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川汇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现状分析与评价
2016-10-20程浩杰张川江陈红艳
程浩杰 张川江 陈红艳
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快速发展和公众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是依法履行《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赋予的职责。本文就周口市川汇区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及林地保护综合利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现状;分析;评价;河南周口;川汇区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168-03
1 区域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1.1 地理位置。周口市川汇区位于河南省的东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4°35′~114°50′,北纬33°30′~33°43′之间;南部与商水县接壤,东北部与淮阳县交界,西北部与西华县相邻。
1.1.2 地形地貌。全区地势平坦,西北高,东南低,自然坡降1/7 000~1/5 000。海拔高度35.5~64.3 m。
1.1.3 气候。川汇区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热量充足,光、热、水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在2 025~2 269 h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4.5~15.8 ℃之间,全年降水量平均为689~816 mm,平均霜期146 d,无霜期219 d。
1.1.4 水文。川汇区属于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水资源较为丰富,地下水质良好,无污染。
1.1.5 土壤。全区土壤分为潮土、砂姜黑土、褐土和黄褐土等4个土类、20个土属,主要壤质是洪水冲积性黄褐土和砂质洪水冲积性潮褐土。
1.1.6 植被。川汇区属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已不存在。天然植被主要是狗牙根、葎草、大戟、苍耳等草本植物,人工植被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和杨、柳、泡桐、法桐、刺槐、国槐、臭椿、香椿、榆、楝、桑、楮、桃、李、杏、柿、葡萄、石榴、玫瑰、黄杨、女贞、雪松、刺柏等人工栽培树种。
1.2 社会经济概况
川汇区下辖1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149个社区(行政村),国土面积269 km2,城区规划面积95 km2,建成区面积58.9 km2。全区总人口505 139人。
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93.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全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 369元,同比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5532元,同比增长8.5%。
川汇区交通便利,通讯便捷。境内宁洛(G36)、大广(G45)、商周(S81)3条高速公路环绕全城,省道S102、S206、S213、S238穿境而过。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496.974 km。漯阜铁路穿境而过,西连京广,东接京九。区内沙颍河航运可通南京、上海。
1.3 林业发展概况
1.3.1 林业发展历程。川汇区是河南省传统农业区,群众自古以来就有在村前屋后、河边路旁自发种植树木的习惯,树种为杨、柳、榆、楝、桐、槐、椿等乡土树种,林木覆盖率低,生产水平低。建国后,全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形成了以泡桐为主栽树种,以农田防护林、农林间作和四旁植树为主要造林模式的农田林网体系。
1980年以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由于缺乏新的护林措施,农田林网面积有所减少。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颁布以来,全区掀起全民义务植树高潮,林业开始稳步发展。
2000年,原周口地区撤地设市,原周口市改为川汇区,林业发展也迎来黄金时期,逐步实施完成了农田防护林改扩建、防沙治沙、生态廊道、村镇绿化、城郊防护林工程等,森林面积迅速增加,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1.3.2 林业产业现状与特点。①林业产业现状。随着工业化发展步伐的逐步加快,川汇区林业产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至2010年全区林业总产值12 54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产值6 542万元;第二产业实现产值2 420万元;第三产业实现产值3 583万元。林业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比重逐步加大。②林业产业特点。技术力量薄弱,科技含量底;企业发展规模小,缺乏龙头带动企业;生产处于无序竞争,公共管理跟不上;缺少发展资金;生产多以初加工为主,缺乏深加工企业。
2 保护利用现状
2.1 林地资源现状
据2007年河南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统计:川汇区林业用地面积1 278.76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02%。全区森林面积1 233.77 hm2。森林覆盖率为4.85%,林地利用率为96.48%。
2.1.1 林地资源现状数量与结构。①林地面积按地类划分。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1 233.77 hm2,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96.48%;未成林造林地面积44.99 hm2,占3.52%。 有林地面积中,乔木林地1 233.77 hm2,占100%,全部为纯林。②林地面积按起源划分。川汇区为传统平原农业区,已无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全部为人工林。③林地面积按经营类型划分。全区现有商品林地1 233.77 hm2,占全区林地面积的100%。其中:用材林1 233.77 hm2,占100%。全部为重点商品林地。④林地面积按权属划分。1 233.77 hm2林地全部为集体林地。
2.1.2 林木数量与结构。全区森林面积包括有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合计1 278.76 hm2,按林种结构分为用材林和经济林两大类,占全区林地面积的比例即林地利用率为96.48%。其中用材林面积1 233.77 hm2,占森林面积的100%。
2.2 林地保护利用措施
2.2.1 严格征占用林地报批制度,强化林地保护管理,杜绝乱占林地。各种建设项目按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合理供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坚持尽量不占或少占林地。对确需征占用林地的,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确定的征占用林地的范围、条件和审核审批权限、责任和監督检查等规定,依法按程序办理报批征占用林地手续。报批中,做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部门没有立项建设的,不予报批;涉及林农林地补偿、林木补偿、安置补助的,补偿、补助不到位,不予报批;坚决杜绝违反批准使用林地、先动工后补办手续、分拆报批项目、乱批滥占林地行为发生。
2.2.2 积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要求,根据人口、集体林地经营现状,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程序,制定区、乡、村3级林改方案。严格按照申请、受理、公告、发证的法定程序开展林权登记发证工作,坚持依法受理、现场勘界、定期公告、健全档案、规范发证。按照相关技术标准与要求核实林木林地权属,勘定面积和四至界址,登记和绘图。全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共完成现场勘界核实面积1 233.77 hm2,完成林权证发证面积1 233.77 hm2,办理林权证170本。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确了林权关系,承包者对林地倍加珍惜,加强护林,有效地遏制了盗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行为,减少了森林火灾的发生,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2.2.3 大力开展林业生态区建设。按照省政府要求,以提高林业生态效益为重点,加强农田防护林、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城市和村镇绿化重点工程建设。区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工程给予补贴,统一规划、统一购苗、统一施工、严把工程质量关,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生态建设。
2.3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3.1 国土面积有限,各项用地矛盾十分突出。川汇区在《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被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各项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产业集聚区、工矿仓储、道路交通、房地产开发等建设项目用地需求量日益增大;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 》中被定位于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必须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同时,《河南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和《周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要逐步增加林地。各项用地矛盾十分突出。
2.3.2 林地结构、林种结构、林龄结构、树种结构不尽合理。林种结构、林龄结构反映了林地的利用状况,林种结构、林龄结构的合理分布,能充分发挥林地的利用效能。从经营类型上看,川汇区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比例严重不合理,全区无公益林地,全部为一般商品林地。从林种结构上看,用材林比例偏高,达到1 233.77 hm2,占森林面积的100%;无防护林、经济林和特用林。林龄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幼、中龄林多,成、过熟林资源少,林分低龄化。全区乔木林中,中龄林1 122.52 hm2(占91.14%),幼龄林109.12 hm2(占8.86%)。树种结构单一,杨树纯林比例过高。
2.3.3 林地保护与利用需要统一的规划管理。川汇区一直没有编制过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使林地管理的科学依据不足,无法做到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定量控制,更加无法做到突出重点、分类使用、提高效益。林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要从源头抓起,因此,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规划,依法履行林地资源管理,科学合理地规划林地保护与利用。
3 林地保护利用综合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 资源优势。川汇区是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光热水资源充足,土壤、气候、水文条件优越,适合温带、亚热带绝大部分动植物生长繁衍。
3.1.2 基础优势。近年来,河南省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全区形成了比较好的林业发展基础,全区林地保有量、森林保有量分别达到1 278.76、1 233.77 hm2。
3.2 劣势分析
3.2.1 政策定位欠佳。川汇区作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其主体功能地位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健康、快速、互动发展的主体区域;支撑产业与人口协调集聚的重要载体;带动中原崛起的增长极;带动中部崛起乃至全国经济长期持续又快又好发展的新引擎。作为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必须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不能超越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川汇区虽属平原地区,土地资源条件优越,但是必须保障耕地和建设用地,增加林业用地面积存在一定困难。
3.2.2 资金不足。发展林业建设资金较为短缺,区内资金投放多倾向于商业、房地产等第二、三产业,对林业的投入远不能满足需求,财政资金支持严重不足,导致林业新品种、新技术难以引进、推广、使用,林业产业化、规模化层次低。
3.2.3 科技和人才支撑有待提升。科技人员数量少,科技文化水平低。林业科技人员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很少,林业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
3.2.4 基础工作薄弱。未进行过林地质量评价、森林土壤调查、森林景观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未进行过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甚至未勘定过区、办事处(乡)、村行政区域界线。
3.3 机遇分析
3.3.1 各级政府逐步认识到生态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林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通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林业部关于开展林业分类经营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全国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批复》《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通知》《河南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全社会形成了保护生态资源、建设绿色和谐家园的共识[1-4]。
3.3.2 林业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快速转变,使我国林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一是林业正由一项基础产业转向主要是社会公益事业,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二是林业正在由重木材生产的经济效益为主转向生态效益优先、三大效益兼顧的经营观念;三是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正在由产业、事业不分的混合经营转向分类经营;四是林业正由传统、弱质的产业转向现代高效、优质、深受人们重视的前景广阔的产业发展。
3.4 挑战分析
在用地矛盾突出,建设资金不足,基础工作薄弱的条件下,用5~10年的时间,增加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实现向现代林业的转变,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川汇区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现代生态经济理论指导下,科学布局和规划好全区林地利用的结构与方向,顺应形势加快发展,以顺利实现林业资源、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战略性转变。
4 参考文献
[1] 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A/OL].(2010-08-27)[2016-01-23].http://wenku.baidu.com/view/fd016840be1e650e52ea99-01.html.
[2]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A/OL].(2012-02-10) [2016-01-23].http://wenku.baidu.com/view/0435d48acc22bcd126ff0ce1.html.
[3] 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A/OL].(2011-07-22)[2016-01-23].http://wenku.baidu.com/link?url=NNWVuK2kebDuAUUN1YDYXU0e7qmtL-bNzdslnm1RI4GfumULIb7hjH_z616OnP8L3LO1GV5w4cnFT80vsT7Lh-Zn_-Acy2_ujjgWiiCXDmLq.
[4] 河南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技术操作细则(试用)[A/OL].[2016-01-23].http://wenku.baidu.com/link?url=iZgDjW7_Y80QhRw1b-2rBu7UZqs1LQBf8zTgrGFYXxnx44E29g1a2EhbxSoGPq6cWX28NahY-tC-j-m9NZylSo8v71a3nOlKHFF5ShQBLNNx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