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项目类网络舆情良性生态的机制建构
2016-10-20张厚远
张厚远
【摘要】网络舆情生态系统建设是把握正确輿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是网络话语权、传播权和定性权的关键环节。浙江省“五水共治”的网络舆情生态良好,是政府重大项目工程舆情治理的一个典范。本文从实践的角度研究了它的形成机制、循环机制及组织平衡机制,对于类似工程项目的舆情管理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网络舆情 良性生态 重大工程项目 五水共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目的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 。尊重并正确引导网络民意是当前网络舆论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涉及到国家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的重大项目工程越来越多,这些项目的实施都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可是,许多地方围绕重大项目决策屡发群体性事件,不但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还由此引发了社会对立情绪,加剧了公众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不信任。许多地方重大项目决策陷入“在沉默中立项,在网络群体极化中叫停”的怪圈。政府该怎样通过网络媒介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寻求公众支持,让重大项目类工程顺利实施?这是许多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工作的一个难题。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笔者对浙江省的“五水共治”重大工程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当地政府通过网络媒体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的成功经验,希望对其他类似重大项目工程的良性网络舆情生态的构建工作有所启示。
“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项工作。浙江省这几项工作初步概算资金680亿,工程开始于2013年12月,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三年(2014~2016年)要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五年(2014~2018年)要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观;七年(2014~2020年)要基本不出问题,实现质变。
本研究使用大数据搜索技术与人工搜索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自2014年1月1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止的所有关于浙江省“五水共治”的网络舆情,发现其舆情呈现良性循环的趋势,网民的满意度很高,对治水工作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五水共治”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
研究发现,自2014年1月1日起到2015年12月31日止,国内政府网站、媒体网站、商业网站上关于浙江省“五水共治”的文章共有37,775篇次(含转载),主要包括网络评论、通讯报道、深度报道、视频图片报道、消息或会议简报。其中,网络评论、通讯报道、深度报道三类题材文章共有15,177篇次,中央级网络媒体1391篇次,省部级网络媒体2848篇次,地厅级网络媒体6137篇次,大型商业网站1761篇次,县镇级网站2817篇次,乡村级网站223篇次。
网络社交媒体上的信息量充足,活跃度较高。例如,关于杭州市“五水共治”网络舆情的发帖量是624次,跟帖量429次,转载量829次,浏览量121,770次;关于绍兴市“五水共治”网络舆情的发帖量是414次,跟帖量1721次,转载量6678次,浏览量202,165次。
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是:网络舆情空间运行状态良好、舆论场健康和谐、官民意见互动频繁、各种信源真实可靠、信息的透明度高、意见的指向性集中、网络的动员性强、对实际工作影响效果显著,“五水共治”的公信力高。
整体上,正能量舆情远远高于负能量舆情,政府信息公开及时、准确,主流网络媒体的报道客观、真实,网民的活跃度高。网络社交媒体方面,论坛、社区和新闻跟帖的活跃度高于微信、微博和博客。网站方面,企业网站、乡村级网站、县镇级网站的相关信息稀少,地厅级以上网站和大型商业网站的信息丰富多样。
三、“五水共治”网络舆情良性生态构建的机制
良性机制可以在正视事物各个部分都存在的前提下,协调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促使事务的整体健康有效地运行。“五水共治”网络舆情良性生态机制主要表现在:“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合理运用、网络平台凝聚共识作用的发挥、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
1.“互联网+治水”思维模式应用在重大项目工程的网络舆情建构中
“截至2014年12月,浙江省互联网普及率为62.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0%。2014年6月25日,浙江政务服务网正式开通,这是全国首个实现省市县一体化建设与管理的政府网站。过去一年,有85.6%的网民访问过政府网站,七成的网民表示:政府网站成为其获取政务信息最主要的来源”。而且,“浙江移动已经实现了4G网络‘村村通,4G网络覆盖浙江省近3万个行政村,包括一些偏远山村”。 “五水共治”工作充分利用了浙江省互联网发达的优势,通过“互联网+治水”的思维模式主动进行良性网络舆情生态的建构,卓有成效。
(1)地方政府积极创办“五水共治”网站进行舆论监督引导
“五水共治”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生态意义上,而且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义上,是一项惠民工程,能凝聚人心,增强政府公信力;能促进经济转型,保持经济稳增长;能弘扬水文化的价值,让人们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国泰民安。这些理念需要借助互联网力量使治水工作的重要意义深入人心,引领公众积极参与。
杭州市政协创办了“五水共治” 网站,他们认为“五水共治”是省、市重大战略决策,事关长久发展,杭州是江、河、湖、海、溪齐聚的山水城市,水是杭州的生命和灵魂。他们开展了“三级政协联动、万名委员同行、助推‘五水共治专项集体民主监督,真正走进治水实际”。 推出的主要栏目有“政协关注、党政举措、五水共治、监督视窗、网络评议、网络曝光台、网上恳谈区、县市治水、他山之石、网友留言”等十个板块,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政协关注、党政举措”,真正地发挥了政协的监督功能和政府的领导作用。他们设置的“五水共治民主监督网络议政”专题网页,征集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网民的许多真知灼见,为“五水共治”舆情工作起到了汇聚共识的作用。
温州市政府创办了“五水共治网”,主要有互动、政务、资讯三大板块,互动板块包括“举报垃圾河、青春新力量、治水英雄帖、市民监督团”等四个栏目;政务板块包括“治水规划、百亿工程、联系水利”等四个栏目;资讯板块包括“主题活动、手机特刊、治水先锋、信息简报”等四个栏目。另外,该网站还开启了微博开放平台,及时集纳网民的意见,对温州市治水工作的良性网络舆情建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政府网站及时主动地公布相关治水政策信息
由于民众的健康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参政意识增强,他们对政府的重大项目决策非常关心。但是,“五水共治”这类工程具有天然的复杂多变性,其所涉及到的各种专业知识也非常复杂,普通人很难全面理解。此种状况下,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出现各种猜测和谣言,迷惑不知道真相的普通网民,对重大项目工程的顺利执行构成威胁。这就要求政府的相关决策不但要科学合理,还要公开透明。为此,政府网站非常及时、准确地公布相关政策措施,主流媒体网站和商业网站积极发表文章,营造了一个让网民非常满意的网络舆论环境。
例如,2014年2月27日,浙江水利网发表了文章《绍兴市明确“五水共治”三年目标》,报道了绍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的该市“五水共治”三年目标:一年消灭黑臭河垃圾河,两年消灭五类、劣五类水质,三年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2014年4月16日,浙江在线发表文章《浙江大幅提高治水治气权重 雾霾预警首次纳入考核》,文章说,在2014年度生态省建设工作考核中,“五水共治”等项目的考核权重将会大幅提高,重点任务涵盖40项考核指标、未完成治水任务的直接判不合格。
2014年5月14日,光明网转发了《绍兴晚报》的文章《绍兴版“五水共治”你了解多少?》2014年7月2日,中国环保在线转发了《中国水利报》的深度报道文章《浙江绍兴“五水共治” 从古韵水乡升级为现代水城》。2015年10月8日,浙江在线、《浙江日报》发表题为《小河长 大担当》一文,宣传“河长制”。2015年10月13日,《杭州日报》发表文章《绍兴河道“认养制”推动全民治水》,反映河道“认养制”的工作开展情况,宣传并推动全民治水。2015年12月21日,新华网发布了来源于《浙江日报》的文章《克难攻坚 点赞“河长制”》,新民网、大河网、环球网随后转载。
(3)举办相关比赛等活动引导民众参与“五水共治”工程
积极利用线上线下互动的活动方式,借助网络媒体,尤其是网络社交媒体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吸引学校等事业单位和普通民众主动参与,扩大“五水共治”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例如,2014年4月至5月,浙江省委外宣办(省网信办)组织开展了“美丽浙江·五水共治”摄影作品网络征集活动,共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摄影作品共计11,632组(幅)。按照活动安排,经评委会评选,158组(幅)作品获奖,并在网页上予以展示。2014年5月14日,《绍兴晚报》(新媒工作室)的微信平台推出了为期十天的“即开型”微竞答知识竞赛活动,来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了解、支持、参与绍兴现代水城建设。
2.着力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凝聚共识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超大型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要凝聚共识,这是决定现代化进程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互联网不仅具有客观属性,而且还具有作用于用户和社会的主观认知属性,因此承载着凝聚共识的作用。对于“五水共治”这样的重大工程项目,更需要凝聚民众的共识。所以,通过政府的积极努力,利用网络社交媒体建构话题、引发民众积极参与互动讨论,从而整合民意,让网络民意和政府的意志实现实质性的融合,助推重大工程的顺利开展。
民众参与度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向参与度,指的是积极、肯定性的参与;另一种是反向参与度,指的是消极、否定性的参与。总体而言,在“五水共治”的网络舆情中,正向参与度远远高于反向参与度。主要集中在论坛、贴吧、微博、微信、博客(空间)、图片网站上。相比一些全国性的论坛网站,地方性论坛网站的发帖更多,大部分网民能够正确、客观地看待“五水共治”工作,积极参与。比如:网友“小龙人治水小队”发布《“五水共治 文明同行”倡议书》的帖子,获得了两千多位网友的点赞。网友“0575老孙”发贴《五水共治 防洪水 排涝水》,感谢柯桥区人民政府和水利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防洪水、排涝水,及时开闸放水,该贴的所有回复和评论都是支持。网友“玲珑女子6”发帖《齐心协力,五水共治》展示学校“五水共治”宣传单,获得了上万人的浏览量。
3.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正确引导舆论
正是由于重大项目工程的复杂性,普通网民会因为认识不足而产生误解或曲解,这是正常现象;另外,由于网民众多,成分复杂、个性不一,对重大项目工程会存在着不同的态度,出现一些善意批评的声音是正常现象。“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不论是和风细雨还是忠言逆耳,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网民……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准、说得那么对。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認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
“五水共治”工作中也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但是,政府能够本着公心和虚心的态度,充分利用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知错就改,就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这种良好的社会效果源自于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从而获得倾听和主动回应的机会,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贴近了群众,减少了负面舆情的情绪积累。两年多来,没有爆发过一次群体极化事件,其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政府官员行动起来,亲力亲为,设置合适的议题,引起网民的参与兴趣,提高“治水”意识。第二,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开展相关“话题”活动,激发网民的兴趣,吸引年轻群体对“五水共治”项目的关注,调动了他们讨论公共事务的热情。第三,在引导方法上转变了作风,改了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发表了有温度、有品质的言论,贴近了实际、贴近了群众。第四,出现负面网络舆情时,政府及官方媒体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实事求是,以理性态度了解情况,解决好实际问题,保持了与网民之间的良性信息互动,增强了网民的信任感。
四、结论:以包容、平等之心积极回应网民关切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重大项目工程需要有“互联网+”的创新思维模式,体现这种新发展理念,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生态良好的网络舆情符合人民的利益,能对重大项目工程的顺利进行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显看到,浙江省“五水共治”的网络舆情建构工作的成效非常显著,尤其在省部级网站、大型商业网站、论坛、贴吧、新闻跟帖等几个方面,非常出色,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这种平稳、和谐,是政府和媒体主动建构出来的。
在重大项目类网络舆情中,负面舆情的存在必不可少,这是一种履行公民监督权的体现,应该予以肯定。这样,有利于相关部门更好地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政府应怀有包容、平等之心,及时予以回应,这样,就可以有效预防负面舆情的积累与扩散,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注释
①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5/c_1118731175.htm.
②何晟 《浙江全面动员“五水共治”排出三步走时间表》,浙江新闻网,http://zjnews.zjol.com.cn/system/2013/12/27/019780361.shtml.
③浙江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4年浙江省互联网发展报告》,浙江新闻网,http://news.zj.com/detail/2015/06/30/1580537.html.
④许子潆钱冰冰《浙江移动已经实现了4G网络“村村通”》,《钱江晚报》,2015年6月3日。
⑤杭州市政协《“五水共治”民主监督》,五水共治网,http://www.hzzx.gov.cn/zt/wsgz/index.htm.
〔基金項目: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公民网络非理性表达的心理动因研究——基于群际关系的视角”中期成果(立项号:15YJCZ860042)〕
〔2016年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专项课题“新媒体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引导能力研究”初期成果(立项号:135J022)〕
(本文编辑:吕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