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诗眼
2016-10-20刘群
刘群
何谓诗眼?《辞海》释义为:“句中眼”,它就像一粒珍珠,照亮全诗,是一首诗中最凝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者一首诗中最传神地表达主旨的一句话;也就是一首诗的眼睛,即全诗的主旨。它最早见于北宋诗人苏轼诗中:“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也讲道:“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映照。”由此可看出,诗眼可以是一首诗歌中锤炼的某个字,也可以是单个句中锤炼的某个字。它主要表现为诗中最精准传神的词语,可丰富诗歌的形象性,可使诗意更精确,可使诗歌意境更开阔,可激发读者无限的想象,可增强诗歌抒情效果。
但我们所读诗文中诗眼大多数为单个字,它可以是生动传神的动词,可以是富有情态的形容词,或巧用修辞手法的其他词语。下面我们重点来看看这几类词在诗句中的效果。
如:动词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它可以精准地表现人物心理,也可以细致地描摹事物复杂的情态,因而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锤炼诗眼的重要对象。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中的“生”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一轮明月从东海岸上冉冉升起的景象,准确传神地道出了月亮升起的动态美。
形容词在绘景摹物、刻画情态、抒发情感方面有化抽象为具体的独特功用。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中的“直”写尽了烽烟拔地而起、直冲云霄的苍劲之感;“圆”道出了落日在沙漠长河的衬托下的形态,不仅写出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偉气势,同时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精确地描绘了沙漠粗犷雄浑的壮美意境,而且把诗人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词类的活用也不容忽视,有时具有画龙点睛的功能。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中的“绿”字便是如此。“绿”本来是植物茎叶的颜色,是静态的,但活用为动词后,就有“吹绿了”的意思,有了色彩感和动态感,不仅写出了江南大地因春风到后万物复苏的过程,同时也写尽了江南大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虚词看似无足轻重,用好了,也可疏通文气,传达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清代学者刘淇曾说道:“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由此可见虚词的重要性。如白居易的“自弹自感暗低容”(《夜筝》)中的两个“自”惟妙惟肖地道出了弹筝女子动作娴熟,全神贯注弹筝的情态以及完全沉浸在筝声中的境况。
从修辞格的角度看,诗眼还可以运用了夸张、同感、拟人等手法,使诗文意蕴更加深刻。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春景》)中一个“闹”字运用通感手法,化视觉为听觉,它不仅有色,而且有声,不光把红杏在枝头盛开的盎然春意点染得十分浓郁,还让读者仿佛看到了红杏竞相开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热闹场景。
可是名词作为诗眼就少见了,这是因为名词在使用时不如动词、形容词生动鲜活的缘故,常常是在动词、形容词无法锻炼的情况下,对名词才有要求,所以名词也可以做诗眼。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表白了自己的心像冰和玉那样冰清玉洁。冰心,偏正词组,冰为正,所以“冰”字是诗眼,来自“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宋·鲍照《白头吟》)象征意义很明显。还有杜甫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用“声”字传出所闻之声,一个“影”字道出所见之景,使人仿佛置身于那战鼓声声、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从而道出了诗人在战乱年代悲壮深沉的内心感受。
总之,不管是炼字,还是炼句,它既有语法的变化,也有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人既炼实词,也炼虚词,实词炼好了,就能“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使“气象陡生”,或者以一句之灵,使全篇俱活。虚字炼好了,能使唇吻毕现,荡漾传神。
以上告诉我们炼实词,主要是炼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这个字炼好了,正如画画中的点睛之笔。动词可以炼,形容词可以炼,虚词可以炼,名词也可以炼,只是在我们见过的古诗词中,名词因为它的特殊功能而作为诗眼出现的比较少,但不代表它不可以作诗眼。
参考文献:
陈洁.谈“诗眼”[J].领导之友,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