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修护视角的西安台塬地貌保护模式

2016-10-20杨萌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

杨萌

【摘要】黄土台塬是西安的特色地貌,本文从生态保护与历史传承的角度,对西安黄土台塬与城市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对台塬的保护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在保护城市生态格局和历史文脉的同时能够彰显地方特色、塑造独特风貌。

【关键词】黄土台塬;历史文化;保护

陕西自古就是生态环境优美之地,历史时期的西安更是拥有“南山北塬”、“九塬六岗”等特色自然环境和台塬地貌,这些台塬地貌是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标志,对塑造城市特色和构建生态文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解读西安台塬

1.1黄土台塬与山水格局的关系

西安古代城市的营建体现出崇尚山水文化、尊重自然环境的特点,城市建设与周边环境、地理形势紧密相关。西周时期的丰镐位于沣河两岸,隔河相对,组成双子都城;秦代咸阳城初期建于渭河以北,北山以南,后来发展至渭河以南,形成“渭水贯都,以象天汉”的格局;西汉长安位于渭河南岸、龙首塬北麓,“因天才,就地利”将北城墙曲折仿北斗七星而有“斗城”之称;隋唐长安城坐落于渭河以南,背靠龙首塬而面向秦岭,腹地辽阔、山环水抱,成为理想人居场所。

1.2黄土台塬的组成及特征

“九塬六岗”是西安自隋唐以来的自然环境特色之一,这里所说的“九塬”即指:在古代渭河冲积阶地的基础上,被风积黄土覆盖,复经晚近地质垂直断裂运动与河流切割后形成的阶梯状或台状地形,广义上仍属于渭河平原。作为西安市的一种特色地貌,为与冲积阶地相区别,人们习惯上称之为“黄土台塬”[1]。

所谓“六岗”是指从秦岭山北麓伸向渭河的六条高坡,是广义龙首塬(也称龙首山)向西发育的支脉,同样,由于秦岭与骊山两大凸起板块共同作用,“六岗”呈现南高北低、东西向梁川相间分布且东部相对较高的地理特征。六岗基本东西向贯穿了主城区,是西安地形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塬”与“六岗”共同构成了西安的黄土台塬地形地貌。

1.3黄土台塬承载的历史信息

台塬地区地势高亢、可免受洪涝灾害,长期以来,与人类关系密切。在城市中观布局方面,“六岗”在长安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直接影响了长安的规划布局,成为隋唐长安城的城市骨架。

西安的黄土台塬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留下了众多的文物遗存,它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和地貌特征,而是将西安的传统文化和自然格局融为了一体。

2、西安台塬地貌保护现状及面临问题

西安黄土台塬主要分布在西安城区东南的临潼、蓝田和长安境内,周至县西南的秦岭山前也有少量分布,此外,还有阎良西北部。分别为荆山塬、代王-马额塬、铜人塬、白鹿塬、少陵塬、八里塬、神禾塬、乐游塬以及竹峪-翠峰塬,面积64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46%。

作为隋唐长安城的城市骨架,一千多年来,城市建设均在“六岗”范围内,经过历代修筑道路、填挖土方等城市建设,特别是近年来高密度、高强度的城市建设叠压,如今仅能通过局部地形以及道路坡度的变化依稀感受大致的起伏,而隋唐时期的恢宏气势早已不复存在,地形地貌破坏严重。

3、西安台塬地貌保护管控限定因素分析

台塬地貌是西安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对台塬地貌的保护需要与上位规划以及相关规划衔接,需要与台塬有密切关系的限定因素结合,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3.1地质灾害

在各区县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地形地貌、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隐患点发育密度、规模、气候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强度,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全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

3.2水土保持

为保护台塬本体不被破坏以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在塬面边缘以及坡脚附近划定一定的防护范围,在此范围内不得进行城市建设,需要进行水土保持工作,以防塬体流失以及滑坡带来的危害,避让灾害与防治灾害相结合。

3.3地形坡度

根据对台塬地区的坡度分析,西安台塬地区地面坡度类型主要为:平坦(小于3度),较平坦(3-6度),平缓坡(6-15度),缓坡(15-25度)以及较陡坡(25-30度)。针对不同的坡度类型,安排不同的城市建设类型。

3.4城市建设

针对西安市现状用地状况,结合现行总体规划期末的城市开发建设边界,科学合理地预留城市发展空间,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4、西安台塬地貌保护控制策略

4.1确定空间管制区划

综合上文中的各类限定因素,将其影响的空间范围叠加,确定出西安市域内台塬的空间管控区划,具体划分为地貌保护区、有条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三类。

4.2研究开发建设容量

针对不同的空间管制区,分区域分类别对区域内建设项目的用地布局、用地规模、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建筑密度以及绿地率等提出不同的控制要求,以达到保护台塬地貌形态、保护大遗址、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对大遗址周边的建设项目,还应要求其建筑选址、体量、高度、色彩与遗址保护要求相协调。

4.3引导生态环境修复

对黄土台塬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提出控制和引导。塬边滑坡地区应采取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措施来增加稳定性,如降低地下水位,有计划地布设居民点,合理使用水库、池塘,对水利工程采取严密的防渗措施,在居民点附近合理地进行土坡开挖等。

结语:

黄土台塬在西安城市的数千年发展史中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基因,是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承载着西安的历史沧桑。未来西安城市的发展应将这些宝贵的自然环境格局和传统文化脉络加以传承和弘扬,对城市建设进行有序的引导,在坚守城市生态底线的同时,将西安市塑造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展示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朱士光,吴宏岐,主编.《古都西安·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西安:西安出版社,2003.

[2]李令福.隋唐长安城六爻地形及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0(7):120-128.

[3]西安市城建系統方志编纂委员会.《西安市城建系统志》.陕内资图批字2000(AX)040号.

[4]西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安市志》.第一卷(总类1996年8月出版)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