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微历史教学

2016-10-20朱波

新课程·中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李鸿章曾国藩华侨

朱波

近年来,“微博”“微信”等以“微”为名的事物日渐增多,这应该说是一种国民意识提高的表现,也就是说人们更关心自己的生活,更注重细微之处,或者说更加注重个体的重要性,这应该说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我们一直以来把我们的历史比喻为长河,而且我们关注的总是滚滚大浪。历史的发展总是有大致脉络,事件总要分析其原因和历史意义的,人物都是有名有姓的,最关键是贴上了一个身份标签——什么职务、什么阶级、什么代表。历史被我们变成了一种年代数字和名称符号的排列,成为一种固化的、呆板的历史,一种高度概括的、抽象的历史,一种从观念上、整体上把握的历史。

所以,现在我们除了关心大浪之外,更应关注那些小浪花,虽然它们并不能激起人们的豪情,也无法让历史学家们写那么多的研究文章,但那才是真正的历史,是生活的历史。

这时,“微历史”就可以在我们的教学中發挥作用了。

为了让学生加强这段时期的历史,我从两方面帮学生总结了一些“微历史”。

1.尽可能多地介绍一些人物以及相关事件。通过罗列的形式帮学生扩大历史的知识面。

如:讲到洋务运动的时候,除了课本出现的奕、曾国藩、李鸿章外,我还列举了以下的一些人物及其言论。

“中国近代第一位驻英法公使是郭嵩焘,与曾国藩、左宗棠都是亲家;他的继任者是曾纪泽,是曾国藩的儿子。”

“郭嵩焘出于保护华侨利益考虑,上奏清廷,建议在华侨集中的各埠设领事以护民,该建议得到清廷赞赏,翌年,即在新加坡、旧金山、横滨等地设立领事馆,以维护海外华侨的权益。”

“曾纪泽在任出使英、法、俄三国大臣期间,订造了“致远”“靖远”舰,为了订购军舰不受制于洋人,曾深入地学习过近代海军知识,在有关舰船技术的论述上极有见地。在此期间还亲自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普天乐》。”

当时,我是想强调曾国藩作为一个当时的大儒,却又对西方文明非常包容,顺带介绍了当时中国两位最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和曾纪泽,当时学生听得很有意思,非常有兴趣,在潜移默化之下,我告诉了他们以下知识点:曾国藩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保护华侨问题的开始、北洋水师的建立、中国第一首国歌。

三段微历史,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感受到了历史,所以当年高考之后,学生告诉我的是:“老师,今年考了那个曾国藩的女婿”,很明显他记错了,但是他接着告诉我“这人是洋务派,而且对西方文明很感兴趣”。有了这些话,我想我的微历史没白用了。

2.对一些课本提到或者学生好像很熟悉的人物和事件,我尽量多找一些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历史的真实。

“李鸿章是代表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最多的大臣。其中《马关条约》赔款二亿两,《辛丑赔款》本为四亿五千万两,平均每名中国人赔款一两,卅九年还清,年率四厘,母子利息?,共约十亿两库平银。”

梁启超曾评价李鸿章:“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固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思,当夫乙未(1895)二三月、庚子(1900)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以此为罪,毋亦旁观笑骂派之徒快其舌而已。”

“李鸿章被西方称为东方俾斯麦。”

“李鸿章曾写有一份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奏折,无异于100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

这些微历史包含有李鸿章的真实故事,有梁启超的评价,有西方的评价,有李鸿章的科普文章,这样,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立体的李鸿章,不再是书本上简单的几句话,特别是展示李鸿章与俾斯麦的图片时,学生一片议论,有人马上对他俩进行一番品头论足,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需要的课堂,这样的历史才是学生真正看到的鲜活的历史。

通过实践,我感受到微历史给我的教学带来的帮助,在教学中我也尽可能地去运用它,让它真正为我所用。其中,我也得出了一些方法:

1.微历史史料的收集

现在网络发达,当我们在网上冲浪时要留个心,自己是一个历史教师,任何素材都可能为我上课所用,那你将会发现一段时间后,你会成为一个富翁,你的宝库里将会有取之不尽的财富——历史素材。

2.一个问题最好有多方面的历史史料

现在的历史教学讲究学生自己的思考,老师尽量不要去帮学生判断,所以在提供微历史给学生时,最好能做到同一个任务、事件给予多个角度的史料,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己去领会,培养一个会独立思考的学生不管是对他的高考还是他的未来都是很有帮助的。

3.避免历史的碎片化

微历史的一个最大缺陷是容易造成历史的碎片化,所以,我们上课时,微历史只能作为补充,不能整天就拿着这些碎片告诉学生,当然,这也是我现在处理得不好的地方,还需要我以后进一步探索。

作为近年兴起的一种新的记载历史的形式,“微历史”用碎片把历史展现给我们看,让我们回到一个个历史现场,去重新感知历史,认识历史,这种方式用在课堂上让我们的课堂更丰富,让学生的思想更活跃,我想,我会继续实践下去,让它成为我教学上的好帮手,也让我的学生能真正“于细微处见真知”。

猜你喜欢

李鸿章曾国藩华侨
李鸿章
我的华侨老师
一顿早饭改变李鸿章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