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16-10-20倪琴贵
倪琴贵
摘 要:在我国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因材施教”成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实现素质教育以及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措施。小学数学作为我国基础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数学意识的重要责任。但是新课程的改革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而因材施教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核心理念,是符合当前教育需要以及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教学方式。因此,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相应的探究,并确定在小学数学教学充分将因材施教应用到教学中,并能取得的效果,从而不断落实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推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因材施教;小学数学;实践应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通过有效的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在“以人为本”的教学核心理念下,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学生,要充分保障教学方式能够始终满足學生的学习需要,满足人才的培养要求。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其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相符合,和教学目标也相背离,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新课程的改革进程以及推动学生的发展,对因材施教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因材施教的内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因材施教的内涵
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认识能力、学习兴趣以及教学目标,通过不断地调整教学方式,使教学方式能够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自古以来,因材施教都是各个时代教育家研究的课题,以求保障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除此之外,因材施教也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都是以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凸显出因材施教的重要教学价值[1]。
(二)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因材施教是新时期一种有效地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具重要意义。首先,数学科目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空间性和逻辑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掌握数学学习是非常困难的。而千篇一律,一视同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学中不分主次,不能够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最终会造成“老牛拖破车”的教学局面,大大降低了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但是积极开展因材施教,能够让学生将学生分成不同的部分,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开展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从而保障了数学知识的有效性,也让学生能更容易理解教学的内容,从而保障学生的发展。其次,因材施教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便于以后教学的跟踪,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不断加强小学数学教学。
二、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通过因材施教教学方式的正确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够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和素质化的早日实现。
(一)开展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开展因材施教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尽管小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差不大,但是学生的生活环境、智力以及各种客主观因素还是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些差异。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吸收所学习的知识,教师应该将学生分层,实施因材施教。比如,对学习自觉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分成一个专门的小组,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教学,甚至是开小灶,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制定分层教学任务。比如在探究同一个问题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各个侧面的探究,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或是擅长的方面进行探究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制定不同的评价方式
不同的评价方式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体现。开展不同的教学方式,就要对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和教学方式始终处于一个水平,让教师能够更加客观和全面地了解学生[2]。同时,通过多层次的评价,也会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努力改进,不断优化教学效果。比如在评价中,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走神,不专心听经,教师就要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批评,并在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对这一部分学生采取更加有趣的教学方式,也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錯误,从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不断改变自己,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到学习的正轨,从而有效加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结语
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充分应用体现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学观念的不断创新和改变。充分实施因材施教,能够保障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从而最大限度地完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保障学生的不断发展和成长。所以,在新时期背景下,着重谈及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朱梅.操作中学新知,探索中求拓展——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
[2]崔元梁.浅谈因材施教原则在小学教学中的体现[J].兰州学刊,2002,(02):79.