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黑疫并发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6-10-20尚宗民
尚宗民
摘要 介绍了羊黑疫并发羊肝片吸虫病的病原及致病机理,分析了流行特点与临床症状,并为羊养殖户及相关人员提出具体诊断和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羊黑疫并发羊肝片吸虫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5-0296-02
羊黑疫并发羊肝片吸虫病在羊养殖过程中时常遇到,特别是潮湿低洼沼泽地区,2种病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肝片吸虫的幼虫对肝脏的损伤,使羊黑疫的感染风险增高,疾病损伤程度加重,发病急,临床症状不甚明显,内脏以肝脏实质性坏死为特征,但该病原在有氧条件下极难培养,经常给羊养殖户防治该病造成困难。在诊断上必须以2种病原的检出作为诊断依据,防治上必须消灭病原、健康羊接种疫苗与驱虫,结合饲养管理综合防治才能见成效。
1 病原
1.1 B型诺维氏梭菌
B型诺维氏梭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粗大厌氧性细菌,B型诺维氏梭菌95 ℃ 15 min仍然存活,105~120 ℃ 5~6 min可灭活,5%苯酚、1%福尔马林和次氯酸盐能迅速杀灭其芽孢。
1.2 肝片吸虫
扁平叶状,体表有很多小刺,体长2.0~3.5 cm、宽0.5~1.3 cm,虫体前段为圆锥状头锥,头锥前部有口吸盘,头锥向下扩展变宽形成肩状,肩后逐渐变窄,肩部水平线有腹吸盘。从肝脏中取出的新鲜虫体为棕红色,福尔马林固定后呈灰白色。虫卵为黄褐色椭圆形,120~150 μm,宽63~90 μm,外观前窄后钝,前端有不明显卵盖。
肝片吸蟲的抵抗力与外界环境条件有关,虫卵在12 ℃时停止发育,2~4 ℃下18个月后仍有60%孵化率,结冰后迅速死亡;不耐高温和干燥,40~50 ℃或干燥条件下不到10 min就死亡;潮湿环境下虫卵能存活8个月以上,在椎实螺体内存活时间会延长。
2 致病机理
B型诺维氏梭菌的芽孢普遍附着于牧草和饲料上,随羊只饮食通过肠道进入肝脏潜伏下来不发病,当有肝片吸虫感染致使肝脏受损时,B型诺威氏梭菌大量繁殖感染,在体内产生大量毒素造成毒血症而发病;肝片吸虫幼虫在肝脏中移行形成机械性损伤肝脏的同时,释放各种毒素,溶血和造成肝脏炎症以及神经症状[1-2]。
3 传染来源
受B型诺维氏梭菌和肝片吸虫虫卵污染的土壤、牧草、饲料、饮水等都是半黑疫并发羊肝片吸虫病的传染来源。
4 流行特点
4.1 羊黑疫
多发于每年秋末,多发于南方潮湿低洼沼泽地区;周岁羊多发,死亡率高,老龄羊和羔羊发病少,死亡率低,肝片吸虫是诱发羊黑疫的主要原因。
4.2 肝片吸虫病
多发于低洼潮湿多沼泽放牧地区,主要流行于春末、夏秋温暖多雨季节,多雨年份会促进流行,常造成幼羊大批死亡或严重营养不良。
5 临床症状和病变特征
5.1 临床症状
离群或站立,流涎,磨牙,贫血,黏膜苍白,眼睑、胸前腹下水肿,食欲减退,间歇性瘤胃臌胀,腹泻与便秘交替进行,平时低热,肝区有压痛表现,叩诊呈浊音;发病时突然高热41 ℃以上,反刍停止,呼吸困难,卧地昏睡,几小时内突然死亡或拖延1~2 d后死亡,死亡率几乎100%。
5.2 病理变化特征
尸体迅速腐败,皮下显著充血,使羊皮外观呈暗黑色,皮下组织有透明胶样浸润;左心室内膜下常有出血点,真胃幽门黏膜和小肠充血出血;肝脏肿胀,表面有大大小小的坏死灶,并被出血性带状物包围,常能发现肝脏表面有黄绿色像虫一样弯曲的带状痕迹;胸腹腔和心包有积液。
6 疾病诊断
根据以上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特点可以作出初步诊断。另外,兽医临床上因为羊快疫、羊猝疽、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是由3种不同的梭菌引起的传染病,所以还需要与3种病相鉴别:羊快疫是腐败梭菌引起羊急性致死性疾病,也是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真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呈出血性坏死性炎症;羊猝疽是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羊急性死亡的传染病,特征是腹膜炎和溃疡性肠炎;羊肠毒血症是D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同样是发病急,病程短,特征病变是肾组织软化无弹性,俗称“软肾病”。确诊还需要下面几个步骤检出病原[3-5]。
6.1 羊黑疫病原的检出
6.1.1 B型诺维氏梭菌培养基制备和培养。培养基的配制:将含有0.1%的葡萄糖和0.1%硫乙醇酸钠的灭菌融化的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冷却到45~50 ℃,无菌加入培养基总量的5%~10%新鲜的脱纤维血,迅速摇匀,立即倒入灭菌平皿中冷凝即成。梭菌的分离和培养:将羊肝脏切块放入组织捣碎机绞碎,加入2倍量蒸馏水,加热至80 ℃保持20 min,消除不耐热细菌的污染,有利于梭菌的分离,然后无菌挑取少许划线移植于葡萄糖鲜血琼脂平面上,迅速放置在二氧化碳培养箱中25 ℃下培养1~2 d,挑取单个菌落移植于另一培养基中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中25 ℃下培养1~2 d,观察细菌菌落形态和溶血类型。
6.1.2 羊黑疫病原的鉴定。羊死亡后,迅速无菌采取羊肝脏被膜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如果有细长丝状细菌,接种豚鼠后,采取豚鼠肝脏被膜触片染色镜检,也发现大量细长丝状细菌,此为引起羊快疫的腐败梭菌;如果肝脏坏死灶边缘组织触片后,发现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的典型巨大杆菌,两端钝圆,单个或成双散在,或3~4个以短链连接的,则怀疑为产生羊黑疫的B型诺维氏梭菌;若呈单个散在的杆菌可疑为产生羊肠毒血症或羔羊痢疾的产气荚膜杆菌。
从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来鉴别:腐败梭菌菌落灰白稍隆起,边缘不整齐;B型诺维氏梭菌菌落浅薄透明;产气荚膜梭菌菌落呈灰白圆形,周边有明显锯齿状。从培养基上的溶血类型上来鉴别:腐败梭菌菌落有溶血,但没有明显溶血环;B型诺维氏梭菌菌落周围有β型溶血环;呈双溶血环的则是产气荚膜梭菌菌落。接种动物试验鉴别:死亡羊只刚剖检的病料,做成混悬液肌肉注射豚鼠,豚鼠发病死亡后剖检,可见豚鼠肌肉注射部位有出血性水肿,腹部皮下有胶冻样浸润,无色透明或呈玫瑰色,该症状极具诊断意义。毒素鉴定试验:病料中的毒素具有卵磷脂酶试验阳性特征。
6.2 肝片吸虫病原的检出
6.2.1 成虫的检出。死亡羊只剖检肝脏在胆管中可发现呈扁平叶状的成虫。
6.2.2 幼虫的检出。在肝脏表面有黄绿色像虫一样弯曲的带状痕迹,切开后触片镜检,往往能找到幼虫。
6.2.3 虫卵的检出。取粪便5 g,加蒸馏水100 mL,搅匀后用40目网筛过滤到三角瓶中静置30 min,小心倒去上清液,再加水搅匀静置30 min,反复3遍,直到上清液透明为止,吸取沉淀物涂片镜检,镜下可见长卵圆形黄褐色,大小(116~132)μm×(66~82)μm,前窄后钝,卵壳细薄透明,卵黄内有1个胚细胞和许多卵黄细胞的肝片吸虫虫卵。
7 疾病防治
7.1 预防
一是驱虫。每年冬末春初和秋末冬初各进行1次驱虫,使用三氯苯唑1 kg体重5~15 mg,各内服1次。二是粪便和内脏处理。羊圈经常清理,集中堆积发酵消灭虫卵;内脏废弃化制,禁止人畜食用。三是饮水和放牧。最好饮用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避免到低洼潮湿或沼泽地域放牧,有条件的或创造条件进行轮牧;不要更换饲料太快,少食青饲料和谷物,多食颗粒饲料。四是杀灭中间宿主。1 m2水池或沼泽用1/50 000的硫酸铜溶液5 L,牧区喷洒石灰1 000~1 500 kg/hm2,杀灭中间宿主椎实螺。
7.2 治疗
病程缓和的羊,可注射氨苄青霉素等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药物,急性病例可肌肉注射抗诺维氏梭菌血清10~80 mL。
8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2] 赫什.兽医微生物学[M].王凤阳,范泉水,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夏兆飞.兽医临床实验室检验手册[M].5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4] 陈怀涛.动物疾病诊断病理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5] 余祖功.反刍经济动物疾病诊疗与处方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