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图文转换训练 提高地理解题能力

2016-10-20唐学东

新课程·中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图文示意图答题

唐学东

摘 要: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准确、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合理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和迁移应用以解决问题是高考对考生的基本能力要求。而通过图文转换训练让学生理解命题者的考查意图,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图文转换;解题能力;地理素养

一、典型试题再现

读公路、铁路、水运三种运输方式运费与运距相关曲线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经济角度看,最不适宜短途运输的是①

B.世界大宗货物运输多选择运输方式②

C.从连续性看,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小的是③

D.当运输距离在80~550千米之间时,选择铁路运输价格最低

1.解析

此题考查课程标准中“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和《考试说明》中“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生产、贸易等情况”。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是:公路运输机动灵活、适合短距离运输;铁路运输速度较快、对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连续性好,适合运量较大的中远途运输;水运运量大、运价低,但是速度慢、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适合大运量的长途运输,也是世界大宗货物贸易首选运输方式。由上可知,①②③分别是公路、铁路、水运,故答案为D。

2.延伸解读

本题要求学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与规律来答题,虽然整体看,本题难度不大,但是对中学地理教学及评价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观察下面两幅图,相信大家都能很快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左图为上题配图,右图则为课本插图“各类图例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只看知识点本身,这两者关系甚远,但是看图形信息,两者确实惊人的相似。

其实只要对右图进行垂直翻转,就能得到左图。区别是左图依据经济成本最低原则来判断,右图则根据经济效益最高来判断,两者异曲同工、高度神似,充分体现教材是用来教的,而不是仅仅教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这也与高考对学生四項能力的评价要求不谋而合。

二、图文转换的基本类型

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前提,试题图文资料通过各种形式呈现,学生必须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转换,变成自己所熟悉的形式,才能切实提高解题的准确性,而图文转换可以分为四种,即:

由文转图:根据文字信息,得到适合的图表;

由图转文:根据图示信息,用文字表达分析;

由图转图:平面图、立体图、剖面图、示意图之间的转换;

由文转文:从感性材料(比如古诗文、具体案例)得到一般结论。

普遍的观念认为由文转图的意义比较突出,但是纵观近年来的一些高考试题,这四种转换的意义不相上下,对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和基本素养均有着很大的影响。下面分别以高考真题为例说明:

1.由文转图

指根据所给材料,主要是文字信息,转绘各类图表,包括地图、示意图、联系图等。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充分获取材料中的信息,用图示的方式解决问题。如:

【2013年安徽卷第35题】读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图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西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新能源缺乏等问题突出。

(3)针对果业发展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11分)(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

本题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这在高考中是不多见的,很显然,正因为用示意图表达可以更便捷、更完整,才有这样的提示。因此考生应该力图使用示意图进行表述,这就需要对文字材料进行提炼,然后再加工、整理,最后成图。

分析提示:题目要求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回答,无外乎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答题的方向由此确定;另外,解决方案必须是“针对果业发展的问题”,因此,示意图中的循环过程必须能解决材料中的诸多问题,分析到此我们就可以很轻松地理出答题思路:

参考答案:

2.由图转文

“无图不成题”已经成为地理高考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大量图表的使用为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高考主观题大多由图入手,考生根据图表资料进行分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出来,其实这就是一个由图转文的过程。

【2014年浙江卷第37题第2小题第2问】根据云贵两省部分区域及相邻地区略图,分别简述两区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12分)

此类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材料中的信息作答,答题要点和图中的信息最好做到一一对应,尤其是“根据材料分析……”之类的问题,如果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则需要稍加扩展。

3.由图转图

很多时候,题目呈现的图像资料是我们不熟悉甚至陌生的,这就要求我们能把陌生的图像转化为常见的图形或者易懂的图形,这在光照图的判读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其他形式的也不鲜见。

【2012年江苏卷第9~10题】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9~10题。

9.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此题在2012年高考中为难度很大的题目之一,还被评为当年“十大好题”之一。乍一看此题几乎无法下手,因为在岩层构造图中没见过这种类型的,但只要抓住“岩层的埋藏深度”,即岩层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将该图上下两部分合二为一,此题就迎刃而解。如下图:

由上图可以轻易看出,①④处为背斜谷,⑤处相对上升。

此类图图转换法往往能在思维难点上有所突破,给人以茅塞顿开之感,当然这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底和熟练的转换技巧,加之以适当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形成能力。

4.由文转文

文文转换是高考答题中使用最频繁的,题目以文字材料呈现,要求学生加以概括和提炼,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最终以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语言给出结论或意见。如:

【2013年课标卷1第37题文字材料】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图8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图略)。

鉴于高考试题的严谨性,考生应当充分研读文字材料以获取更多的利于解题的信息,往往一个关键词甚至一个字眼都决定答题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题目的答案已经存在于图表等材料中,作为考生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答案从材料中发掘出来,由此可见,在高考地理复习中培养学生图文互换能力是培养地理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郑两坤.高中地理文转图策略[J].环球人文地理,2015(2):45-46.

[2]郭丹.高中生地理学习中“图文转换”的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11.

猜你喜欢

图文示意图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画与理
邀你来答题
先画示意图再解答问题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两张图读懂“青年之声”
图文配
图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