(6):118-119.
[3] 王亚宁.关于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J].速读(中),2015(11):325.
作者简介:郭炎孙(1994—),男,江苏丹阳人,在校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