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6-10-20余杰
余杰
摘要 根据繁昌县的实际情况,对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危害规律进行介绍,并对防治技术进行阐述,以供小麦种植者参考。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危害规律;防治技术;安徽繁昌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128-01
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时间长、影响大、传播速度快,造成损失较为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经济与安全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繁昌县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的西南部,倚傍长江之南,繁昌县四季分明、降水量充沛、气候条件适宜、日照时间较长、土地肥沃,农作面积约2万hm2,有广阔的田地,其中小麦种植面积4 666.67 hm2。此地区的种植模式以小麦—水稻为主,小麦的播种时间一般在10—11月。从2012年开始小麦赤霉病就在此地区盛行,并且成为小麦的主要病害,发病田高达100%,病穗率平均23%。2014年繁昌县发生小麦赤霉病,田块平均病穗率高达70%以上,病情指数51,给当地的农业和农民造成极大的损失。
1 发生流行危害规律
1.1 发生条件
小麦赤霉病又称为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主要发生在潮湿和半潮湿地区,对小麦危害较大,发病时间一直从幼苗期持续到抽穗期。发病期间会导致苗木枯黄,茎基、麦秆和穗腐烂,病部出现粉红色,严重的会导致小麦死亡。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时间较早,一般在4月初,因为此时小麦正处于抽穗扬花期,而繁昌县此时正处于春雨期,形成了潮湿多雨温热的环境,促使小麦赤霉病迅速发生[1]。
1.2 发生规律
小麦赤霉病原主要是禾谷镰孢菌,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麦秆残体上越冬,小麦抽穗前后子囊孢子成熟,一直到灌浆期间子囊孢子不断被释放。每年4月子囊孢子随着风雨传播侵染小麦植株,然后由凋萎的花药或直接从颖片上的自然孔口侵入经花丝侵入小穗、穗轴、穗颈而形成穗腐,从而引起穗部发病。在齐穗的20 d内小麦属于抗性最弱时期,进入扬花期是感染率最高的时期。翌年春季又产生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如此周而复始地进行侵染循环。
2 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是有规律可循的,其发生程度的大小与品种抗病性、菌源量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相关,因此做好小麦赤霉病的预测预报工作,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防治,从而将赤霉病的危害降到最低,一般可以从农业、气候、化学等多方面进行有效的防治。
2.1 关注气候变化,随时调整田内温湿情况
天气变化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特别是阴雨天气是温湿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预防的重要措施是关注天气变化,随时调整田内小气候的温湿情况。特别是在4月春雨季节,小麦发病率高涨,如果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遇到连续阴雨天气,会导致赤霉病大肆流行,阴雨时间越长发病率越高,所以要加强天气的监测,掌握小麦生长发育的状态,遵循“雨前防治,雨后补充”的原则,采用“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全面用药防治”的防治策略[2-3]。同时,还要及时改善排灌条件,避免田内积水等加重病害发生。
2.2 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适时早播
目前,完全抗小麦赤霉病的品种还没有研制成功,但是不同的小麦品种有着不同程度的抗性差异。从多年的实践经验来说,对于繁昌县的自然条件,宁麦13的耐病性能较好。除此之外,种子的品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要选择饱满、圆润、完整的种子,以提高其本身的抗病能力。结合繁昌县播种时间以及赤霉病的发病时间,可以适当进行早播,使抽穗扬花期提前,与温雨季节错开,可减低赤霉病的发病率。
2.3 及时搭配使用药物,加强防治
药物防治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掌握施药的时期,其次要掌握施药的剂量。首次施药的时间一般以始花期最为适宜。因为从抽穗到花期只需要2~3 d,时间短且发展速度快,在小麦扬花株率达到5%以上时就应该进行药物防治。如果种植面积较大,施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还应提前到齐穗期就开始。如遇到雨水天气,应在天晴后及时补加。一般可使用25%氢烯菌酯药剂2 250 mL/hm2,或25%咪鲜胺药剂1 500 mL/hm2,或80%多菌灵药剂1 500 g/hm2对水450~600 kg/hm2。如果预测赤霉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年份,可在施药后7 d内再补充施药1次,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20%三唑酮乳油450~750 mL/hm2进行防治,从而加强和巩固预防效果。
2.4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病体
小麦赤霉病发生后,会有部分腐烂病残体残留在田内,为了减少传染源,应该及时清除病体,秸秆可及早翻耕灭茬,将其深埋,以避免形成病菌的侵染源。同时,还需要深耕灭茬、合理施肥和浇灌,降低农田湿度,加强田间管理[4]。
3 参考文献
[1] 牛庆国.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危害规律及防治技术[C]//河南省植保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昆蟲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3.
[2] 陈香华,汪立新,熊战之,等.徐淮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 200.
[3] 邓斌.宣州区近几年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分析及防控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3(14):78-79.
[4] 余中红.崇阳县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201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