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延安精神

2016-10-20张军党

学理论·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延安精神培育传统文化

张军党

摘 要: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延安精神,弘扬延安精神,首先必须正确把握延安精神的内涵和精髓。延安精神不仅包括延安革命时期的革命领导人和全体共产党人在延安革命时期所形成的各种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也应该包括这一历史时期延安人民群众形成的优良传统。换言之,延安精神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它象征着延安革命时期延安地区集体文化的结晶。在正确把握延安精神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延安精神培育。

关键词:延安精神;传统文化;大学生;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8-0241-02

延安精神发源于延安。延安精神是我国无数革命家和共产党人在异常艰辛的年代逐步形成的。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据社会主流,充满了正能量,但是各种非主流思想仍然从各种渠道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其危害性不容忽视。因而,重新审视延安精神,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延安精神,加强大学生对延安精神的认知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认知延安精神内涵

有关延安精神的内涵,存在不同的表述。江泽民提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自从江泽民對延安精神进行高度概括以来,理论界多以此为宗旨。

从学术的角度而言,主要以安振华和高军为代表。安振华提出,延安精神原生态的形式包含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抗大精神,实事求是的整风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公仆精神及延安县同志们布尔什维克的精神[1]。此后安振华对延安精神进行重新论述,除包含上述精神之外,又加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2]。以上属于原生态形式的延安精神。高军将延安精神概括为“四种精神、两条路线”,即追求真理现身真理的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路线[3]。综上所述,延安精神自形成以来,学术界和理论界都从不同角度对延安精神进行论述和研究。

笔者认为,延安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延安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延安精神离不开延安这一特定的时代条件和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总的来说,延安精神不仅包括延安革命时期的革命领导人和全体共产党人在延安革命时期所形成的各种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也应该包括这一历史时期延安人民群众形成的优良传统。换言之,延安精神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它象征着延安革命时期延安地区集体文化的结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延安精神已经纳入到中国文化的范畴,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延安精神,首先应该使大学生对延安精神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知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延安精神内涵,从而为培育大学生延安精神打下坚实基础。

二、认知延安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复要求全党和全体人民紧紧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究竟是否在全国范围内学习延安精神?当代大学生是否应该全面学习延安精神并将延安精神贯彻于实践?也就是说,延安精神是否具有时效性?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中共中央历届领导人均高度重视延安精神,再三强调并呼吁全国人民发扬延安精神,传承中华文明。1949年10月26日,毛泽东在给延安人民的《复电》中,对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做出的卓越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并告诫全国人民:“我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4]。此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代领导人均高度重视延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同样高度重视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弘扬延安精神,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领导人不仅高度重视延安精神,而且提出要在新时期继续发扬延安精神的传统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

那么,延安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新的价值体系之间有何联系?从根本上来说,延安精神所蕴含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涵高度契合,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察。

首先,从文化的性质看,二者一脉相承。前已述及,延安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成为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从本质上说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的重要代表,带有无产阶级的特质。当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当前的文化建设自然纳入到社会主义体系。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特征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因而二者在本质上都带有无产阶级性质。

延安精神是在革命年代中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时代发展的主题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延安精神是一个一脉相承的文化体系。

其次,从实践的角度看,二者相辅相成。当代中国处于21世纪,多元文化和多种价值观交汇融合,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必须立足于当今中国实际,准确把握延安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传承与内在联系,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充分弘扬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在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使大学生认识到,两者在文化的性质上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用延安精神内涵去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正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二者在践行的过程中可谓相辅相成。

最后,从终极目标看,二者价值目标同质同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还是习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都蕴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而,二者在价值导向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再者,为人民服务的终极目标是要建立一个美满的社会。延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领导延安人民进行革命,目的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缔造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无产阶级国家,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共产党在延安地区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成为全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验区。习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终极目标也是要建立一个国富民强、公平公正的法治社会。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不仅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可见,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目标具有高度的契合和一致。

三、培育大学生延安精神

大學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骨干力量,因而,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延安精神、践行延安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重要主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大学生处于思想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大学期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塑造具有紧迫性和时代性。

1.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党员干部中的贪污腐化和官僚作风、群众中的金钱至上、及时行乐等各种非主流思想日益侵蚀着部分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导致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和对主流价值导向的误导。社会上频频出现的官员贪污问题、生活作风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行业潜规则、各种诈骗等现象,都是道德底线缺失、贪图享受、不劳而获思想导致的。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环境因素有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因而,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正确的、充满正能量的主流价值体系,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引导。虽然我们已经出现各种问题,但是“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以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正确的核心价值对大学生进行教化和引领。

2.从实践上加强锻炼,弘扬社会正气。对大学生提供多种实践途径,对延安精神进行深刻透彻地学习、领悟,真正把握延安精神的内涵,把延安精神贯彻于实践,发扬延安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延安精神教育、课堂学习、政府宣传、学校宣传、参加暑期实践活动、写心得报告、参观革命圣地、革命纪念馆、观看革命影视作品等等,通过多种媒体和途径,在大学生中加强延安精神的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的实践锻炼,使大学生从内心自发接受延安精神教育,并且通过自身的实践,将延安精神在社会上发扬光大,弘扬社会正气,这才能从根本上起到根正源清的良好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对延安精神的内涵进行重新定义,这一定义的价值在于,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不仅是广大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更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割裂的,二者在文化的本质上一脉相承、在实践上相辅相成、在终极目标上的同质同向,表明二者之间的联系。当然也要看到,时代在变化,环境在变化。培育大学生的延安精神、发扬延安精神的艰苦奋斗作风,并非一定用延安当年那种艰苦的条件去要求时人,而是要与时俱进、因时制宜,学习和发扬延安精神的“神”而非“形”,这才是培育大学生延安精神、践行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安振华.延安精神永放光芒[C]//延安时期延安精神研究.西安:陕西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164.

[2]杨元华,等.中华人民共和国55年要览1949-2004[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069.

[3]高军.延安精神的当代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

[4]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7.

猜你喜欢

延安精神培育传统文化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三级延会提出延安精神进国企新举措
延安精神
延安,我把你追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